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英语教师教学能力现状及提升对策探析
2019-04-16■/
■/
平顶山学院
“一带一路”建设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百年变局中的重要公众产品,是建设人类共同体的共同平台,中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央。随着对外交流与合作的日趋频繁,国家对英语人才培养质量的日益增高。基础英语教育作为英语人才培养的基础环节,教师教学能力对英语教学质量起着决定作用。
在对现有文献进行综合分析、细致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英语学科教学特点,本课题组以河南省中学英语教师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对其教学能力现状进行实证研究。调查表将英语教师教学能力分为“英语学科知识与技能”、“教学认知”、“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教学研究”、“教学智慧”七大类,78 子项。问卷借用“李克特量表”赋分法,每一项均分为5(表示“很好”或“很强”)、4(表示“好”或“强”)、3(表示“一般”)、2(表示“差”或“弱”)、1(表示“很差”或“很弱”)5个分值。共发放问卷41份,回收有效问卷41份,参与调查教师分布在河南省12个地区(详见图1),其中女教师33为,占比80.49%,教龄最短1年,最长32年。
图1 参与中学英语教师教学能力问卷调查教师区域分布
图2 中学英语教师教学能力——教学认知模块
图3 中学英语教师教学能力——教学实施
在七大能力模块中平均分最高的是教学实施(3.47分)其次是教学评价(3,45分)和教学智慧(3.42分),得分最低的两项为教学认知(3.25分)和教学研究(3.23分)。这说明中学教师是英语教学实践方面是能手,但是教育教学理论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英语学科知识与技能模块平均分3.29分,该模块是英语教师的基本功。教师门对英语语言知识(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和英语听、说、读、写、译的技能最为自信,选择5分“很强”的老师占比达到9.76%和7.32%,这两项的平均分达到3.68和3.41,较不自信的为英语语言学理论知识(3.12)和英语文学知识(2.98),低于本模块3.29的平均分。
教学认知模块平均分值为3.25分,教师们对自我及自身再学习、再教育的认知的能力评分最高(3.61分),对不同外语教学法流派及各自基本理论体系的认知评分最低(2.85分),对教育测量与评估基本理论的认知、对二语习得、外语学习基本理论及英语学习策略的认知能力不足,位列倒数第二(3分)。教师对教育政策及管理体制与规章制度、课程论、教师论等能力掌握比较到位,但是对英语语言测试基本理论的认知和英语教学研究及其与职业关系的认知相对匮乏详见(图2)。
教学设计模块平均分为3.34分,教师把握教学重点、难点及合理分配课堂教学时间的能力(3.68分)、教学目标设计能力(3.49分)普遍较强,教具的设计与制作能力最弱(3.1分)。数据显示教师能较好掌握教学设计基本思路,但电子教学课件和教具的设计制作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教学实施模块包含22个子项,教师课堂教学提问能力(3.76分)和辅导答疑能力(3.71分)较强,指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和以各个教学环节作为认知对象的整体性教学监控能力(3.32分)较弱,英文歌曲演唱及简笔画绘画能力最低(2.85)。充分说明教师教的能力强,经验丰富,指导学生学的能力欠缺(详见图3)。
教学评价模块7项子能力中,教师对自己及他人的教学进行观察、分析、评价的能力、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整体评价能力和教学反思能力平均分均达到3.44分。对教学材料的评价能力(3.37)对学生智力类型、个性特点、学习风格的评价能力(3.39分)较弱。教师教材评价能力需增强、对学生了解技能应提高。
教学研究模块得分最低,平均3.23分,主要失分项为执行学术规范的能力(3.12分)和教学研究问题意识及捕捉研究课题的能力(3.17分),得分较高的是对从事研究的基本要领、基本要求的认知能力、教学研究整体规划能力和分析与思辨能力。
教学智慧模块4项能力中,教师利用幽默以提高教学效果的能力(3.51)最高,其次是将个人的艺术素养应用于教学的能力(3.46),得分最低的是教学设计的创新能力(3.32分)。
通过7大模块,78项子能力的调研结果分析我们发现英语教师的英语学科知识与技能较为扎实,教学实践能力较强,缺乏了解指导学生的能力,教学评价与教学研究方面的策略与技能、创新能力有待加强。
本次还调研还邀请英语教师们根据教学实践,对英语专业(教师教育类)开设的教育类课程提出建议。数据显示教师们在建议开设传统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基础上,推荐开设《优秀中学英语教学视频欣赏》、《现代教育技术及应用》、《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及教材评价》课程,其票数均在51.22%以上,建议开设《青少年心理学》人数达到48.78%,这说明教师越来越关注学生学习获得、满足感,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学的教学理念。
综上所述,我们在培养高素质中学英语教师队伍时,要在传统教育学、语言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加强教学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培养,要构建高校与优质中学实践基地相融合的开放、协同、联动的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有机衔接职前教师培养和职后教师发展,夯实教师专业发展体系,推动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自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