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南经济周期循环的特征、问题及建议

2019-04-16王志方

今日海南 2019年2期
关键词:自贸港经济周期试验区

文|王志方

经济周期又称经济循环,它是经济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环绕长期增长趋势周期性出现扩张与收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经济现象,也是国民总产出、总收入和总就业量波动循环的必然结果,一般发生在实际GDP相对于潜在GDP的扩张或收缩之际,即经济从一个顶峰到另一个顶峰,或从一个谷底到另一个谷底,历经繁荣、衰退、萧条、复苏的循环波动,被称为一个经济周期。建省办经济特区30多年来,海南大胆突破传统经济体制的束缚,创新机制吸引各种经济要素流入配置,努力耕种好经济特区这块“试验田”,全省经济走出了大起大落的不良循环,步入了平稳运行的循环轨道,呈现出典型的增长型周期性循环波动特征,即经济在增长通道上循环波动运行。

周期循环基本特征:转入新一轮周期性下行探底波动,迈进中等收入偏上地区的行列

从经济循环轨迹来看(如图一),依据顶峰-顶峰的周期划分法,目前海南经济已完成了两轮周期性循环,开启了第三轮周期性波动。第一轮周期循环为1982-1992年,收缩期为1982-1989年,经济增速从1982年的23.6%大幅滑落至1989年的5.7%,筑成了本轮周期的谷底;扩张期为1989-1992年,经济增速从1989年的5.7%大幅爬升至1992年的41.5%,构成了本轮周期最后一个顶峰,结束了本轮周期的波动,周期长度为10年,为典型的中周期循环波动。第二轮周期循环为1992-2010年,收缩期为1992-1995年,经济增速从1992年的41.5%急速滑落至1995年的3.8%,筑就本轮周期的谷底;扩张期为1995-2010年,经济增速从1995年的3.8%逐年升至2010年的16.0%,构成本轮周期后一顶峰,周期长度18年之久,是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经济循环波动最长的一个周期。第三轮周期循环为2010年至今,尽管整体经济仍在增长轨道上波动,但已出现下行(衰退)探底的明显特征,经济增速从2010年的16.0%逐年减缓至2017年的7.0%,至今已达7年之久。

从经济波动幅度来看(如图二),建省办经济特区30年来,海南经济经历剧烈波动、缓冲波动和平稳波动三个波期。剧烈波动期为第一轮经济周期至第二轮经济周期触底反弹期(1982-1996年),经济波动幅度最大时从1983年下降75.4%转为1984年上扬191.4%,波距266.8个百分点,呈现出典型的大起大落不稳定剧烈波动特征,剧烈波动期长达14年之久。缓冲波动期为第二轮经济周期的起步扩张期(1996-1999年),经济波动幅度最大时从1997年上扬44.7%转为1999年触及波幅的平衡点,波距44.7个百分点,波幅逐渐缩小趋于平缓,平缓波动期为4年。平稳波动期为第二轮经济周期的扩张筑顶至第三轮经济周期的收缩探底阶段(1999年至今),尽管波幅最大时一度从2008年下降34.8%转为2010年上扬36.8%,波距为71.6个百分点,但多数年份波幅趋于平缓,为30年来海南经济运行最为稳定的一个经济运行期,目前,整体经济已稳定运行了18年之久。

从循环波动结果来看(如图三),第一轮周期循环,海南人均GDP由1982年的281美元提高至1992年的493美元,总体处于低收入地区的行列。第二轮周期循环,海南人均GDP由1992年的493美元提高至2010年的3520美元,摘掉了贫困落后的帽子,跨入了中等收入偏下地区的行列。第三轮周期循环,海南人均GDP由2010年的3520美元迅速提高至2017年的7179美元,从中等收入偏下地区的行列跨入中等收入偏上地区的行列,向着富裕国家或地区的行列迈进。

周期循环表现:产业结构正处于深度优化调整过程,投资边际递减效应凸显新旧动能转换

从经济周期循环波动机理来看,海南作为一个典型岛屿型和“两头在外”(原材料、市场在外)的独特地理经济单元,经济周期循环总是伴随着国家宏观政策调整及市场变化起伏波动。然而,透过周期循环看本质,其主要原因源于自身经济体。

经济赖以长期扩张循环的产业结构迫切需要加快优化调整。从产业演变进程来看,海南三次产业结构已从1987年的50.0:19.0:31.0调整为2017年的22.0:22.3:55.7,但与目前人均GDP达7179美元对应的产业结构相比,个人认为,显得不够匹配,产业格局仍处于深度优化调整过程,经济赖以长期扩张循环的产业基础亟需近一步夯实。究其原因,一是尽管“就地城镇化”“三产融合发展”成效显著,但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仍较缓慢,约束了传统乡村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转型演进,大量的人口仍沉淀在乡村从事农业及相关活动,经济尚未摆脱农耕社会的束缚,经济周期循环易受农业波动影响。二是工业起步发展较晚,制造业落后,工业化水平仍然在初期门槛徘徊,经济增长的技术与知识含量依然偏低,跳过工业化直接进入第三产业发展的基础相对单薄。三是尽管第三产业已主导海南经济发展,但必须看到此种产业格局是在工业化尚未完成、现代服务业尚不发达的前提下,建立在以传统服务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发展基础上的,缺少工业化必要的物质基础支撑。此种产业结构,按产业演变的一般规律,易诱发经济周期启动新的一轮循环波动。

投资边际递减效应凸显缩短了经济长期扩张循环传导链。从要素投入传导角度来看,海南投资要素对经济增长传导作用已呈递减态势,传导链已在缩短。第一轮经济周期(1982-1992年),海南聚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平均每年增长31.4%,投资要素投入对GDP形成贡献率由1982年的28.3%提高至1992年的67.7%,周期内投资每增长1个百分点,传导、拉动GDP递增0.50个百分点。第二轮经济周期(1992-2010年),海南聚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平均每年增长29.1%,投资要素投入对GDP形成贡献率由1992年的67.7%降至2010年的57.4%,周期内投资每增长1个百分点,传导、拉动GDP递增0.43个百分点。第三轮经济周期(2010年至今),海南聚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平均每年增长29.1%,投资要素投入对GDP形成贡献率由周期内最高年份2014年的74.2%降至2017年的62.8%,周期内投资每增长1个百分点,传导、拉动GDP增长0.38个百分点,投资边际递减效应已日益凸显。其原因在于,近年来传统投资要素配置引导机制偏重于投资需求属性对经济的短期增长作用,忽略了投资生产属性对长远经济增长产生的效能,造成大量的资本要素沉淀于房地产业约束了其他产业的发育成长,阻滞了产业结构的有效转型升级。同时,面对房地产业的迅速发展,未能顺势培育房地产关联产业发展壮大,造成房地产投资无从就地寻找关联产业传导拉动经济增长,诱发了投资边际递减效应的提前到来。同时,我们也应该充分认识到,随着十二个重点产业的发展壮大,海南新业态、新动能的强劲增长,正为海南长远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撬动经济长周期波动建议:加快构建完成自贸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贸港产业体系,铸就经济持久扩张新引擎

从地理区位和政策红利来看,海南地处“一带一路”重要支点,党中央又赋予海南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贸港的使命,短时间推动海南经济筑底反弹启动新一轮扩张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因此,建议:

加快构建完成自贸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贸港产业体系,铸就海南经济筑底长期扩张新的强劲引擎。从党中央绘就海南自贸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贸港产业蓝图来看,未来产业体系具有现代知识高含量、现代前沿新技术高含量和绿色可持续发展并极具领先国际水平的显著特征,国际合作竞争能力强,牵引经济长期扩张新动能强劲。一是党中央明确支持海南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卫星导航、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等现代服务业,此举将大幅度提升海南经济持久扩张的知识含量。二是党中央面向深海探测、海洋资源开发利用、航天应用等战略性领域,支持海南布局建设一批重大科研基础设施与条件平台,建设航天领域重大科技创新基地和国家深海基地南方中心,打造空间科技创新战略高地,加强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海南)建设,打造国家热带农业科学中心,支持海南建设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未来海南经济扩张具有潜在的现代前沿新技术高含量,国际比较竞争优势十分明显。三是党中央明确海南高起点发展海洋经济,积极推进南海天然气水合物、海底矿物商业化开采,加快培育海洋生物、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洋工程装备开发与应用等新产业。中央授权海南管辖南海200万平方公里海域,海洋油气、渔业、海洋生物、滨海旅游和海洋运输资源十分丰富,是世界上四大海洋储油区之一。南海资源部分下放海南开发利用,将有效提升经济扩张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程度,经济总量将得以倍增式放大。四是党中央明确海南建设国际旅游消费中心,此举将吸引国内外消费需求异地转移海南,并推动海南经济转型消费型轨道增长。因此,要按照海南自贸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贸港绘就的产业蓝图,以敢闯敢试的精神,大胆创新机制,科学、合理地引导国内外各种优质经济要素流入自贸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贸港的产业聚合配置,尽快形成现代产业集群和比较竞争优势,夯实海南经济长周期扩张的产业基础。

立足自贸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贸港产业体系构建需要,有针对性地实施“赢取大脑”人才战略。现代世界综合实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知识在经济含量中的竞争,是人才资源占有和积累的竞争。海南自贸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贸港绘就的产业蓝图,需要相匹配的高素质尖端人才予以构建完成,占据人才制高点就拥有了自贸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贸港产业体系构建的厚实基础。因此,要立足自贸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贸港产业体系构建和经济要素聚合配置对各类专业人才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实施“赢取大脑”人才战略,吸引国内外高素质人才聚合海南,为自贸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贸港产业体系构建奠定人才基础。首先,要建立劳动和贡献相适应并符合市场经济法则的薪酬保障等制度,实施薪酬倾斜于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积极鼓励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对于有突出贡献的人才要给予高薪倾斜,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其次,设立人才资源转化基金,以事业留住人才。良禽择佳木而栖,人才奔事业而来。美国、德国之所以成为科技强国,关键一点在于资金跟着人才走,以事业吸引人,留住人。因此,要通过设立人才资源转化基金,大力扶持科技人才开展开发研究活动,将人才的技术发明和科研成果转化为产业构建优势,尽快形成经济扩张新的动能。第三,依靠制度和法律保障人才。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要不断完善人才工作制度和法律法规体系,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贸港的立法权优势,建立选人渠道、竞争机制、考评体系等完善的人才管理机制,形成广纳群贤、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公平制度,从法律和制度上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提供坚强的保障。第四,在实施“赢取大脑”人才战略中,既要充分挖掘、利用好本省现有人才,又要大力引进自贸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贸港产业体系构建所需的紧缺人才,在激励机制上对引进人才与本省人才予以同等对待,力避走入“赢取大脑”人才战略误区,挫伤人才潜能的有效发挥。H

猜你喜欢

自贸港经济周期试验区
推进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
Physicians’ perspectives on adverse drug reactions in pediatric routine care: a survey
从自贸区到自贸港:由来、发展及中国实践
文旅融合背景下海南国际旅游消费中心的定位问题
从自贸区到自由贸易港
辽宁地区自由贸易现状及问题研究
商务部表示7个新自贸试验区设立工作进展顺利
浅析我国经济周期与股市波动的关系研究
国务院新设立7个自贸试验区
国务院新设立7个自贸试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