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初中语文教学中微课资源的应用
2019-04-15同艳妍
同艳妍
摘要:微课是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被有效应用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当中的,对于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语文知识学习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新时期,初中语文教师在实际展开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不仅应对微课资源的重要性产生深刻认知,还应结合教学内容以及学情,有针对性制定相关教学措施合理利用微课资源展开教学,为全面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奠定基础。鉴于此,本文详细探讨了初中语文教学中微课资源的应用途径,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微课资源;应用
微课是信息技术不断进步的产物,其同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结合,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抽象化、理论性较强的知识以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通过对学生视觉以及听觉等多重感官进行刺激,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由此可见,微课的有效应用对于全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因此,新时期积极加强初中语文教学中微课资源的应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 合理掌握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微课资源的应用时间
微课能够以生动、直观的形式将语文知识呈现出来,对于激发学生语文知识学习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在这一过程中,初中生可以更加深刻的体会到初中语文知识的内涵,从而得到审美能力、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等的有效锻炼。因此,新时期初中语文教师在实际展开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必须对微课资源的重要性产生深刻认知,并合理利用微课资源,结合教学内容,引入生动、有趣、形象好的形式与内容,为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文章内容、提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奠定基础。而要想将微课资源的功能全面发挥出来,初中语文教师在实际展开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必须合理控制微课资源使用时间。
例如,在《黄河颂》一课教学中,多数学生都没有亲眼看过黄河,因此头脑中无法对黄河波澜壮阔的景象产生认知。在这种情况下,初中语文教师在实际展开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将描写黄河经典的段落以及语句等进行标注,在此基础上引入微课资源,将黄河真实、生动以及壮阔的景象以短视频的方式呈现出来,给予学生对黄河更加直观的感受。在此基础上对已经标注出来的经典语句进行再次分析与阅读,这对于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与认知、将微课资源的功能充分发挥出来具有重要意义。
2 及时转变初中语文微课资源教学观念
以往,初中语文教师在实际展开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长期受应试教育影响,通常会忽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这不利于对初中生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新时期初中语文教师要想将微课资源的功能全面发挥出来,及时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同家长建立紧密的联系,通过充分沟通,给予初中生适当的空间和实践,引导学生自主利用网络来观看微课视频至关重要。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对初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全面培养。
例如,初中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可以加大对网络的利用力度,通过构建微信群、qq群的方式,同家长进行沟通,并将微课资源上传到群当中,在家长的监督下,鼓励学生自主进行微课视频的观看,实现预习、复习的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初中生在实际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可以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还可以结合自身需求,有针对性选择适当微课资源视频进行观看,这对于学生结合自身需求有针对的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3 利用微课资源进行初中语文重点和难点知识教学
针对初中语文重点以及难点知识点,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通常表现出理解困难、记忆困难等现象,直接影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而在对微课资源进行充分应用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弥补这一缺陷。合理利用微课资源,能够将初中语文重点以及难点知识点综合应用图片、视频以及文字等多种形式呈现出来,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可以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还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在课后反复进行微课视频的观看,从而强化语文知识基础。因此,合理利用微课资源对于加强初中语文重点和难点知识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各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及模式被引入初中语文课堂,对于强化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在这一背景下,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对广泛应用的微课资源重要性产生深刻认知,并从合理掌握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微课资源的应用时间、及时转变初中语文微课资源教学观念、利用微课资源进行初中语文重点和难点知识教学等角度出发,将微课资源的功能全面发挥出来,从根本上提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徐爱朝.寻找问题,解决问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面临的瓶颈和攻破对策[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09).
[2] 王波.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练习系统策略研究——以鲁教版初中《语文》为例[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8(02).
[3] 孙东云.微课在初中语文課堂中的应用研究——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为例[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8(02).
(作者单位: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