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陪餐不能只写在纸上挂在墙上
2019-04-15郑旭
郑旭
食品安全是最大的民生。孩子们在学校、幼儿园吃得安不安全,既牵动家长的神经,也牵引着社会舆情,一旦出现问题,不仅损害孩子的健康,而且会造成严重社会影响。因此,呵护孩子们“舌尖上的安全”,是各级各类学校及各级政府主管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
教育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卫健委共同制定的《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已从4月1日开始执行。根据文件规定,今后学校食品安全实行校长(园长)负责制,中小学幼儿园应建立集中用餐陪餐制度,每餐均应当有学校相关负责人与学生共同用餐,并做好陪餐记录。
三部门制定的校园陪餐制度,是近期校园食品安全舆情倒逼的结果。“陪餐制度”写进文件,让不少家长耳目一新。事实上“陪餐制度”并非此次《管理规定》首创。早在2012年教育部等15个部门就印发了《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细则》,2018年9月教育部又印发了《关于加强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食品安全工作的紧急通知》,均对中小学校及幼儿园“陪餐制度”做出了明确要求。
那么问题来了: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喊了这么久的校园陪餐制度,为何没有在家长那里留下印象?也没有在各级各类学校得到认真贯彻执行,留下痕迹?直到校园食品安全舆情发生后,陪餐制度才又一次引起重视。
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事实上,7年前的《实施细则》,去年的《紧急通知》,今年的《管理规定》,都是校园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后,相关部门及时反应,在最短时间内拿出方案、出台规定,“极为重视”的成果。
然而,当家长们正被“极为重视”感动着,并信心满满地等待新方案、新规定在学校、幼儿园落地的时候,却发现除了开学开园日、六一儿童节这几个时间节点,能见到校长园长与孩子同餐外,平日里的“陪餐制度”大多贴在宣传栏里,写在招生手册上。“陪餐制度”在一些校园中成了悬空的楼阁,压根儿就没有得到认真落实。
校园陪餐制度是舶来品,是国外已经成熟的校园食品安全管理经验。尤其在日本的中小学及幼儿园中,负责人不仅要陪餐,而是要提前半小时先于学生用餐,在确认没有问题后,学生方可进餐。
日本校园陪餐制度落实得好,根本上是靠学校负责人的责任感与敬畏心,同时家长、政府部门、司法部门、社会第三方机构及新闻舆论监督等形成的监督合力,也是确保这一制度落地生根、不打折扣的原因。
7年间,我们自己的“陪餐制”虽然一直在完善、在优化,执行中却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规矩”在一些地方也就成了摆设。
形式主义一直是我们工作中除之难尽的痼疾。多年来校园陪餐制度没有得到全面落實,暴露了有关部门严重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制度虽然写进文件、讲在口头、挂在墙上,却不认真执行,这种把制度上墙当落实的工作作风如不改变,真担心校园食品安全事故再爆出时,有关部门的脸该往哪儿搁。
保障校园食品安全是一项系统工程,“陪餐制度”是其重要一环。这一制度若要不被悬空、不流于形式、不被消解于无形,相关部门就要拿出抓铁有痕的勇气,把责任落到具体部门、具体人头;把制度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在行动中,以高度自觉的责任担当,确保孩子在校园吃得安全、喝得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