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环境设计视角探究美丽乡村建设

2019-04-15张雯

关键词:因地制宜美丽乡村建设

张雯

摘 要:本文从环境设计的视角,以河南兰考县东坝头乡张庄村乡建项目为例,对美丽乡村建设进行探究,分析乡建项目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及策略,总结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建议,以期为村民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促进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新时代农村建设。

关键词:美丽乡村;建设;因地制宜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9)02-0089-03

一、美丽乡村建设概况

(一)美丽乡村建设的意义

创建“美丽乡村”是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的需要。推进生态人居、生态环境、生态经济和生态文化建设,创建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是新农村建设理念、内容和水平的全面提升,是贯彻落实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实际步骤,也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美丽乡村不仅满足农村居民的需要,也满足城市居民的需要,是整个社会的需要。

(二)美丽乡村建设的现状

我国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总体而言广大农村地区基础设施依然薄弱,人居环境“脏乱差”现象仍然突出。

虽然乡村的更新是常态,但是一味大拆大建对乡村建筑遗产、乡村文化的破坏也是显而易见的。有些乡村出现了旅游化、城市化、公园化的倾向,使得乡村生活、历史、文化没有保持持续性及特色化。

当然,美丽乡村建设也有一些经典范例。例如:郝堂是国家级美丽乡村,以山水美景为主要亮点。河南信阳的新集村以关注留守儿童和环境卫生为重点,建有新集小学,完善了垃圾分类体系。河南焦作的莫沟村,让漂泊的人们找到了儿时的记忆和乡愁的寄托点。另外,通过长远规划,为村民们建立了可持续的产业机构,推进了乡村的建设与发展。

二、兰考县东坝头乡张庄村乡建项目分析

(一)项目概况

该项目位于河南省兰考县东坝头乡张庄村,设计目标是建设生态宜居的生活环境,使得乡村文化、乡村特色能够得到保持和延续;倡导乡村美的生活方式,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及精神风貌,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友好发展。

在设计时,主要对村落环境进行整治、美化和提升。根据具体情况来进行入口的修建、街景整治、村落主要节点的改造,为村民设计出个性化的小院,形成了“一院一景,景满全村”的空间体验。重点对闲置的院落进行改造设计,使其成为村部的“桐花书馆”、设计师工作室。设计包括建筑改造及新建、室内设计、景观设计等方面。现状问题主要有:建筑破损、新旧混杂;庭院杂乱、功能性差。我们的设计策略是:对形式、元素、材料进行适当保留及改造;针对硬化、绿化、美化等方面进行功能提升;在保温、空调、厨卫等方面注意节能环保,以期营造出干净、自然、朴实,富有生活气息的乡村环境。

(二)项目的创新点及应用效果

1.设计理念创新

项目设计本着尊重土地、保护与发展相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根据乡村实际情况及功能需求,对已有建筑进行了保留、修缮,另外进行了危房重建及新建,并在细节处别具匠心,就地取材,达到人尽其智,物尽其用的目标。在原有基础上改善环境,保留村民原有的生活习惯和活动空间,守住村魂、留住情怀、系住乡愁,使乡村的生活、历史、文化保持持续性。

2.设计项目的应用效果

我也参与了该项目的设计与建设,该设计作品深受委托方的欢迎,且设计成果得到有效转化。通过设计整治、房屋改造、美化环境等,张庄村面貌焕然一新。村内道路畅通、干净宽敞,基本杜绝了晴土雨泥的状况。根据村落的实际情况为村民设计出个性化的小院,形成了“一院一景,景满全村”的空间体验。

“桐花书馆”等公共服务空间为村民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自开馆以来受到了村民的一致好评,孩子们也很喜欢来这里读书。此外书馆还有视频阅览室,定期播放农业科教片来帮助村民学习知识,从而提升了村民的文化素养和精神面貌。工作室也给设计师、工作人员提供了舒适宜人的工作、交流的空间环境,受到广泛认可。

村里还成立了艺术团,每逢佳节都会为村民们演出节目,在演出中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农耕茶歇之余,走进张庄文艺组团,看看书、喝喝茶、听听古筝,还可以坐在院子里交流,享受惬意时光。

张庄村的可喜变化使村民获得了更多的幸福感,也促进了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新时代农村建设。

三、张庄村乡建项目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及策略

(一)了解乡村,熟悉村民生活方式和功能要求

要发现乡村美景、认同乡村文化、走进乡村人心。尽可能保护好古树、老屋、旧物件,守住村魂、留住情怀,使乡村的生活、历史、文化保持持续性。我们在乡村考察时,会在不同时间体验乡村,发现不同的美和设计改造的切入点。我们也经常和居民交流,发现能够利用的资源和适合当地的环境营造方式。在考察、调研、分析的过程中,要学会换位思考,要关注村民的无声行动,从居民的行为心理中反思设计的合理性,真正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希望村民能够真实、舒适的生活,主动保护家乡独特的文化,把改善乡村的事情做下去。

(二)乡村建设要向村民学习,真正发挥群众主体作用

村民在长期生活中,甚至是严苛的条件下易迸发出设计智慧。他们最了解自己的家,最能挖掘出周边潜在的可用资源,能在有限空间中寻找到更多的可能性。他们针对利用率低的空间也能进行巧妙处理,给我们带来意外的惊。因而,要不断探索,建立上下结合、科學民主的乡村建设决策机制,在设计过程中注重和村民的交流、互动,激发他们的智慧和参与性,共同建设乡村环境。

(三)坚持因地制宜,体现特色

乡村的发展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不同自然地理条件和文化背景下的乡村,所呈现的形态表征和形成原因是不同的。围绕村庄的自然禀赋、区位条件、发展基础及方向,科学选择合理模式建设宜居乡村。村里的农家小院,根据不同特色和需求,多运用砖墙、植物、菜园、铺装等当地元素进行整合及改造,营造出干净整洁、方便实用的院落环境,形成“一院一景、景满全村”的风貌。张庄村桐花书馆院落有一栋保存较完整的老屋,上面印刻着时代的烙印,是我们重点保护的建筑。外观不需要多加修饰,根据功能需求重点打造其室内空间。这座建筑建位于地势较低处,与周边环境形成了不同程度的竖向高差。于是因地制宜,平整建筑周边土地,使它处在下沉式空间中,前后入口处有阶梯解决高差与交通问题。青砖砌筑的矮墙作为挡土墙环绕其四周,排水的问题通过生态的方式解决。俯瞰庭院,这座具有历史感的老屋仿佛被全盘托出,保留着它特有的文化印记。走进建筑,室内则是另一番风貌,极富乡村气息又不失现代感。庭院里还有一座建筑较完整,以保护为主,根据功能需要做适当改造,形成主要的阅览空间。还有一座建筑属危房,要重建,与新建建筑一起构成书馆东入口门面。总之,在原有基础上改善环境并注重旧物利用,尽量保留村民原有的生活习惯和活动空间,营造出空间层次丰富、文化氛围浓郁的院落环境。

建设过程中,实际的尺度感、空间体验感很重要。要有一丝不苟、精雕细琢的匠人精神,对设计创作、建设效果的把控要精益求精。围墙的高度、砌砖的工艺都十分讲究。在现场施工时,实际情况和设计图纸不太一致的时候,要做合理的调整,把控好空间关系、实际效果及整个项目的实施性。

拆掉的一些房屋、围墙,其较完整的砖还可以再利用,既节省造价、缩短工期,又能体现生态与环保。砖的拼接形式多种多样,可以变换出许多图案,自然且独具特色。院墙的形式很多,有通过当地红砖、青砖砌成的带有“漏窗”形式的各类造型,使院墙既有围合作用,保持院落基本的私密性,又有视线的渗透与延伸。

(四)通过设计解决乡村问题。

通过规定、引导,规范村民行为,倡导乡村美的生活方式。村民的精神面貌与生活的环境密不可分,要从乡土文明中汲取营养,吸收城市文明的元素来塑造乡村环境形态。设计时,通过在乡村做资源分类中心、建立图书馆、开设工作室等,引导村民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全面解决乡村问题。

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建议

(一)尊重土地和文化

应尊重土地和文化,尊重和顺应原生态系统的连续性,与自然系统协同发展,使乡村成为自然中有机生长的组成部分。

丛文化的视角看,通过型制再现、强化特色、场所回归、意境营造等方面,设计具有归属感的家园,保留老的情怀和记忆,系住乡愁。

基于生态学、环境科学、美学等诸方面对乡村环境、开发活动的影响进行预先分析和综合评估,把更多价值带入到设计中来,介入到乡村的更新、文化再生、空间再造中来。在乡村建设中,尊重场所、材质的固有秉性,对传统村落进行适当的修整和新建,使之更适应人们的现代生活。当然,尊重土地和村民生活习惯并非要留住时光和简单的物质形态,而是要敏锐地调适各种不断变化的力量,为人们创造一种更加美好的生活。

(二)科学合理的设计途径

乡村建设是一个重组的过程,应该有一个完整的体系。不能沉溺于局部的營造和表层的装饰上,要注重乡村发展在总体上的规划、控制和协调,从场地整体的骨骼和血肉上塑造空间。结合场地特色,保护乡村优秀的历史文化并寻求特色化。当然,来自自然地理、生物气候、民间习俗、个体意志等方面的因素是相对稳定的。因而要容纳一定的多元个体的价值取向和建设诉求,结合“自下而上”形态建构的设计,形成上下贯通、环环相扣、彼此协同的机制,以此来促进共建共享、共治共管、治理提升、文明进步。

(三)设计师应在乡村建设中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设计师群体可以在乡村形态塑造中发挥积极正向的推动作用。好的设计师懂专业,有政治眼光,有前瞻性,是“乡村改造”“文脉延续性”的保障,是保留地域环境、文化特色等基因的贡献者。他们具有乡村空间形态塑造的想象力和设计创意,善于把握地形地貌、生物气候等条件赋予的乡村视觉环境特征,使乡村发展获得正向健康的进化。

(四)要有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科学合理的设计构思过程,往往是以地域因素中的优秀“基因”为设计依据,并从空间的整体观和时间的可持续发展观加以把控。要因地制宜,注重可再生资源与清洁能源的利用,适当保护当地的乡土植物,建立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及稳定的生态系统。

乡村建设服务于人,应避免“重物象不重人本、重枝节不重整体”的问题,注重人、自然、乡村及文化的统一,以此来建设适宜而有机的乡村环境。设计时要全方位思考,从整体平面、立体空间上统筹乡村布局,通过全过程统合、全专业协同做好乡村建设。对创造出的景观和需要保护的环境要进行长期的管理,以确保环境价值的延续性。

生活是学习设计的本源,能给我们带来很多启发,要有在生活中观察的习惯,要善于从生活走向设计。因而,要立足乡村生活的人本需求,为村民营造健康的、可持续的生活,实现“乡村让生活更美好”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卫星.美丽乡村建设:现状与对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01).

〔2〕叶敏.美丽乡村建设的路径、问题和对策研究[D].浙江大学,2014.

〔3〕黄琴诗,朱喜钢,陈楚文.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编码与派生模型研究——以楠溪江风景名胜区为例[J].中国园林,2016,(10).

〔4〕戴松青.“燕城古街”乡村景观营造——北京市雁栖镇范各庄城郊乡村景观规划设计[J].中国园林,2016,(01).

〔5〕张丽娜.美丽山水城视野下的田园综合体建设[J].重庆行政:公共论坛,2017,(04).

(责任编辑 赛汉其其格)

猜你喜欢

因地制宜美丽乡村建设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因地制宜 张弛有度
侯俊明教授运用肝胃同治法治疗乳痛症经验
美丽乡村要靠富民产业支撑
美丽乡村建设中“三农”媒体的使命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