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克罗恩病95例临床特点及治疗分析

2019-04-15张绅刘维新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9年10期
关键词:克罗恩腹痛贫血

张绅 刘维新

克罗恩病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胃肠道慢性肉芽肿性疾病,发病可能与遗传、感染、饮食、免疫及心理因素有关。克罗恩病好发于青年人,而有研究显示克罗恩病存在第二发病高峰,故近年来发患者群不断壮大。克罗恩病临床表现多样,与肠结核、肠道淋巴瘤、白塞氏病、缺血性肠病、肠道感染等疾病较难鉴别,且其诊断无金标准,仍极易发生误诊、漏诊现象[1]。本病预后较差,有终身复发倾向,从发病到明确诊断的间期较长,常出现诊疗的延误,且重型患者迁延不愈,相当一部分患者因穿孔、出血及梗阻等并发症行外科治疗,甚至危及生命,故值得我们密切关注及高度重视。本文收集近年来我院克罗恩病住院患者,旨在分析CD患者的病例特点及其治疗方法,对临床工作提供帮助,减少CD并发症以及复发的出现,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9年10月—2018年6月95例CD住院患者临床资料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诊断均符合2012年广州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共识意见[2],明确诊断为CD,且患者临床病历资料保存和收集完整,符合本次研究所需。

1.2 研究方法

由培训合格医务人员,对纳入本次研究病例患者病历资料进行查阅、收集本研究所需内容资料,并进行总结和分析。包括对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年龄、病程、重复住院),症状和体征(临床表现、首发症状),实验室检验结果(白蛋白、血红蛋白),及活动度分级、临床类型、并发症、治疗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临床资料

2.1.1 年龄 CD患者发病年龄10岁以下1例,占1.1%;10~19岁13例,占13.7%;20~29岁22例,占23.2%;30~39岁10例,占10.5%;40~49岁19例;占20.0%;50~59岁20例,占21.1%;60岁上10例,占10.5%;由此得出,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10~29岁;40~59岁两个高峰。

2.1.2 病程 由表可见,CD患者病程迁延,不易确诊,仅有31.6%的患者在症状出现后3个月内确诊,多数患者在症状出现后数年时间才确诊为CD。详见表1。

表1 CD患者病程

2.1.3 重复住院 重复住院患者24例,占25.3%;重复住院次数66次。

2.2 症状和体征

2.2.1 临床表现 腹痛75例,占78.9%;腹泻58例,占61.1%;消瘦53例,占55.8%;发热44人,占46.3%,腹部包块10例,占10.5%。由此得出,腹痛、腹泻为患者最常见临床表现。

2.2.2 首发症状 表现为腹痛症状44例,占46.3%;腹泻 30例,占31.6%;黏液血便8例,占8.4%,发热7例,占7.4%;便秘3例,占3.2%;恶心呕吐3例,占3.2%。由此可见,大多数患者以腹痛、腹泻为首发症状就诊,占77.9%。

2.3 实验室检查

2.3.1 白蛋白 > 35 g/L 28 例,占 29.5% ;31 ~ 35 g/L 28 例,占29.5%;26 ~ 30 g/L 28 例, 占 29.5%;20 ~ 25 g/L 11 例, 占12.6% ;< 20 g/L 5 例,占 6.5%。

2.3.2 血红蛋白 资料缺失1例,血红蛋白值正常34例,占36.2%;轻度贫血(轻度≥90;<120或110)43例,占45.7%;中度贫血17例,占18.1%,重度贫血0例。由此得出,CD患者贫血主要表现为轻中度贫血。

2.4 误诊率

95患者中:15例患者曾有阑尾炎手术史,占15.8%;1例患者误诊为盲肠癌;1例患者误诊为小肠肿瘤,术中病理回报为炎症改变,占1.1%;误诊为肠结核6例,占6.3%,疑诊为UC,并按UC治疗5例,占5.3%。

2.5 活动度分级

采用简易CDAI分级方法,CD患者主要以中度活动为主,占60.0%。详见表2。

表2 活动度分级

2.6 临床类型

按蒙特利尔CD表现分类法进行分型,由表可见大于40岁发患者数最多,占51.6%;病变部位可累积食管至肛门任一部位消化道,其中以末段回肠(22.1%)及回结肠(52.6%)最多见,单部位病变54例,占56.8%;结肠发病总数69例,占72.6%;病变行为以狭窄型为主,占49.5%;与CD患者不易确诊,病程迁延,延误诊治等相符合。详见表3。

2.7 并发症

肠梗阻29例(30.5%),其中大多为不完全肠梗阻;瘘管形成8(8.4%)例;穿孔7例(7.4%);大出血5例(5.3%)。

表3 临床类型

2.8 治疗

95例患者中4例未经治疗,余患者均接受一般支持及对症治疗,包括纠正贫血及营养障碍、微生物制剂等,64例应用氨基水杨酸制剂治疗,39例单独应用氨基水杨酸制剂,其中25例缓解,10例疗效不佳加用激素治疗后,9例缓解;12例联合应用激素治疗,4例联合应用IFX治疗,9例联合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11例患者单独应用激素治疗,9例缓解,2例加用免疫抑制剂治疗后病情缓解。16例患者接受IFX治疗,12例CD患者诱导缓解,其中1例为一开始即接受IFX治疗,其余11例均为应用激素减量至5 mg后症状再次出现而加用IFX治疗。12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其中1人因行胶囊镜检查胶囊滞留于肠道狭窄节段而行手术治疗,术后病情均有缓解。

3 讨论

近年来,我国克罗恩病患者发病率呈升高趋势,尽管克罗恩病高发于年轻人,但有研究发现,除在30岁左右有一个发病高峰外,在60~80岁人群中有另一个小高峰[3]。本病可侵犯消化道任一部位,临床表现多样,主要以腹痛、腹泻为主要肠道症状,肠道病变呈多部位性,可致多种肠内外并发症,导致临床症状复杂与多样化[4],误诊率高[5],临床上对于慢性腹痛于腹泻的患者,尤其是年轻患者,应考虑到克罗恩病的可能性,并做出进一步检查,如有不可解释的关节炎、肛周疾病及发热等,即使无明显的胃肠道症状,也应考虑本病的可能性。

克罗恩病目前尚无理想的根治方法,以症状控制为主。治疗方案的选择建立在对病情进行全面评估的基础上。氨基水杨酸制剂仍是临床最常用、廉价的治疗药物,本组中部分病例耐受性较好,主要为轻-中型患者。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制剂是急性期诱导缓解迅速奏效的治疗[6];此药有较多的不良反应,且反复或者长期使用激素容易出现激素抵抗或者激素依赖,Laurent Peyrin-Biroulet等的队列研究显示,有1/3的患者出现了激素抵抗,因此糖皮质激素不适合长期应用,对激素抵抗或者依赖患者需及时选用免疫抑制剂[7]或生物制剂等下一步治疗。IFX是一种合成的嵌合体单克隆抗TNF- α抗体主要用于对传统治疗无效的中、重度活动性CD及CD相关的瘘道形成患者,剂量效应研究显示,剂量高于5 mg/kg时未见到更好的疗效[8]。

“升阶梯治疗”是美国胃肠病学会推荐的标准治疗方案[7]。临床上轻度予5-氨基水杨酸制剂和肠内营养药物治疗;中度开始加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联合免疫抑制剂可增强其治疗效果,新型生物制剂IFX对于重症、激素依赖及激素抵抗型患者的治疗中有重要意义,IFX治疗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可明显提高[9],Matsumoto等[10]研究显示,IFX治疗可显著降低住院率和手术率,但IFX仅能促进炎症反应消退,在临床医师升级治疗方案前,患者病情反复,可能导致肠道炎症长期控制不良,最终可能导致肠道不可逆的纤维化改变,因此早期治疗是获得较好效果的关键。本组患者中部分患者应用激素治疗减量后病情反复,加用IFX后病情缓解。但并非所有的CD患者都主张早期应用IFX,部分患者采用传统的治疗模式就能得到缓解。有研究表明,对于炎症较重、上消化道CD以及既往多次手术史或单次手术但小肠被大量切除,且不能通过传统方案维持的患者,应考虑应用降阶梯治疗[11]。因此临床医师在选用治疗方案时,应个体化、依据不同的病情,选取适宜的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CD患者发病年龄主要有10~29岁、40~59岁2个高峰,临床表现以腹痛、腹泻、消瘦最常见,首发症状以腹痛、腹泻为主;病程迁延,不易确诊,实验室检查主要表现为轻中度贫血、轻中度低蛋白血症。本病易误诊为阑尾炎、消化道肿瘤、肠结核等疾病。蒙特尔分型确诊年龄40岁以上最多见,病变部位以末端回肠及回结肠为主,病变常为消化道多个部位受累,所有病例中,结肠受累最多见;病变行为以狭窄型为主。

克罗恩病以内科治疗为主,外科治疗主要针对有并发症的患者。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及氨基水杨酸为主要治疗药物,而激素减量过程中易复发,可应用IFX诱导缓解并维持。

猜你喜欢

克罗恩腹痛贫血
克罗恩病一种消化道疾病
蹲久了站起来眼前发黑就是贫血?
人不能“只靠吃米活着”——没有精神就是“贫血”
克罗恩病与肠系膜脂肪
贫血了?先别急着补铁
腹痛难忍:生殖道畸形惹的祸
排卵后腹痛,别大意
吃辣条能吃出怪病?是的!
特发性腹痛一例
警务训练中腹痛的成因及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