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特色志愿服务的创新探索与实践
2019-04-15李万鹏霍永洲
李万鹏 霍永洲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内容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发挥着重要功能,校外志愿活动成为拓展学生志愿实践平台的重要途径。因此,旅航学院积极联系校外资源开展志愿服务项目品牌建设,精心培育极具专业背景和学院特色的志愿服务项目。截至目前,已有5个项目将志愿服务与专业建设有效融合,志愿服务与专业发展相辅相成,志愿服务与专业教师紧密联系,形成了初具专业特色的志愿服务项目体系,在社会上有了一定的影响力。
关键词:高校;志愿服务;专业特色;创新实践
一、高校志愿服务存在的现实问题
(一)志愿服务制度不完善
随着高校志愿服务队伍的日益庞大,老旧的志愿者管理运行机制显现诸多漏洞,志愿服务制度模式有待完善。就志愿者招募而言,多为全校通告招募,志愿者流动性较大,专业所学对口志愿服务性质不强;就志愿者内部管理机制而言,管理较为临时和随意缺乏完善的管理守则和统一的考核标准;就志愿者管理奖惩机制而言,“干好干坏都一样,干多干少差不多”,没有明确的考核量化标准,志愿者只要参与即可获得相应奖励,比如学分、证书等。
(二)志愿者思想认识不到位
在时代快速发展的潮流中,大学生对于闲暇时间的安排越来越丰富,因此对于志愿服务的态度较为被动,多因学分要求和证书加持来维系,因此,志愿者关于志愿服务的思想认识不到位;其次,参与志愿服务的志愿者经过临时的培训无法对所志愿工作产生系统认识和固定的工作模式,因此只能以参与者和帮助者的角度来进行志愿工作,就志愿工作的完成效果、质量而言有待考究。
(三)社会、学校层面不重视
从社会层面来看,普通市民群众对志愿服务不了解、不重视,部分群众对志愿者的认知有偏差,片面的将志愿者当成免费劳动力,认为志愿活动过于形式化,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志愿者的积极性,降低了志愿者的工作热情;从学校层面来看,学校所派出志愿服务大多承接大型社会活动,仅限于为活动输送志愿者,没有从志愿者源头做出理念上的灌输和能力上的培养。在对接社会志愿活动时,注重数量而忽视质量。
(四)实践教育意义不强
当前一些高校志愿服务还缓慢停留在“体力、劳力”的输送层面,而缺少对于志愿者专业技能学习的运用,因此,志愿者专业能力在志愿服务工作时无法得到增长,同样志愿者关于自身的专业视野也无法得到扩展。
二、专业特色志愿服务创新与实践
(一)专业特色志愿服务项目化、品牌化
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和特长,积极开展志愿服务项目品牌建设,重点在“专业”和“特色”方面做文章,精心打造具有专业特色的志愿服务项目。依托专业优势,安排专人指导,在志愿服务项目建设方面进行创新探索与实践。
(二)专业特色志愿服务的工作模式
2017年,旅航学院志愿服务活动以“专业特色”为主题积极探索“1+4”志愿服务工作模式,“1” 即一个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体系;“4”即“四化”——专业化指导、精细化管理、品牌化打造、科学化评价。将志愿服务项目建设分为三个阶段:前期准备阶段,主要包括项目定位、人员培训、方案制定等;中期开展阶段,包括专业指导、动态跟踪、问题反馈等;后期总结阶段,包括工时记录、质量检验、评价考核、星级评定等。
(三)旅航学院专业特色志愿服务创新初探
旅航学院志愿服务工作坚持“立足校内、拓展周边、影响全省”的品牌意识,目前已正式挂牌的特色志愿服务项目有: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志愿服务、海口市东寨岗红树林自然区保护、海口国际会展中心会议服务、海口美兰机场大厅向导、海口市云龙镇红色旅游教育基地等,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得到社会各界高度评价。
1.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志愿服务项目。自2001年起,旅航学院青年志愿者连续16年参与博鳌亚洲论坛年会的志愿服务工作,空中乘务、酒店管理、旅游管理专业的3000多名学生参与志愿服务,酒店承办方授予学校“永久战略合作單位”称号。
2.海口市东寨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志愿服务项目。学院旅游研究学社(社团)定期到海口东寨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开展环境卫生维护工作,节假日在景区担任义务向导工作。
3.海南国际会展活动志愿服务项目。学院会展专业将会展志愿者活动作为常规性实践教学内容,会展协会与海口国际会展中心达成合作意向,建立长期的志愿服务站,学生行业实践操作能力通过志愿服务逐渐提高。
4.美兰机场大厅义务向导志愿服务项目。学院空乘、民航专业学生志愿者通过所学专业知识,在美兰机场游客旺季,志愿机场工作。在志愿服务中提升专业技能,累计相关经验。
5.海口市云龙镇红色旅游教育志愿服务项目。学院青年志愿者深入基层、走进政府,经常赴云龙镇开展党日活动、双创文明劝导、精准扶贫统计以及宣传红色旅游等工作。根据云龙镇团委需要,已安排四名志愿者长期驻政府开展志愿服务工作,得到云龙镇党委、团委的高度评价。
四、专业化志愿服务的现实意义
(一)对接人才培养,实现专业教育与志愿服务的融合。将志愿服务活动与专业实习实训相结合,做好专业课程的延伸和衔接工作。
(二)分类组建队伍,结合专业优势打造特色服务项目。根据专业特长、服务项目要求和学生就业意向组建好队伍,让真心做志愿服务的学生长期坚持,解决志愿队伍不稳定,人员易出现流失等困境。
(三)扩大服务范围,利用专业知识解决社会热点问题。主动承担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为海南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四)强化系统培训,建立和完善志愿服务工作长效机制。推行先培训后上岗制度,真正培训和选拔一批思想政治素质高、专业服务技能强的学生加入志愿服务队伍。
(五)完善评价机制,大力实施切实可行的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建立志愿活动评价体系,打通与专业实训、实习见习和社会实践课学分互认的最后“一公里”。
作者简介:
李万鹏(1983.3-),男,甘肃兰州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运动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