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三种绝色

2019-04-15王倩

美文 2019年6期
关键词:梅花

王倩

“而你带笑地向我步来/月色与雪色之间/你是第三种绝色……”这一年间,总会不时与余光中的《绝色》相遇,而每每念着余先生用全世界的美丽来衬托的无法翻译的“第三种绝色”,我想到的不是笑靥如花的美人,而是梅花——我仿佛看见雪中月下美人一样雅洁的一树梅,雪色清冷,月色皎洁,而梅出尘绝俗,又有带着春意的温柔。

这也算不得唐突美人,明初高启的《咏梅》诗里便有“月明林下美人来”之语。在山寒水瘦、天地荒寂的冬天,雪给大地以纯粹,月予世界以清明,而一枝梅绽放,那是比雪与月更有温度也更有情味的美丽。高濂在《四时幽赏录》里所言:“春初玉树参差,冰花错落,琼台倚望,恍坐玄圃罗浮。若非黄昏月下,携尊吟赏,则暗香浮动,疏影横斜之趣,何能真见实际!”正得其中雅趣。

算来咏梅诗词于宋时为盛,最为世人叹赏的自然是林逋的《山园小梅》,“暗香…‘疏影”意境清灵幽妙,无需赘言,这位隐届孤山、不入市廛以追摹陶渊明行迹的“和靖先生”,布衣终老,梅妻鹤子,他写梅亦是写心。梅之清雅绝俗亦能移人性情,以近于柳永“侧艳…‘滑稽下俚”词风著称的曹组,写的几首咏梅词有雅韵无俗姿,而我最爱传梅丰神、情思隽永的《蓦山溪》。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云:“咏物诗刻露不如神韵。”此言甚是。伺况梅本来不以容色悦人媚俗,它不似天桃娇杏笑对春风,梅在清寂里著花,在荒冷时开放,如果只写诉诸感官的色与香,着实落了下乘;像石延年一味摹形刻画,写出“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这样语拙韵无的诗句,苏轼对此曾戏谑“诗老(石延年)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如若梅花有灵,也会对此冷笑。咏梅诗词能写其神、得其韵并显其格,并非易事,“诗老”都失了手,更有林逋诗珠玉在前,曹组如何还能吟咏出与“绝色”相称的清词丽句?

曹组此词全然不描形绘色,全词以情味胜,意境空灵,不著一“梅”字,句句皆传梅之神韵。词开篇即点出梅之美在“真态”,在曹组眼里,梅恰似天然去雕饰的绝世美人:为一年一至的花期,多少花儿严妆出场,而梅却洗去妆容,显露天然本色。梅美人也不是“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的虢国夫人,在脂浓粉艳的贵妇们中间,虢国夫人不施浓妆,一则自视美貌出众,一则也出于她“走偏锋”的心机,其心思用意不过是恃美邀宠罢了;而梅“一生爱好是天然”,美却无欲无求,淡泊自持,她不喜欢任伺一点矫饰,不管铅粉有多好的修容效果,她必不肯用铅粉遮住天然真实的模样。你看那梅瓣淡白如绡,梅蕊微黄如丝,自有一种风流态度,这风流绝不迎合俗流——希望被人爱赏的花总开在春风里,选择在大地凝寒、万物萧索时开放的梅花像遗世独立的佳人。不过梅并不孤绝,她只是拒绝轻薄浮浪,但她愿意与同样耐寒的翠竹为伴,你看那幽竹青青,一枝梅斜逸而出,琼枝缀玉,正如美人倚竹。竹清瘦,梅娟好,曹组自然想起杜甫的《佳人》诗。曹组应该倾心于杜甫笔下“幽居在空谷”的佳人吧!杜甫诗中那个“零落依草木”,身世可悯的美人,以松萝修茅屋,采柏实而食,“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她貌美、品高、命运悲苦,虽孤寂无依却不失高姿幽态,曹组词中的梅正有此种品格韵致。曹词中“竹外一枝斜”还化用苏轼《和秦太虚梅花》“江头千树春欲阁,竹外一枝斜更好”,世人爱梅,以欹为美,以疏为美,梅枝欹斜,则姿态清逸,在这一点上苏轼、曹组审美一致,只不过苏轼诗句纯写梅的姿态之美,而曹组的词更有意态、情态之美,更饶风韵,这应当是化用杜甫诗句之功。

世间繁花万千,雍容者宜春日暖阳,冶艳者宜初夏流光,而如梅疏淡者正宜“天寒日暮”。花的味道也如人的l眭情,有的花色艳而无味,有的花香浓欲醉人——栀子花所谓“碰鼻子香”是也;无香者无性情,香浓则太俗。梅的妙处不仅在其“真态”可目,也在其幽香可鼻。比梅略早开的腊梅味香甜,直可破禅;但梅花香嫩魂冷,虽也是甜香,却在若有若无间,刻意去寻,也只能凑近才可细嗅花香,而一阵风来,梅香随风扑袂,袭人衣裾,这梅香也当得起“香远益清”四字评语。曹组词中梅,安静地伫立于“黄昏院落”,无人挹其清香。早春白昼犹短,黄昏骤至,团团烟雾似的淡墨色洇染开来,楼阁檐角渐渐隐去了清晰的轮廓,院落更显空寂,梅清冷的白浮在暮色中,淡烟似的寂寞更深更浓了。如果诗词新读院内密植梅树,梅林成一片小型的“香雪海”,或许有此等光景:“花时居宿其中,环洁辉映,夜如对月,因名曰玉照。”(张鎡铉《梅品》)然而曹组词中之梅无此盛况,应该不过一树而已,清雅的香在黄昏里浮动,又不知能沾染何人衿领?不知会不会惹人清梦?风很轻很细,似乎不忍折损了梅蕊,天气犹寒,地气不暖,白雪未消,更衬梅的冰魂玉魄,只可惜这冰清玉洁都付予了暗淡黄昏。词人想到,江头风冷雪厚,梅的清芬应更冷冽,梅色该更奇绝,只是有谁会在此刻寻那冷香,爱怜这真纯之色呢?李攀龙在《草堂诗余集》中评曹组此词说:“白玉为骨冰为魂,耿耿独与参黄昏。其国色天香,方之佳人,幽趣何如?”曹组对着被人冷落的绝色,以拟人笔法遗貌取神,词中之梅“我见犹怜”。

《蓦山溪》上阙写梅真态幽姿、孤标高格,已含孤寂情思;下阙进一步想象,写梅落子成、孤芳情愁,情味更浓郁,也更显豁。

下阙承上写“月边疏影”,真是清绝!梅与“雪月最相宜”(张孝祥《卜算子》),雪中梅幽洁,而月色迷离朦胧,月边梅的疏影横斜,清雅之外更显空灵,此句有画意而无匠气;由虚幻之“影”再写恍惚“梦”境,更加虚灵,这一梦还引出梅可叹的命运。世人写草木之“消魂”,往往着力于飘零之伤,花开花落,正对应生命荣枯,但曹组写梅悲伤愁苦,并不写其“天风吹得香零落”(王旭《踏莎行》)。想来梅英飘飞之际,正是春意渐浓之时,梅花虽残,但更有次第芳菲,大可怡情舒怀;而当梅子将黄之时,姹紫嫣红萎谢,绿肥红瘦,“绿叶成阴子满枝”(杜牧《怅诗》)只让人感慨流年似水,感伤韶华易逝。梅雨也不招人喜欢,初夏时幽情困闷,雨一下十几二十天,无休无止;春天的雨也缠绵,不过那是“沾衣欲湿杏花雨”,妙在水汽缥缈,有雨意而不见雨,还带一点轻寒,而梅雨更黏稠更滞重,阴沉潮湿,千万条雨丝扑向大地,绵绵密密,织成挣不开的密网,笼天罩地,难怪贺鑄会用“梅子黄时雨”比喻不可断绝的闲愁,“暗作廉纤雨”(晏几道《生查子》)、“廉纤属梅雨”(秦观《田居四首》),在不同诗人笔下,梅雨也总与凄恻愁苦的情思有关。曹组由眼前梅花想到梅子欲黄时节不见睛日的廉纤细雨,他心里也冒着无边愁情吧。

草木本无情无欲,无感无思,“草木也知愁”(《红楼梦》),是多情敏感的诗人移情于物。爱一树梅,并为梅感伤,也是词人在梅态、梅性、梅的处境、梅的命运里看到自己,曹组感叹梅“孤芳一世”,实则叹息自己生命的落寞。从曹组生平看,他不该有此种感慨:他少有才名,在太学时便以学识见称,虽然也经历了应试不第的人生低谷,但命运待他不薄,他在宣和三年殿试中甲,后来又深得宋徽宗宠幸,风流文采为风流天子赏识,这是幸运;他另一重幸运是一生未见神州巨变,沧海横流、世事板荡与他无关,他可以算得上乐享太平之人。但一个人咀嚼过怎样的人生滋味,“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他看似顺遂的生命里到底有过怎样的磋磨,我们站在千年之外,隔了历史的烟尘,是看不见的。他留存的词作里有不少羁旅之作,如“一怀离恨,满眼欲归心,山连水,水连云,怅望人伺处”(《蓦山溪·草熏风暖》),“寂寞孤馆残灯照,乡思惊时梦初觉”(《青玉案》),情词哀苦;而“肠断几回山路,恨无人攀折”(《好事近》),“幽径无人独自芳,此恨凭谁诉”(《卜算子·兰》),这些词句隐隐透露世无知音的寂寞,“佳人零落空山久,况是天寒日暮时”(《竹间见梅》)情境更是凄凉,与《蓦山溪-梅》情致无二。或许是长年作客他乡的漂泊感,或许是皇帝恩宠也不能消解的孤独,或许是他自认才情卓异却只能做一个装点太平的词客的不甘,又或许是他的词作浅薄无聊,仿效者众,但知其心性者寥寥的寂寥……所有难以向外人道的忧闷,都凝成“供断有情愁”,此生如梅,自花自落,生命不止,恨亦不休。

曹组自比梅花,梅瘦人亦瘦,瘦的不仅是形容,还有灵魂。曹组由梅瘦想起“沈腰”之瘦。南朝梁时沈约博物洽闻,才华过人,曾为东阳令,帮助梁帝萧衍成就帝业,但一时的荣宠敌不过帝王的猜忌,沈约晚年多次上书辞官未果,忧心以致“沈约瘦腰”,最终在恐惧的黑暗里死去。曹组因伺事而忧惧我们不得而知,他常侍徽宗左右,应深知天家之恩难以久持,故心怀抑郁。清瘦的梅、瘦损的沈约、孤瘦的词人,最终融为一体。沈约作古多年,只有这眼前梅花堪为风尘中的知己,当此黯然销魂、神飞心驰之际,曹组不禁问梅:我同你一般孤标高格,一世清冷,你应该知我这幽苦的心思吧?全词末了这一问,余韵袅袅,正如沈际飞在《草堂诗余正集》所云:“微思远致,愧黏题装饰者,结句自清俊脱尘。”读此句,恍然觉得有梅影映窗,梅香入怀。

宋人爱梅,随意翻检宋人诗词集,总能读到几首可观的咏梅时词。且不说苏轼、黄庭坚、李清照、辛弃疾、陆游、杨万里、范成大此等名家,就是曹组这样不甚知名的词人,所作的梅词也值得再三赏玩。探诗文之源,梅最早被诗书典籍收藏,只因其实用功能:《书经》上载“若作和羹,尔唯盐梅”,《礼记·内则》则云“桃诸梅诸卯盐”,皆取梅子调和羹味的酸味而已。梅与诗意相去甚远,《诗经·周南·摽有梅》以梅起兴,但所言也是梅子而非梅花,“摽有梅,其实七兮”,先民粗朴真率,还没有对“美”的自觉,当然也不懂欣赏花小色淡的梅花。汉以后,梅渐成审美对象,在早春时节绽开的梅花,作为春的象征出现在诗文里,加上中国原本有借芳物以寄情的传统,因此南朝陆凯《赠范晔诗》里出现“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这样情思悠悠的诗句,王维《杂诗》“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的探问,与陆凯诗意相通,一脉相承,皆是以梅寄情。梅“独步早春,自全其天”(宋瑕《梅花赋》)启人心智,“孤瘦雪霜姿”与凌寒高洁的特性,让文人将自己抱持的品节投射于朵朵梅花上,梅花有了人格魅力与精神品格。当然,也有人对梅性颇为怀疑,鲍照在其《梅花落》里怅叹:“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摇荡春风媚春日,念尔零落逐风飚,徒有霜华无霜质。”但此种想法未成气候,时至今日,说起梅花,世人只认可崔道融所说“数萼初含雪,孤标画本难”的孤高傲世。到偏重理趣、更讲究文人雅致的宋朝,众芳失色,梅独步诗词,梅终于从厨间走进书斋,成为文人墨客视为绝品的清逸雅客,于是,在书册里,在画卷中,梅是不可取代的、与雪月相映的“第三种绝色”。

“踏雪溪山,寻梅林壑”,古人访美赏梅的雅事在笔墨里还留有真切的印记,但现在照此探梅,只怕有附庸风雅之嫌,张磁《梅品》里指斥“间有身亲貌悦,而此心落落不相领會,甚至于污亵附近略不自揆者”,大约是胸无点墨而矫揉造作者的镜像。胸中藏腹笥方能欣赏梅这等绝色,而在游客或摄影爱好者用长枪短炮对准一树树梅时,梅花是否寂寞?

猜你喜欢

梅花
梅花
古画中的梅花
梅花先趁小寒开
我爱梅花
梅花
梅花
为什么梅花能在寒冬开放
梅花
高兴
与黑暗分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