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为灾害与自然灾害风险感知异同及原因分析

2019-04-15张湖波刘铁忠张湖源李萧薇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人为灾害公众

张湖波,刘铁忠,张湖源,李萧薇

(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北京 100081)

0 引言

根据亚洲减灾中心的定义,灾害是指一系列超过社会自身资源的应对能力,并造成人员、财富、环境损失,使社会功能遭到严重破坏的事件[1]。国际上一般将灾害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两大类。自然灾害包括洪水、台风、地震等,人为灾害则包括危化品事故、核泄漏、煤矿事故等。据统计,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的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频发,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2]。为减轻灾害带来的影响和损失,各国除充分发挥政府、非政府组织等正式组织的减灾救灾作用外,已逐步开始关注发挥公众的自救互救能力,如“第一响应人”计划等[3]。同时,各国公众参与灾害应对,尤其是参与人为灾害决策管理的热情很高。以上事实说明将公众纳入灾害应对计划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趋势。但是,灾害的演化性质,如干旱发生过程缓慢,地震发生过程猛烈会使公众产生十分不同的恐惧心理;灾害的类型,如“天灾”台风与“人祸”核泄漏会造成公众与政府不同程度的对立。所以,如何使公众对灾害形成正确的认知是发挥公众减灾救灾能力的重要环节。目前关于此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风险感知,如Slovic从恐惧和未知两个维度将灾害进行分类,并据此提出改善公众风险感知的建议[4]。其他学者从心理学范式、启发式等角度分析影响公众风险感知的因素和机理也已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但是,当前的风险感知研究主要集中于自然灾害,缺少对人为灾害的关注,对两者的比较研究更是不足。因此,本文将从数据获取方式、变量类别、变量关系、解释理论等方面比较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风险感知的研究差异,并从人为灾害的形成原因、发生过程和后果影响等角度分析差异的产生原因,最后给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1 人为灾害与自然灾害风险感知研究的异同分析

人为灾害主要是指由人为因素引发的灾害,国外经常使用“Not an act of God”这一形象比喻来界定人为灾害,如环境污染、危化品事故、核事故等灾害。自然灾害是指给人类生存带来危害或损害人类生活环境的自然现象,包括干旱、台风、雪灾、地震、泥石流、火山喷发等,一般属于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5]。也有一些灾害是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混合,如地震引发的福岛核泄漏事故。关于两种灾害的风险感知研究在研究范式、数据获取方法等方面比较类似,但关注重点和研究结论却存在着一定差异。

1.1 相同点

(1)风险感知研究范式

人为灾害与自然灾害的研究范式基本一致,主要包括心理测量范式(Psychometric Paradigm)和启发式(Heuristics)。Fischhoff等[6]和Slovic提出的心理测量范式理论试图通过调查问卷来量化个体的风险认知和态度。该理论假定风险感知的特征和相互关系可以量化和模拟,并在问卷中要求受访者表达他们对风险各种特征(如可能性、严重程度)的认识,他们处理风险的能力(如可控性,知识),他们的感受(如恐惧)以及他们对风险管理的态度(如信任),然后将所得问卷结果进行定量化分析处理(研究逻辑如图1所示)。启发式是指人们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并在不使用所有认知能力的情况下作出决定的方法。其特点是在解决问题时,利用过去的经验,选择已经行之有效的方法,而不是系统的、确定的步骤去寻求答案。主要包括可得性启发式,代表性启发式以及锚定和调整启发式[7]等(研究逻辑如图2所示)。所以,运用启发式的风险感知研究经常结合案例分析或访谈进行,探究影响公众风险感知的因素和机理。

图2 启发式研究逻辑Fig. 2 Heuristic research logic

图1 心理测量范式研究逻辑Fig.1 Research logic of psychometric paradigm

(2)主要研究变量

人为灾害与自然灾害风险感知研究中的变量类别基本相似。从变量大类上主要包括人口统计学变量、心理变量、能力变量、风险感知和行为(意图)等[8,9]。其中人口统计学变量一般包括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婚姻状况、职业、收入等,国外研究一般还会考虑种族因素;心理变量主要包括信任、负面情绪(如悲伤、愤怒、焦虑等)、责任感等;能力变量一般包括对相关风险、灾害的认识和应对技能掌握情况;风险感知包括从恐惧等心理感受评价,也包括从风险的概率和后果等客观认识评价;行为(意图)包括可能会采取的风险减缓、应对、恢复措施,如购买保险、制定家庭应对计划、疏散等。其他还有一些难以归类的变量,如灾害经历等。

(3)数据获取方法

人为灾害与自然灾害风险感知的数据获得主要包括问卷调查、(半)结构化访谈和实验观察等,其中问卷调查应用最为广泛[10]。大多数问卷都是研究者根据自己的研究需要进行设计或者将相关问卷进行改编调整,但是很少有研究报告他们是否对问卷进行了测试(如焦点小组、专家评议等)。问卷的发放方式包括现场发放、网上调查、邮件调查和电话调查等,大多数研究选择样本时都采用了概率学方法,如简单随机抽样、分层抽样或整群抽样等。研究的样本量大多为400以上,也有部分研究的样本量为100以上。

1.2 不同点

(1)具体变量的差异

主要体现在心理变量上。自然灾害关注最多的是一种自我的负面情绪,如悲伤、恐惧或心理应激反应等,人为灾害则更多地关注对立情绪,如愤怒、厌恶等[4,8]。

(2)变量间关系的差异

主要体现在风险感知与行为(意图)的相互关系上。研究发现,自然灾害的风险感知与行为(意图)间一般存在相关或因果关系,即自然灾害的风险感知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公众的行为。相反,人为灾害的风险感知与行为(意图)之间的关系则相对模糊,如Haynes等[11]的研究发现风险感知与行为之间无显著相关关系,而Ruin等[12]的研究则认为两者之间有相关关系。

(3)理论依据的差异

学者一般使用期望价值理论理论(Expectancy Valence)来解释自然灾害的风险感知,该理论认为,个体完成各种任务的动机是由他对这一任务成功可能性的期待及对这一任务所赋予的价值决定的。个体自认为达到目标的可能性越大,从这一目标中获取的激励值就越大,完成这一任务的动机也越强。具体应用时又分为保护动机理论(Protection Motivation Theory),保护行动决策模型(the Protective Action Decision Model),动机意向义务理论(the Motivation Intention Volition Model)和风险信息的寻求与处理模型(the Risk Information Seeking and Processing Model)等。人为灾害的风险感知解释理论除包括以上理论外,还包括社会交换轮。社会交换轮主张从经济学的投入与产出关系的视角研究社会行为的理论。用该理论解释风险感知的基本思路是风险感知的大小与风险带来的收益和损失大小有关。这种理论在“邻避”型设施风险感知的研究中应用较多[13]。

表1 人为灾害与自然灾害风险感知研究的比较

2 人为灾害与自然灾害风险感知差异的原因分析

2.1 形成原因

(1)组织管理不善是人为灾害发生的重要原因。人为灾害最初的危险源一般都来源于人类的活动,如兴建水坝、核电站、化工厂等,类似设施建立后还需要人员进行监督与管理。虽然管理实践和学科的发展为其生产效率和安全的提高提供了重要保障,但仍避免不了疏漏或存在当前管理制度、方法难以解决的问题,这就为人为灾害的产生埋下了隐患。而且,当前人造设施开建前的论证等往往会有“相关技术十分成熟,安全性极高”等类似评价结论,就使得部分公众会将人为灾害的发生大部分甚至完全归咎于组织管理因素[14],将人为灾害视为“人祸”。

(2)科技不成熟是导致人为灾害发生的另一个原因。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今天,各国、各行业都在积极进行技术创新或引进。虽然最终运用到实践中的科技大都经过充分的科学论证和试验检验,但由于安全监测技术的局限性和技术使用环境的变化,使得科技的一部分副作用并未被完全识别和认识,所以时常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不利后果。同时,根据Slovic的风险感知“恐惧-未知”二维划分,科技的未知性也是导致公众的人为灾害风险感知更强烈的重要原因。

(3)利益博弈是人为灾害发生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与自然灾害相比,人为灾害的发生有更明显的利益冲突,尤其是“邻避”(NIMBY)型设施引发的人为灾害。如化工厂、核电厂、垃圾处理场可为社会生活、生产提供必不可少的原料、能源或者便利,具有比较明显的正向外部性。但相关设施建在公众周围时都会遇到比较大的阻力甚至反对,这是因为公众认为相关设施是为整个社会服务的,利益归社会或者企业所有,自己却承担了与所得利益相差甚远的风险(如健康损害)甚至利益损失(如周围地价房价的贬值)。从利益与风险的分配承担上公众会认为人为灾害是更不能接受的[15]。而且,一旦相关人为灾害真正发生,那么周边公众就会自然觉得自己的利益损失是被他人强加的,部分风险感知研究将其称为风险的“自愿性”(Voluntary)。

(4)信息不足和难以理解是公众损失扩大的客观原因。由于人为灾害本身的社会敏感性等原因,与自然灾害相比,政府、企业等发布的关于人为灾害的信息相对较少,很多公众甚至根本不清楚自己周围是否存在危险源,很难做出有效地预防准备。另外,由于人为灾害的产生机理相对复杂,且常涉及技术因素,所以与自然灾害相比,公众对相关信息的理解也是不足或者存在偏差的,进而会导致公众采取不正确的灾害应对行为,扩大灾害损失。

2.2 发生过程

人为灾害与自然灾害的发生快慢不同,会给公众产生不一样的直观感受和心理冲击。人为灾害的发生大多都伴随着燃烧、爆炸等现象,灾害表现快速猛烈,给人印象深刻。如火灾、化工厂爆炸、核泄漏等能在视觉上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对人的心理造成冲击,亲历者甚至会产生严重的心理应激反应并留下阴影。而自然灾害的发生则相对缓和,虽然地震、洪水、泥石流等的发生也比较迅猛,但干旱、暴雨、热浪、雪灾等的发生则比较缓慢、可预测,甚至有比较准确的预警,给公众的心理冲击相对较小[16]。因为人为灾害的可控性较低,所以公众即使感知到风险巨大,也会觉得自己无能为力,风险感知对公众的行为失去预测作用。

2.3 社会影响

人为灾害与自然灾害都会造成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和基础设施破坏等物质损失,但两者的社会影响存在巨大差异。

(1)自然灾害一定程度上会改善公众与政府的关系,人为灾害则会损害公众与政府间的关系。如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国政府和公众积极救灾,国际社会也予以积极援助,整个社会展现出了空前的团结,公众对政府的救灾活动给予了积极评价。与之相反,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后,虽然日本政府也积极救援,但日本公众和环保团体组织仍对日本政府展开了猛烈的抨击。认为日本政府和监管机构没有完全致力于保护公众的健康和安全,福岛核泄漏发生的根本原因日本政府内部腐败和对公众的漠视[17],公众对日本政府的信任大打折扣。

(2)人为灾害的发生更容易促进公众追求风险管理的过程公正,即公众要求参与到相关风险的决策和管理中。如近些年发生的反“PX”项目事件和反垃圾焚烧厂事件都反映了公众不再满足于获得政府、企业披露的风险评价和管控信息,公众有进一步参与人为风险、灾害决策和管理的诉求[18]。尤其是在人为灾害中公民不应再是可有可无的人或者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是解决问题和决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3)人为灾害和自然灾害引起的公众情绪不同。两种灾害都会引起公众的焦虑,但公众在人为灾害中往往表现出愤怒,在自然灾害中则表现出悲伤。这是因为公众认为自然灾害人类无法控制,一旦造成损失人们只会为失去的亲人、财产等感到悲伤。相反,根据事故致因理论,人为灾害的发生大多是因为人的疏忽或者安全措施不到位等积累质变引起的,所以公众对这种人为因素造成的灾害会十分愤怒。而且,愤怒也为公众开辟了批判权力持有者的空间[19]。

(4)人为灾害的补偿方式更复杂。不论自然灾害还是人为灾害发生后,政府或者企业经常会出于利益补救或者人道主义对受影响公众进行补偿,但是在对人为灾害进行补偿时应该更加谨慎。因为对公众进行补偿时,他们有时会认为这是一种“贿赂”,是一种变相的“风险补偿”[20,21],这种补偿可能会导致公众对政府的不信任。

表2 人为灾害与自然灾害风险感知差异的形成原因

3 对策建议

(1)人为灾害中更应关注公众情绪。在人造设施、项目的启动、立项、建设、运营、处置等过程中广泛听取公众的建议和意见,重点关注公众消极和对抗性的言论,及时发现公众在情绪上的波动,并通过知识宣传、现场答疑、项目参观等多种方式与公众保持沟通,确保公众的愤怒或不信任等对立情绪能够得到及时释放和化解。

(2)在人为灾害中谨慎使用风险感知预测公众行为。人为灾害中公众的行为是由心理、风险应对能力和利益博弈等多方面因素决定的,除多方面调研公众对人造设施、项目看法和态度作为预测公众行为的依据外,还应结合其它手段和指标综合判断公众的行为(意图),如公众的相关科学素养和风险应对技能水平,以及项目可能带来的预期经济和社会收益。

(3)严格区分人为灾害的赔偿和人道主义补偿。有针对性地制定人为灾害发生后的赔偿和人道主义补偿适用条件和标准,严格依据规定进行赔偿或补偿。发放款项时注明赔偿或补偿的具体分类,并对发放原因和依据进行说明,这样既能减少公众因款项数额产生的对人为灾害严重性的误解,同时也能使公众感受到政府、相关企业对人为灾害处理的诚意。

(4)人为灾害应尽快实现从管理向合作的转变。政府部门和企业应转变公众仅是可有可无的信息接收者的观念,认识到公众是人造设施、项目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在涉及公众利益的情况下通过公告、新闻、听证会等多种形式保证公众的相关知情权,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积极促成公众参与到人造设施、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决策和管理中。

(5)提高公众参与风险管理的能力。既要肯定公众参与风险管理的作用,也要认识到当前公众在风险认识和决策参与能力上的不足。政府部门、社区可以通过宣教培训、知识技能竞赛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公众的知识技能培训,鼓励企业邀请公众参观、评价其风险管理工作,提升公众的风险管理认识和水平,循序渐进地引导公众参与风险管理。

4 结论

文章从数据获取方式、变量类别、变量关系、理论依据等方面比较分析了当前人为灾害与自然灾害风险感知研究的异同,并根据两种灾害的形成原因、发生过程和社会影响解析了造成其风险感知不同的原因,提出了针对人为灾害的风险管理建议。人为灾害与自然灾害风险感知的比较研究有助于区分公众对两种灾害的认知差异,帮助政府部门更好地理解公众行为,提升公众参与风险管理的水平。

猜你喜欢

人为灾害公众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推动灾害防治工作实现新跨越
山高人为峰
地球变暖——最大的气象灾害
源正泉自清 山高人为峰
山高人为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