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育40年回顾与思考(七)
2019-04-15郭善渡
回顾
我始终主张应让我们的青少年学一点计算机高级语言和程序设计。这是信息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创造教育的需要,更是发展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需要。我主编和参与编写的计算机或信息技术教材都包括程序设计内容。
我在《正确认识和处理计算机学科教学中的十个关系》(《课程·教材·教法》1999年第5期P46)一文中重点论述了学习计算机语言的必要性和如何处理好“语言和程序”的关系:
“计算机语言构成了计算机文化的主要内涵。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时时处处塑造和影响着人的文化心理,其本身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包括自然语言和人工语言。在现代社会最重要的人工语言就是计算机语言。计算机语言的出现与发展引起思维概念和推理的改变。随着计算机语言的深入发展和广泛应用,心理学、脑科学,特别是现代语言学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
“基础教育的任务之一是普及文化。古今中外的基础教育都把语言教学放在重要的位置上。近代以来的中小学生不仅要学习本民族语言还要学习外语。在计算机文化日益顯示出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的当代,基础教育中的语言教学应包括计算机语言。”
在我参与和执笔的《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的总纲中指出:“计算机教育已成为青少年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课程应该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性学科。”“如果依照某些同志的建议,取消中小学计算机课程中的语言教学,只学习某些应用软件的使用与操作,显然,这样的课程谈不上‘素质教育,更谈不上是‘基础性学科。实际上,如果完全听从这些同志的主张,计算机课程将不复存在,剩下的只是使用计算机辅助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技能了。”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这一命题同样适用于计算机语言。思维可以被定义为“用符号操纵环境的能力”。思维的进步取决于符号系统的效能。过去,人的思维成果只能物化为自然语言和文字,这种形式的成果,不通过人是不能自动运行的。计算机的程序存储和自动运行,使物化的思维在计算机中高速地自动运行,从而实现了自动化生产、自动办公、自动管理等。计算机语言的主要特点是形式化和符号化。它避免了自然语言可能引起的混乱和歧义。人们通过计算机语言这一中介,使用高效能的数据处理工具——电子计算机,去“思考”和把握大批量的信息,从而探寻事物间的联系、寻求事物的本质属性,对事物的发展作出判断和预测。“人脑+电脑”使人的思维获得解放并跃上了一个新的更高的台阶。
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是基础教育最基本的教学目标之一。计算机语言教学对于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的意义。这里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在计算机语言教学中必须处理好“语言—思维”“语言—程序”的关系。教材编写者和教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我们选定的某种计算机高级语言(如LOGO、BASIC或Paseal)是程序的载体。学习这种语言本身并不是我们的教学目的,它只是手段,或者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教学语言是一种“模型”。它具有简便易学的特点,但不一定“实用”。我们的目的之一是使学生在学习和使用这种语言编制的简单程序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实现这一目的的核心内容是程序的读写、算法的分析,而不是死背语法方面烦琐的约定。
号通常可分成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图形、图像——数学符号、物理学符号、化学符号、天文学符号、地理和环境科学符号等),在各种符号系统中,语言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复杂的符号系统。
思维是符号操作。头脑中的思维活动是凭借内部言语进行的。符号及其相互联系既是信息的外在形式和载体,也是认知过程(学习)的结果——将新的认知所得与“原意识(原符号系统)”重构,内化为“新意识(新符号系统)”。参见拙著《浅议计算机辅助教育的定位》(《课程·教材·教法》2003年第3期P61)。
符号系统是个体思维产生的基础。是否掌握了丰满的符号系统,以及使用符号系统的精确程度和熟练程度决定了使用者的思维水平。
学习一门外语实际上就是学习一种新的思考问题的方法,而且有助于通过两种语言的比较加深对母语的认知。
同样地,计算机语言是当今重要的人工语言符号系统。适度学习一点计算机语言和编程,不仅有助于较深入地了解计算机是怎样工作的,使我们不至于在迅猛发展的现代信息技术面前感到茫然,而且有助于学好自然语言(母语和外语)。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和工具。语言(母语、外语、计算机语言)教学不可淡化,更不能缺失。有人认为学生未必需要使用外语,且翻译软件日趋成熟,主张取消外语课程;有人认为多数学生将来不从事编程工作,主张取消计算机语言和编程教学。对这种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的短视的主张,我始终不敢苟同。参见《课程整合是否还要开设<信息技术>课——郭善渡先生答记者问》(《网络科技时代》2001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