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梁启超家书十言,九个子女皆成才

2019-04-15

幸福家庭 2019年4期
关键词:孩子气做学问梁思成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同时也是一等一的教子高手。他有九个子女,个个了得。长子梁思成、次子梁思永、五子梁启礼三人均为中国院士,三子梁思忠是毕业于西点军校的国民党军官,四子梁思达是毕业于南开大学的经济学研究者,长女梁思顺为诗词研究专家,次女梁思庄为著名图书馆学家,三女梁思懿为社会活动家,四女梁思宁是新四军早期革命者。

一、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梁启超曾教育子女:“至于将来能否大成,大成到什么程度,当然还是以天才为之分限。我平生最服膺曾文正两句话,那就是‘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它作甚?着急它作甚?一面不可骄盈自满,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馁,尽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而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梁启超引用这句曾国藩名言,意在教育孩子做事不能只想着回报、酬劳,更要想着把事情做好,耕耘好自己的一片天地,自然会有好的结果。

二、不要填鸭式的教育

“学习不必太求猛进,像装罐头样子,塞得越多越急,不见得便会受益。”梁启超反对填鸭式的教育,对于子女学业,他在跟子女往来书信中说得最多的是安慰、劝解的话,反而很少对孩子们提出具体的学习目标。

三、与子女做朋友

梁启超教育孩子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与孩子们做朋友。在100年前封闭、落后的中国,梁启超就在书信中称呼自己的孩子“宝贝”“baby”,可见他教子理念的开化、亲切。

梁先生写给儿女们的信比儿女们写给他的要多很多。作为父亲,他给孩子们写信,与孩子们交谈,与他们谈学习、交友、恋爱、生活、政事等等,丝毫不带家长作风,将自己的人生心得娓娓道来。

四、做家长要有趣味,养出的孩子才能有趣味

梁思成与林徽因结婚后,去欧洲度蜜月。他们每去一个地方,都会有目的地考察,欧洲的经典建筑让他们体会到了建筑艺术的博大精深。这是一次浪漫而温馨的蜜月之旅,更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学术游历。

此间,梁启超也通过书信指导他们写游记:“能做成一部‘审美的游记也算得中国空前的著述。况且你们是蜜月快游,可以把许多温馨芳洁的爱感溢在字里行间,用点心去做,可以做成极有价值的作品。”

五、做人要有几分“孩子气”

梁启超说有两种孩子气,一种是任性、耍小孩子脾气,另一种就是童心童趣。对此,他在1925年7月10日《致孩子们》一信中说道:“我说你‘别耍孩子气,这是叫你对于正事──如做功课,以及料理自己本身各事等──要自己拿主意,不要依赖人。至于做人带几分孩子气,原是好的。你看爹爹有时还‘有童心呢。”

六、做学问总要“猛火熬”和“慢火炖”交替循环

在《致孩子们》一信中,梁启超教育梁思成:“凡做学问总要‘猛火熬和‘慢火炖两种工作循环交互着用去。在慢火炖的时候才能令所熬的起消化作用融洽而实有诸己。思成,你已经熬过三年了,这一年正该用炖的工夫。不独于你身子有益,即为你的学业计,亦非如此不能得益。”

七、做官不是安身立命之所

每个家长都会将自己悟到的人生经验传授给孩子,梁启超也曾通过书信告诉长女梁思顺:“做官实易损人格,易习于惰与巧滑,终非安身立命之所。”意指做官容易让自己的人格受损,容易让人养成懒惰和巧滑的习惯,不是能够安身立命的领域。

八、尽责尽力,就是第一等人物

梁启超教育孩子,尽职尽责就是第一等人物。这个标准看起来很简单,其实是非常高的要求。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干大事、创大业,但其实人首先要做的就是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一个不懂得承担责任的人,即便做成大事,也会很快失败。

九、对于功课绝不责备

女儿梁思庄刚到国外学习,一时无法适应。梁启超在信中写道:“至于未能立进大学,这有什么要紧,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总要把墙基越筑得厚越好。”可见对于儿女求学,梁启超关注的是做学问的基础是否牢固,而非只为求得一纸文聘。

之后他又在《致梁思顺》一信中嘱咐道:“庄庄今年考试,纵使不及格,也不要紧,千万别要着急,因为她本勉强进大学。你们兄妹各个都能勤学向上,我对于你们的功课绝不责备,却是因为赶课太过,闹出病来,倒令我不放心了。”

十、通達、健强的人生观,是保持乐观的要诀

梁启超在1928年5月13日《致梁思顺》中说道:“我有极通达、极健强、极伟大的人生观,无论何种境遇,常常是乐观的。”他认为,教给孩子树立通达、强健的人生观,比教育他们学具体的知识更为重要。通达、强健的人生观能让孩子在逆境中保持乐观的态度,帮助他们战胜困难。

猜你喜欢

孩子气做学问梁思成
穿铁马甲的梁思成
我觉得你没有孩子气
写散文从做学问开始
林徽因与梁思成:感情与才情相得益彰
再见甲壳虫,再见“孩子气”的经典
做学问与搞创作
杨烁:不只有酒窝、腹肌,还有一些“孩子气”
欠夸
跟着梁思成游正定
梁思成:没有个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