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对门诊围绝经期妇女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影响
2019-04-15欧静虹林珊雯
欧静虹 林珊雯
(1、新罗区妇幼保健院,福建 龙岩364000;2、龙岩市第一医院,福建 龙岩364000)
围绝经期妇女主要表现为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绝经期对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造成一定影响,若不及时进行治疗,则会导致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从而引起死亡,对其健康造成极大威胁[1-2]。本文作者为探讨护理干预对门诊围绝经期妇女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影响,对相关绝经期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90 例于2015 年1月至2018 年9月期间在我院门诊处就诊的围绝经期妇女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按照就诊时间先后顺序将其分为常规组和护理组,每组45 例,常规组患者年龄为36 岁至57 岁,平均为(46.502.29)岁;护理组患者年龄为38 岁至58 岁,平均为(48.002.13)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常规组进行常规护理干预,即对患者进行健康知识教育,以口头形式进行,并对其各项指标进行监测。护理组给予综合护理干预:(1)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注重关注患者精神状态,了解其思想顾虑并给予解决措施。以温柔的语言、耐心的态度、热情的表情、正规的行为为患者起到引导作用,使其感受到护理人员的认真与热情,并对患者进行适当的安慰工作,通过积极热情的态度拉近于患者的距离,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工作[3-4]。护理人员应与患者家属做好配合工作,叮嘱患者家属给予患者更多的陪伴与关心,使其意识到自己的重要性,积极面对病情进行治疗。
(2)健康教育:结合患者文化程度,选择最适宜的方式向患者讲述绝经期相关知识,包括绝经期的必然性、产生绝经的原因、围绝经期患者身体变化情况等,使患者对其有一定了解,减少慌乱与担忧感。并叮嘱患者应转变生活态度,积极向上,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与睡眠质量,做到劳逸结合,培养更多的兴趣爱好,转移对疾病的注意力,保持乐观的心态。向患者宣传健康知识,发放宣传手册、播放视频、开展集体会议等,指导患者进行体检,并叮嘱其按时按期进行检查,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3)运动护理:运动可使患者排解内心压力,减轻不良情绪,提高身体免疫力[5-6]。护理人员应向患者讲述运动的重要性,并为其提供可行性建议,告知患者可选择游泳、爬山、太极拳、散步、瑜伽等运动方式,具体运动方式应根据自身身体状况而定,并合理规划运动时间和运动持续时长,并坚持进行,不可半途而废。运动时应注意强度为轻度、中度、强度,若出现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运动,并进行适当放松缓解。
(4)饮食护理:向患者讲述合理膳食、健康饮食的重要性,并指导患者制定饮食规划表,表中规划内容应保证具有足够的维生素、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应以豆制品、奶制品、鱼肉为主,多食用水果蔬菜,少食高糖、高油、高盐类食物,严禁食用高胆固醇类、辛辣刺激性食物。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血管相关因素评分(绝经症状评分、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踝肱指数(ABI))及生活质量评分(身体机能、心理功能、社会角色)。
1.4 疗效判定标准
心血管相关因素判定标准:对患者绝经症状进行评分,分值越高患者症状越明显,分值越低患者状况越好,对两组护理前后TC、TG、ABI 进行对比。
生活质量判定标准:患者生活质量主要包括身体机能、心理工作、社会角色三项,分值选择为0 分为100 分,分数越高患者生活质量越高。
1.5 统计学分析
选择软件SPSS19.0 统计学分析本文研究数据,所有计数资料采用χ对其进行统计学检验,采用±s对计量资料进行统计学表示,以t对其进行统计学检验,若P<0.05,两组患者心血管因素、生活质量评分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护理前后心血管相关因素对比
护理前,两组患者绝经症状评分、TC、TG、ABI差异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绝经症状评分、TC、TG、ABI 均显著改善,但护理组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如表1 所示。
表1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血管相关因素(±s)
表1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血管相关因素(±s)
注:两组比较,P<0.05。
组别例数(n)绝经症状评分 TC(mmol/L) TG(mmol/L) ABI常规组护理组4545护理前17.33±10.1017.45±10.20护理后14.25±9.703.30±5.90护理前5.50±1.205.52±1.17护理后5.12±1.014.88±0.65护理前1.44±0.781.43±0.65护理后1.31±0.651.21±0.56护理前1.09±0.091.08±0.11护理后1.07±0.151.05±0.05
2.2 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
护理组患者各项生活质量评与常规组数据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如表2 所示。
表2 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s)
表2 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s)
注:两组比较,P<0.05。
组别常规组护理组例数(n)4545身体机能70.17±2.2185.87±6.78心理功能71.17±2.0988.18±6.60社会角色72.18±3.3089.19±5.56
3 讨 论
围绝经期患者心理状态及身体机能等都具有较大变化,于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患者相应的护理干预工作,可减轻患者心理负担,使其积极配合治疗,从而有效提高治疗有效率。心血管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可改变危险因素与不可改变危险因素,其中年龄、性别、身高等为不可改变危险因素,而糖尿病、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等为可改变危险因素,围绝经期患者常表现为高血压、肥胖等[7-8]。本文所给予患者运动护理干预可有效促进患者血压的改善,从而可使心血管危险因素降低;给予患者心理护理可通过拉近与患者内心距离,增强与患者之间的亲切感,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工作,保持轻松愉悦心态,促进疾病恢复;给予患者饮食规划可使患者摄入均衡的营养,补充身体所需营养成分,可改善患者因雌激素水平下降而造成钙流失的现象,从而可有效预防患者产生心血管疾病;给予患者健康教育,可使患者树立健康意识,对自己病情更加重视。本文作者通过相应分析,得出:护理前,两组患者绝经症状评分、TC、TG、ABI 差异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绝经症状评分、TC、TG、ABI均显著改善,但护理组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组患者各项生活质量评与常规组数据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给予围绝经妇女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减轻其临床症状,改善患者TC、TG、ABI,临床价值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