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诚信教育下高校大学生网络欺凌研究

2019-04-15李艳玲刘占超

关键词:诚信教育学习环境

李艳玲 刘占超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的逐步深化,诚信教育成为教育内容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诚信教育讲究“诚”与“信”,即诚实与信用。高校大学生应该是接受诚信教育时间最长的学生团体,但是在高校校园里却经常发生网络欺凌事件,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本文深挖大学生网络欺凌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旨在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关键词:诚信教育;网络欺凌;学习环境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9)02-0120-03

网络欺凌,与网络存在着关联,而“欺凌”我们一般理解为欺负、凌辱,通过字面意思我们可以将网络欺凌理解为在网络上实行欺负凌辱,欺负凌辱的对象不固定,可能是个人也可能是集体。网络欺凌的实施者利用网络技术,通过一些平台或者网站向被攻击对象进行言语攻击,发送欺辱性网文或者视频,或者通过恶意人肉搜索对被攻击对象进行欺凌[1]。一件网络欺凌事件的参与者并没有确定的范围,可能是由一个单人进行发起,然后通过网络进行扩大,进而发展成为一种巨大的网络舆论,被欺凌对象可能在这种网络舆论中受到严重的伤害,进而影响其正常生活。网络欺凌具有隐蔽性、重复性、恶意性等特征,是一种低级的网络行为。据调查,这种网络行为在大学校园里经常发生,必须对这种网络行为进行深层次的研究。

一、网络欺凌的综合概述

(一)网络欺凌的研究背景

随着网络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高速发展,每个国家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网络欺凌现象,通过基本的调查统计,发现网络欺凌主要发生在青少年群体之中。青少年在网络欺凌中既是实施者又是受害者,但总体上,青少年是最大的受害者。国外许多国家已经对这种网络现象展开了研究,因为网络欺凌已经在一些国家造成了恶性事件,甚至有许多事件的受害对象是青少年。国外学者在对网络欺凌现象进行研究后,呼吁政府进行专项立法给予控制。在日本地区,日本政府就网络欺凌现象的频繁出现而制定了应对网络欺凌的法律法规;在欧美地区已经出现了专门研究网络欺凌的研究机构,主要作用是对网络欺凌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并为立法机构提供一定的立法素材。我国在這方面的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需要广泛的关注。

(二)网络欺凌的本质内涵

网络欺凌虽然说是一种网络上比较虚拟的欺凌行为,但是造成的后果却是不可忽视的,而且在网络欺凌的背后存在着更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网络欺凌的实施者敢于采取网络欺凌的方法来对其他人或者集体进行网络攻击,那么这个实施者肯定在心理等方面存在着不可忽略的问题。我们知道,网络欺凌的主要参与对象是青少年,青少年的心理仍处在发展阶段,极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从实施者来讲,他们采取这种网络行为的原因可能是他们的心理受到了不良事物的影响;从受害者来讲,这种网络欺凌行为可能会造成他们心理受到极大的伤害或者影响,这部分青少年有可能会在被攻击后转化为实施者[2]。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如果不加以阻止,受害人会越来越多。网络欺凌同现在社会上讨论的“学校霸凌”虽然在形式上不相同,但是在本质上却是如出一辙。

(二)网络欺凌的分类

网络欺凌中,实施者通过网络来进行欺凌行为主要是借助了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根据网络欺凌具体行为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种是网络言语攻击。网络欺凌实施者通过一些可以发表言论的网络贴吧或者网络评论区来发表具有攻击性和伤害性的恶性言论,不过对于这种恶性言论我们可以采用屏蔽和禁言的方式来解决;第二种是网络骚扰性为。实施者会向被攻击者发送具有骚扰性的文件,比如一些不堪入目的画面或是一些不堪入耳的言词,这种方式主要是利用重复性来造成伤害;第三种是通过网络发送不实报道或者不实言论来对攻击对象进行诋毁,通常包括一些网文、视频等内容;第四种,通过一些黑客手段来获取被攻击对象的个人信息和账号,然后使用此账号来发送可能引起社会混乱的信息,让被攻击对象受到大众指责,或是将被攻击对象的个人信息散发网上,造成网络骚扰。

二、高校大学生网络欺凌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高校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

在高校大学生中,使用网络已经成为家常便饭,大学生通常会使用网络进行学习或者与网友进行交流,但是当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就可能成为网络欺凌的实施者。一般来说,高校大学生中大部分已经成年,已经开始感受到生活的负担和社会的艰难,他们在内心深处逐渐堆积起各种压力因素,比如有的大学生对自己的专业不够满意,或者自己的专业在社会上比较冷门,就会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进而产生负面的心理,这种负面心理就是一种压力因素,当内心中的压力因素逐渐增多,而现实又不能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时,就会通过一些方式进行发泄,而网络正好是一种比较适合的方式,他们会把自己心理的负面内容通过网络进行发泄。

(二)高校大学生对网络欺凌行为的认知不足

许多网络欺凌行为在最初的阶段是比较轻微的,并不具有很大的杀伤力,但是如果听之任之,不去处理的话,那么网络欺凌行为可能会越来越严重。高校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对网络欺凌所造成的后果并没有清醒的认识,当他们遇到网络欺凌时,并不能在第一时间认为这种行为就是网络欺凌,大部分会认为只是一种网络调侃的手段[3]。比如,有的大学生在网上看到一些诋毁某所学校的网文,他可能会认为这是一种简单的发泄行为,接下来他有可能对这篇网文进行传播,成为网络欺凌的帮凶。高校大学生对网路欺凌行为的认知不足还表现在,别人在网上对他进行诋毁、攻击时,他却默认了这个事实,可是从内心深处却受到了极大的伤害。比如有的大学生比较胖,别人通过网络使用侮辱性语言对他进行攻击,他由于自己本身的自卑会对这些言论进行忍让,促使攻击者变本加厉,进而造成更严重的伤害。

(三)高校缺少相应的网络监管平台

一般高校内部都有自己的校园网,学生可以通过校园网来发布各种消息,同时学生也可以接收到來自外部的信息。在外部的信息中,就有可能包含一些具备网络欺凌特点的信息,比如一些攻击性明确的网文或者视频,学生在接触到这些信息之后,可能会进行转发后者传播,这样一来,一些不实的内容经过传播之后就可能变成“真实”信息,最终对被攻击者造成伤害[4]。高校应该对这样的信息进行管理,但是高校缺乏相应的网络监管平台,无法对这样的不良信息进行清除,导致大学生参与到网络欺凌之中。高校之所以在网络监督方面比较落后,主要的原因是高校对网络世界的不重视和不了解,认为虚拟的信息传播不会引发什么变故。

三、诚信教育中解决高校大学生网络欺凌的措施

(一)通过诚信教育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从以上网络欺凌的原因来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综合素质水平在杜绝网络欺凌中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高校应该积极采取措施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首先,应该积极对大学生的就业观进行引导,让大学生能够静下心来学习自己的专业,避免恶性因素的积压;其次,应该提升大学生对网络欺凌的认知水平,使他们认识到网络欺凌的危害,并积极地进行抵制。大学生在面对网络信息时,应该尽可能的调查事件的真相,而不应该进行盲目的附和;最后,在品德教育方面,要充分体现出诚信教育的特点,学生要对自己的品德进行诚实的对待,并通过积极的学习来进行提高。诚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观测点,以诚信教育为突破口,关联网络环境治理相当重要,这样不仅利于养成大学生积极面对生活的勇气和习惯、净化网络不良风气,杜绝网络欺凌的出现,还对大学生思想素质的提升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二)高校在相关监管方面进行完善

高校采取的手段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监管,另一类是构建网络监管平台。高校对学生日常行为的监管是一项巨大的工程,监管过程不可能具体到每一个大学生身上。但是高校可以采取多种措施来达到这个目的,比如在校园里安装监控系统,对学生的不文明行为进行监督,并以此为证据来对学生做出相应的惩罚,然后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或者在食堂、操场等人员较多的地方设置一些限流区,对出现故意拥挤的学生进行登记,对屡犯不改者进行全校公示;随机调查学生的人际关系,并通过任课老师的提供的信息来了解学生的人际情况,为下一步的工作打下基础[5]。高校通过构建网络平台来进行网络的监管,一是建立严格的校园网络网关对外来网络的不良信息进行监督,及时剔除那些具有网络欺凌性质的恶性信息;二是对校园内部的网络信息进行监管,对在网络上发布不良信息的账号进行锁定,从而发现幕后的实施者。

(三)加大对网络欺凌的研究,尽快制定专项法律法规

我国目前对网络欺凌的研究不多,无法在立法层面给予相应的制裁,这样的情况导致网络欺凌行为肆无忌惮的出现,如果不加以遏制,将会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我国应该成立专项的研究机构来对网络欺凌现象进行深入的研究,并且从法律的角度来思考其中具体行为的法律后果,比如一条网络欺凌信息被发布后,它的发布者和传播者的法律责任该如何区别,在具体的量刑方面如何与受害者所受伤害的程度联系起来,这些问题都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四)加强社会诚信建设,改善社会道德风尚

社会风气的改善也是减少网络欺凌现象的一种措施,虽然网络欺凌是一种网络上的行为,但是从本质上讲,这种行为也是一种社会行为。我们应该加强社会的诚信建设,从诚信角度来构建社会体系,进而改善社会的道德风尚[6]。高校大学生在这样的社会风气下会逐渐改变自己的价值观,并积极地抵制和杜绝社会和校园内的不良行为。除此之外,作为网络主要参与体的大学生还应该讲这种优良风气带到网络世界中,减少网络欺凌的出现。

四、结语

网络欺凌现象有着愈演愈烈的趋势,成为一些别有用心者攻击他人的主要手段,尤其是这种现象逐渐蔓延到高校大学生中,严重影响到高校大学生的成长。高校大学生是一个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如果任由网络欺凌现象的发展,会给国家的发展造成巨大的影响。我国现在关于网络欺凌的法律法规还不成熟,不能从法律层面来对网络欺凌进行有效的制裁,那么就需要我们在其他方面进行改革。对大学生来说,高校应该以诚信教育为出发点对大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提高他们对网络欺凌现象的辨识判断能力和自觉抵制能力,让网络欺凌远离大学生。

参考文献:

〔1〕江文,吴思仪,叶丽怡,周寿明.地方高校大学生网络欺凌应对方式调查研究[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5,22(06):82-87.

〔2〕袁龙云,陈露露,潘柳燕.南宁大学生网络欺凌现状及其对自杀意念的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2017,38(06):945-947.

〔3〕保红霞.高等学校“网络欺凌”对策之“组合拳”构建[J].高教学刊,2018(07):130-131+134.

〔4〕李丹.高校大学生网络欺凌现象及其对策探析[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3):75-76.

〔5〕张阳,胡子鸣.诚信教育视阈下高职院校大学生网络欺凌现象研究[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5(05):57-61.

〔6〕张晓春,张明.高校校园网络欺凌现象及其对策研究[J].高教学刊,2017,(12):46-47.

(责任编辑 徐阳)

猜你喜欢

诚信教育学习环境
试论初中英语学习环境的创造
高校诚信教育及诚信体制建设研究
浅谈化学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诚信教育中的困境
浅谈高职大学生考试诚信的养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