APP下载

黄宾虹太极图秘诀及影响

2019-04-16周利明

中国书画 2019年2期
关键词:太极图易学黄宾虹

◇ 周利明

黄宾虹与傅雷为知己。傅雷先生有位表姐顾飞,1924年就拜在黄宾虹门下学画。1942年,黄宾虹给她画了一张《画法简言隅举三反》课稿,因在中心位置绘有太极图,并在太极图中写明“太极图是书画秘诀”,历年来备受海内外同道关注,影响颇为深远。黄宾虹在世时,对“太极图是书画秘诀”之说有当面求教的,有海外来信求教的,也有在著述中提问的。1980年2月,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第9期《美术丛刊》刊发了黄宾虹学生王伯敏先生撰写的《黄宾虹的山水画法》,文中配有30幅插图、课稿与作品,其中就有《画法简言隅举三反》课稿。1985年,一位荷兰留学生丰泉又就此问题求教了王伯敏先生,王伯敏先生将解答发表在1987年4月22日香港《大公报》。同年5月18日,王伯敏在安徽歙县参加“黄宾虹研究会第二次年会”,又谈及此问题并引起与会专家重视。会后,王伯敏先生将发言进行了整理与补充,撰写了《类万类之情—释黄宾虹论太极图及山水画法》,1988年8月,此文发表在《学术月刊》。

一、经学立身

黄宾虹有着深厚的经学修养,他的“太极图秘诀”说在美术界的影响,堪比易学家周敦颐“太极图说”在经学界的影响。

黄宾虹父亲黄定华是清代太学生,也是位儒商,黄宾虹从小就接受了正规的读经科举教育。根据《自撰年谱稿片段》《洪孺夫人行状略述》《九十杂述》《黄宾虹年谱》等记载,黄宾虹出生于1865年1月27日,农历是正月初一。5岁(1870)开始正式聘请蒙学老师,7岁(1872)开始学习四书五经,10岁(1875)四书五经学习毕业,11岁(1876)参加童子试成绩优异,12岁(1877)参加院试位列高等,15岁(1880)参加院试中生员(秀才),21岁(1886)经学政官考取为廪贡生,每月可以领取廪饩(生活津贴)。

黄宾虹完整的读经生涯为他的“太极图秘诀”奠定了坚实的易学基础。他的经学老师汪仲伊就是清末进士、国学名士,著有《周易学统》《仪礼大义》《乐谱》等,并给《周易参同契》《黄帝内经》《黄庭经》等作注释。19世纪60年代,上海诞生了西式的圣约翰大学。19世纪90年代,随着西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发展,北洋大学堂、南洋公学、京师大学堂等官办西式大学逐渐兴起,黄宾虹做出了“及年三十弃举业”〔1〕的决定。

经学的核心是《易经》,黄宾虹画论处处流露着易学的色彩。其《精神重于物质说》开篇即言:“《易》曰:道成而上,艺成而下。”〔2〕其实,这句话并非源于《易经》,而是《易经·系辞》“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与《礼记·乐记》“德成而上,艺成而下” 两句互参共化的结果,也表现了黄宾虹深厚的经学修养。其《与曾香亭书》言:“鄙见以为中邦民俗,人与天近,法常变而道不变,天道好生万物惟人最灵。”〔3〕这与周敦颐《太极图说》“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唯人也得其秀而最灵”一句如出一辙。其《古画微·自序》言“物质有穷,精神无穷;《易》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直接引用了《系辞下》原句。其《残稿一束》言“人物有定形而无定理,山水有定理而无定形;形以神似,判其优拙;《易》言变易、言不易、言简易,三者尽矣”,引用了《易经》三大原则。其《画学通论·立法》引用了《易经·系辞》原典:“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由于黄宾虹经学立身,有着深厚的易学底蕴,因此《画法简言隅举三反》课稿的“太极图秘诀”就顺理成章了。在此摘录宋儒周敦颐《太极图说》,或可相映生辉。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唯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大哉易也,斯其至矣!〔4〕

北宋周敦颐太极图

二、天地笔法

朱熹在评论周敦颐太极图时说:“圣人谓之太极者,所以指夫天地万物之根也。”〔5〕黄宾虹“太极图秘诀”在《画法简言隅举三反》课稿已经露出端倪,太极图右上注明“笔法图”,并写有“向左行者为勒,向右行者为钩”。黄宾虹认为,“太极图是天地图像的概括;概括的不只是一些表象,还包括天地的动静及其生化”。黄宾虹山水画教学时还指出:“一勾为天,一勒为地;一勾一勒可以成方圆,然后千变其状。”〔6〕黄宾虹这种“勾天勒地”的笔法,被称为“天地笔法”。

黄宾虹《画法简言隅举三反》课稿

黄宾虹谈山水画曾联系到八卦,他在1929年为上海昌明艺专编写的《画学讲义》指出:“六十四卦的变化,大夫可用于医理,武林中人可用于武术,吾人书画,亦可取用以为法。”〔7〕《易经》八卦每卦由三爻构成,上中下三爻分别代表天、人、地,也就是三才之道。《易经》六十四卦每卦由六爻构成,上两爻、中两爻、下两爻,分别代表天道、人道、地道。三才之道正如《说卦》第二章所言: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8〕

黄宾虹的用笔,笔笔含天地。《画法简言隅举三反》课稿太极图中写有两句关捩之言,一是“太极图是书画秘诀”,另一句是“一小点,有锋,有腰,有笔根”。锋、腰、根,对应天、人、地,即用笔须合三才之道。黄宾虹在紧靠太极图之处正写道:“起笔须锋,锋有八面。无锋谓之桩,最恶习,即是笔病;收笔谓之蚕尾,俗称笔根。”点的起笔须见笔锋,笔锋须有明确的方向性。“锋有八面方向,书家谓为起乾终巽,以八卦方位代之。”〔9〕按照先天八卦即伏羲八卦来说,乾为天居上居南、坤为地居下居北,离为日为火居东,坎为月为水居西,艮为山居西北,兑为泽居东南,震为雷居东北,巽为风居西南。点有方向,在画中就有了阴阳向背,此为点的天道。如果点无锋,就没有了方向性,就像栽了个木桩一样呆滞,此为笔病,亦为画之大忌。笔根状如蚕尾,“蚕尾,六朝画工都用此法,尾有三叉,三叉宜与他物相接”〔10〕。因此,点的起笔要合乎天道,既有八方之变化,又有天行健的轻盈迅疾之像;点的收笔要合乎地道,既见笔根之重拙,又有地势坤的厚德载物之像。

黄宾虹在太极图正上方写道:“一波三折,隶体是名。画笔之中,腰须肥而圆,要转而有力。”周敦颐主张“唯人也得其秀而最灵”,黄宾虹主张“天道好生万物惟人最灵”。如果说点的起笔收笔可见天地之理,那么点画的中部则是人道的显现。一波三折,波处肥而圆,折处转而力;一波三折,既是人生,又是点画,既是阴阳,又是刚柔。黄宾虹讲“点”,讲的是道与艺;前人讲“点”,讲的是器与象。例如石涛所言:

点有雨雪风晴,四时得宜点,有反正阴阳衬贴点。有夹水夹墨一气混杂点,有含苞藻丝缨络连牵点,有空空洞洞干燥没味点,有有墨无墨飞白如烟点,有焦似漆邋遢透明点,更有两点,未肯向学人道破,有没天没地当头劈 面点,有 千岩万壑明净无一点 ,噫!法无定相,气概成章耳。〔11〕

黄宾虹对“一波三折”情有独钟,似有未发之言。1947年《与朱砚英书》强调:“用笔之法全在书诀中,有 ‘一波三折’一语,最是金丹。”〔12〕1952年,对王伯敏先生说:“勾勒用笔,要有一波三折,波是起伏的形态,折是笔的方向变化。”〔13〕《画法简言隅举三反》课稿仅仅一页,却多次提到“一波三折”。“笔法图,一波三折,隶体是名”,此为第一处;“笔贵遒练,屋漏痕法,枯藤、坠石诸法,皆见于古人之论,书画无不一波三折”,此为第二处;“画树之笔法亦要笔笔变,须多中锋。恽南田、华新罗树法无一笔不圆润;文徵明山水皴及点苔,皆三折,如褚河南书法”,此为第三处。还有两处较隐晦,一处是谈用笔之转折:“房屋用中锋,舟车亦然,中间转折不可令其软弱无力”;一处是谈画道之周折:“阎立本在唐朝以画拜相,且不能识魏张僧繇画壁,必待三至而后徘徊其下,不忍舍去,因悟其法之妙也”。

“一波三折”有“否极泰来”的意象。“否卦”由“乾、坤”二卦构成,上卦是乾、是天,下卦是坤、是地。“泰卦”也由“乾、坤”二卦构成,上卦是坤、是地,下卦是乾、是天。泰卦的天地易位,代表“天地交而万物通”。“一波三折”之“波”,代表曲线,代表圆,有寰转的乾卦意象;“一波”代表从一个高潮到一个低潮或一个低潮到一个高潮的转化过程。“折”,代表直线,代表方,有“直方大”的坤卦意象;“三折”,代表三次力向的转变,也代表力量方向转变时产生的雄强感、能量感、递进感、厚重感、挫折感等等。千笔万笔易,一点一画难。一波一折,一开一合,一戈一牵,一纵一横,一起一收……皆含天地精神。回旋往复的“一波三折”,象征乾坤两卦的不断翻转,也象征“否极泰来”的“天地笔法”。

黄宾虹 水绘园轴 27.5cm×48cm 纸本墨笔 1953年

黄宾虹《画学篇》“不齐之齐三角觚”〔14〕理论,也与天地意象相关。《易经·说卦传》“乾为天,为圜”〔15〕,《坤卦·象传》“直以方也”〔16〕。中国自古有天圆地方之说,我们应从“天道圆融、地道方正”的哲学层面理解,而非宇宙地球的物理层面去追究。世界上万事万物的外形进行约简后,只剩下“圆、方、三角”这三种图形,分别可以对应“天、地、人”三才关系。其中圆方又为天地之形,须借助规矩而得,因此,人类艺术创作的核心就是研究三角形,即“不齐之齐三角觚”。1948年,黄宾虹在杭州讲《国画之民学》时谈了一件事,说一位欧美人访问他时,他问欧美人什么东西最美,欧美人说“不齐弧三角”最美〔17〕。方圆不仅仅代表天地意象,也代表理念之形,可以通过规矩器械而得,但没有什么变化,也谈不上美,真正的美都是由很多不齐弧三角构成的。对于欧美人“不齐弧三角”之见,黄宾虹当时所感是“《易》云:可观莫若木”。这句话引自《说文解字》,原句为“《易》曰:地可观者莫可观于木”,今本《周易》书中并无此句,有学者认为此句源于西汉孟喜易纬之书《易家候阴阳灾变书》。黄宾虹对“可观莫若木”做了说明:“树木的花叶枝干,正合以上所说的标准(不齐弧三角),所以可观”〔18〕黄宾虹从认同欧美人“不齐弧三角”,到“可观莫若木”的主观反映,再到“不齐之齐三角觚”,经历了西学中用的复杂心理变化。觚,一种商周青铜器,用于饮酒,也作礼器。上圆下方,有天地意象;敞口喇叭状,器身瘦长分三段,以示三才意象。《论语·雍也》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孔子认为周礼规定的一切都是最美的,后代将“觚”的形制都改了,有礼崩乐坏之感,因此发出“觚不觚”的感慨。因此,黄宾虹“不齐之齐”是谈的书画技法语言,而“三角觚”是谈天地大道,“三角觚”是对欧美人“弧三角”的本土化改造与精神升华,是真正的内美。1954年,他在自己的山水画题写“齐而不齐,是为内美”,“三角不齐美,天地自方圆”。

天地思想、天地精神、天地笔法,是黄宾虹的基本画理。他在《写作大纲》指出:

结绳用圆,画卦用方。方圆零畸,象形图画。甲、画理。《易》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圆颅方趾,万物之性,人为最灵。古文“大”字,以象人形。故言天大地大人亦大。顺天应人,不易之理。〔19〕

三、对立易源

对立统一规律是哲学的根本规律,是宇宙的根本法则。太极图是中华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最早的表达对立统一规律的辩证法图像。黄宾虹《画法简言隅举三反》课稿,以“太极图秘诀”为中心,建构了在中国书画领域的本体语言。他由太极图的圆形轮廓,创造了代表天地的一勾一勒;他由太极图中部的“S”,创造了山水画的“S”皴法,他晚年的山水皴法,几乎都是太极图感悟出的“S”皴法。太极图的两个点,黄宾虹也有重要的感悟,一是根据太极图黑鱼中的白眼,想到处理画中之虚,要善于留活眼,“作画如下棋,需善于做活眼,活眼多即取胜;所谓活眼,即画中之虚也”〔20〕。二是根据太极图白鱼中的黑点,想到书画“有锋,有腰,有笔根”之“一点”。

黄宾虹常用八卦来谈山水画,尤其喜欢联系“乾、坤、艮、坎、离”五卦〔21〕。乾卦坤卦象征天地,我们在上文“天地笔法”已经谈过,不再赘述;艮卦象征山,坎卦象征水,讲山水画必然离不开艮坎两卦,《易经》六十四卦中有二十八卦是含艮卦或坎卦之卦。其中,上卦为坎卦的有:水天需卦、水泽节卦、水火既济卦、水雷屯卦、水风井卦、水水坎卦、水山蹇卦、水地比卦;上卦为艮卦的有:山天大畜卦、山泽损卦、山火贲卦、山雷颐卦、山风蛊卦、山水蒙卦、山山艮卦、山地剥卦;下卦为坎卦的有:天水讼卦、泽水困卦、火水未济卦、雷水解卦、风水涣卦、水水坎卦、山水蒙卦、地水师卦;下卦为艮卦的有:天山遁卦、泽山咸卦、火山旅卦、雷山小过卦、风山渐卦、水山蹇卦、山山艮卦、地山谦卦。离卦象征火,黄宾虹用来象征点,《中国绘画的点和线》说:“点从何处来呢?人类生活史上,火的发明很早,因此就以火为比喻。”〔22〕黄宾虹通过对“地火”的观察,对点有深切的体会:一是离卦分天人地三爻,即“一小点,有锋,有腰,有笔根”;二是火受风吹动外形呈“不齐之齐三角觚”;三是火受风吹动时的活动方向呈八方之势,可用八卦对应之。另外,坎卦与离卦还构成了《易经》六十四卦的最后两卦—既济卦与未济卦。水火虽不容,容之则不俗。书画一点,亦是心火与水墨的碰撞,黄宾虹《与朱砚英书》指出:“一点之墨,墨有数种之色,方为高手。”〔23〕

太极图是宇宙万物运化的全息模型。一条白眼睛黑鱼,一条黑眼睛白鱼,它们头尾环抱,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建构一个对立统一体。中国画学常用的形式美对立因素,不但可以用太极图来概括画理,并且几乎都可以在易学原典中找到源头。例如:

画学讲开合,易学讲一阖一辟;画学讲呼应,易学讲同声相应;画学讲虚实,易学讲损益盈虚;画学讲动静,易学讲静翕动辟;画学讲顺逆,易学讲上逆下顺;画学讲方圆,易学讲圆神方知;画学讲聚散,易学讲学聚风散;画学讲干湿,易学讲火燥水润;画学讲隐显,易学讲潜龙飞龙;画学讲徐疾,易学讲不疾而速;

画学讲多寡,易学讲辞寡辞多;画学讲俯仰,易学讲仰观俯察;画学讲奇耦,易学讲奇卦耦卦……

我们再将黄宾虹常用的三组对立因素做一下重点说明。

刚与柔

刚柔是《易经》的根本。《易经》六十四卦中,五十五卦都出现了刚柔二字。《易》曰:“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乾刚坤柔……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知柔知刚,万夫之望。”

黄宾虹:“虚中运实,柔内含刚,此笔法也……含刚健于婀娜,脱去作家习气。”〔24〕“……天地之阴阳刚柔,生长万物,均有不齐,常待人力补充之。”〔25〕

虚与实

虚则无,实则有。“有无”二字乃宇宙万物生灭的全部。虚实也是万物生长收藏的运行过程中,阴阳二气此消彼长的具体表现,如天地交泰、山泽通气、水火相济、雷风相射……《易》曰:“损益盈虚,与时偕行(损卦彖辞)”“实受其福(既济卦九五爻辞)”“女承筐无实(归妹卦上六爻辞)”。

黄宾虹:“古人画诀有‘实处易,虚处难’六字秘传。老子言,知白守黑。虚处非先从实处极力不可,否则无由入画门。”〔26〕“……运全身之力于笔端,以臂使指,以身使臂,是气力;举重若轻,实中有虚,虚中有实,是气韵;人工天趣,合而为一。”〔27〕

常与变

《易经》是讲变易之道的。孔颖达《周易正义》卷首言:“夫《易》者,变化之总名,改换之殊称……然变化运行,在阴阳二气……谓之为《易》,取变化之义。”〔28〕熊十力认为:“《易经》,古称《变经》,以其阐明变化之道故。”〔29〕

“变易”体现着宇宙万物永恒运动的本质。《易传》仅“变”字就出现了四十七次。《易》曰:“利幽人之贞,未变常也(归妹·九二·象传)……一阖一辟谓之变……变通莫大乎四时……天地变化,圣人效之(系辞·上传)……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系辞·下传》)

黄宾虹:“守常,达变……余以作家不易变,而文人多善变;变着生,不变者淘汰,此是历史变迁之理,非仅以优劣衡之也……盖不变者古人之法,惟能变者不囿于法;不囿于法者,必先深入于法之中;而惟能变者,得超于法之外。用笔贵变;变,岂可忽哉!”〔30〕

黄宾虹有着经学的童子功,对易学颇有心得体会,但他讲画学画理时,囿于当年的时代背景,常常“暗滞不合时”〔31〕,很多妙义欲说还休、欲言又止,致使不少同道对他的“太极秘诀”望而却步。黄宾虹有生之年,几乎都生活在积弱积贫已久的旧中国。新式大学兴起、科举废除、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都昭示着旧文化的没落,新文化的兴起。从经学底子生发出的黄宾虹“太极秘诀”,在当年是没有发展壮大的气候与土壤的。艺术当随时代,今天,在大力提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强音中,黄宾虹的“太极秘诀”也必将随之发扬光大。

猜你喜欢

太极图易学黄宾虹
从“卜史易”到“士易学”再到“儒门易”
——先秦易学阐释分期断代刍议*
早春
太极三部曲Ⅱ·太极图
侨易学视角下“华人作家”赵健秀研究
灿然一灯——再读黄宾虹笔记一则
黄宾虹的佳作
八卦图
浅析黄宾虹入蜀画作
《雕菰楼易学五种》
简单易学的口水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