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讨饭村”变“度假村”

2019-04-15

中国公路 2019年3期
关键词:常山县茶籽古宅

古朴的宅子弥漫着历史的气息,粉墙黛瓦的房舍高低错落,古宅、宗祠、牌坊、石拱桥充满韵味。浙江省常山县招贤镇五里村,小巷幽深、石砌古道斑驳,最有特色的是村子中央文化礼堂旁有一湖水,湖中央新建一个八角亭,湖旁的一些商户早早地就开门营业了,一幅慢闲平淡的画面映入眼帘。

怎么都想不到,这样一个恬淡悠闲的小村,曾经是个“讨饭村”。

五里村的村支部书记刘月富告诉记者,40多年前,五里村人口不到2000人,是生产队分红制,家里劳动力好的一年下来收入不到2块钱,少则还要自掏腰包购买工分,劳动力少的人家本来连饭也吃不饱,哪里还有什么多余的钱?

“一条河将我们的村子与外界隔离开来,河对岸的招贤镇条件相对较好,与我们村形成了截然不同的两幅场景。那时候,五里村村民到去招贤镇买日用品或干活,必经之路就是一座木头桥加上两座石板桥,80厘米宽,仅够一个人通行,每天就像早晚高峰一样堵,加上原路都是泥沙石子的机耕路早就破得不像样了,村民出个村走到常河线就得花十多分钟,穿过常河线还有一条小河,渡船过岸后才能到招贤镇。有时去远一点的田地干活,还得穿过一条国道。这样‘跋山涉水’出村子的情况,让村民苦不堪言。”刘月富说,祖辈留下原本贫瘠的土地,遇上洪灾、干旱等自然灾害,粮食产量更是捉襟见肘、逐年下降,村民们的日子也是越过越穷。让许多温饱难以解决的年长村民萌生了去县城讨饭的念头。“起初也只是抱着能吃饱饭的心情去乞讨,但是有些人发现从县城讨来的食物能养活一家子后,其他村民也就一起跟风组团走上了乞讨之路……‘讨饭村’这一尴尬的称号便流传开了。”

保持着古宅旧貌的五里村 徐莹/摄

通往五里村的县道常何线 徐莹/摄

刘月富告诉记者:“虽然村里盛产茶籽,可茶籽采摘后,根本没办法运出去加工,好不容易加工成茶油肩挑背扛回来了,销售又成了大问题。”

村民出村难的问题不解决,哪来的底气谈经济发展?为了摘掉“讨饭村”的帽子,当时的村支书刘长源一方面号召村民拓宽出村道路,另一方面向常山交通部门打了“修路申请报告”。常山交通部门了解五里村的情况后,十分重视,多次到五里村实地勘察,以每公里资助15万元来改善五里村的交通。

“2005年,公路部门又投资30余万元,将五里村的村道与县道常河线连接起来。村民去镇上只需5分钟就够了!”刘月富说,之后,通村的主干道也全部得到硬化。

进出村子的道路问题解决了以后,五里村茶油经济发展了起来。目前整个常山县已有油茶专业合作社、经营大户127家,向农民们推广应用油茶复垦、疏林补植等配套技术,大大提高了农民种植效率。

2016年,常山县公路局对常河线进行全面提升改造,总投资超2000万元,处理老路面病害、碎石化“白改黑”等,全长12.26公里的阁底至泉目山路段让五里村对外的交通条件更好,辐射面更广。

如今,五里村以古宅宗祠为特色,发展起了乡村旅游经济,“讨饭村”变成了“度假村”。

“现在好了,村民靠着便捷的交通销售起了柑橘、胡柚、油茶,有些人会到外面接一些来料加工的活,不少脑子活的年轻人外出经商、办企业成了富翁。年纪大的村民在家开个店也能挣到钱。现在一到周末,村里外来游客总是络绎不绝……”刘月富看着村前的道路悠悠地说。

猜你喜欢

常山县茶籽古宅
学生作品展
古宅
那年学捡油茶籽
异乡人
西藏高海拔区不同处理对6种茶籽萌发的影响
常山县图书馆推动有声阅读的实践与思考
茶叶树的留种及种子育苗技术
真假古俑
衢州市常山县天马一小
《通灵之六世古宅》:今天你解暑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