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语文听说教学发展研究
2019-04-14耿红卫王贝贝
耿红卫 王贝贝
文言文在传统语文教育中占据主导地位。长期以来,言文分离导致语文教学不重视听说能力的训练,听说教学远离了语文课堂。民国时期,随着国语运动、白话文运动的开展,传统语文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言文一致的呼声愈来愈高,促使听说教学又逐步回归到语文教学之中。
综观民国时期的听说教学,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听说教学目标更加明晰,教学内容更加充实,教学方法更加全面、多样,大大加快了语文教育的现代化进程。对此时期的听说教学进行梳理与探究,可使我们了解听说教学的发展历程,汲取合理经验,指导当下口语交际教学实践。
一、听说教学目标
1.听说教学目标的初步探索
语文独立设科之初,文字与语言是分离、脱节的,“这种情况,对于培养和造就服务于现代社会的新一代国民殊为不利”。因此,早在五四白话文运动以前,庾冰在《言文教授论》中就强调国文教授中说话和听话训练的重要性,把国文教授的实用性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1912年,民国教育部在《小学校教则及课程表》中率先提出了“首宜正其发音”的听说教学目标,听说教学初露端倪。强调通过纠正学生的发音,正确练习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他们的爱国意识。五四时期,教育改革声势浩大。针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是否该列入国文教学目标这一直逼现实的问题,沈仲九等学者在《国文教授法大纲》里给出了明确的回答。他们将国文教学目的分为形式与实质两大类。其中,形式教育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能够用现代语口头讲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他們将以往教学中忽略的口头说话能力作为国文教学的重要目标提出来,具有划时代意义。
同期,叶圣陶还从情思的角度阐明了写作教学与听说教学之间的辩证关系,进一步突出了说话训练的重要性。写作的本质在于情思,且须遵守社会的律令。如若不然,别人便看不懂。而练习语言的重要意义,恰巧是模仿社会的律令,获得情思。说话训练是写作训练的基础,写文章要先练习说话,在练习说话的基础上模仿社会律令,写文章自然水到渠成。
1923年颁布的《小学国语课程纲要》中,听说教学目标有了更为明确的体现,即“练习运用通常的语言文字,引起读书兴趣,养成发表能力,并涵养性情,启发想象力及思想力”。通过纠正学生的发音、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扎实、正确地掌握祖国的语言文字,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及爱国情怀。从“涵养性情”“启发想象力”等文字的表达可以看出,该目标受到西方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已经具有现代化的因子,规划了后期听说教学目标的走向。
综观民国初年听说教学的演进历程,听说教学目标笼统、模糊。尽管规定了首要正其发音、练习语言文字等要项,但听说教学目标的具体内容并未明确规定。此外,民国初期的听说教学目标忽略了学生听力能力的提升和发展。总之,在听说教学发展的初级阶段,人们对听说教学的实质与内容还缺乏全面的认识,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提出听说教学目标和要求,偏重听的能力而忽略了说的能力。
2.听说教学目标的深入发展
随着语文教育发展的不断推进,听说教学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听说教学目标开始走向明确化、具体化。比如,1929年修订的课程标准规定了各级学校听说教学的目标。《小学国语暂行标准》规定教学目标应达到的最低标准:初级结束,说话“能听国语的通俗演讲,能用国语谈话”;高级毕业,说话“能用国语演说”。这一标准强调了对语言的运用和说话能力的分级培养。
随着中西方教育思想的不断碰撞与交流,语文教学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听说教学目标也逐渐全面化。20世纪30年代以后的课程标准,将听说能力提到了与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同样的高度。学生练习听话能力,不仅可以锻炼他们的专注力、记忆力,还能提高他们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同时,不少学者在研究中也提出了一些较为详尽的听说教学目标。比如,王国元针对听说教学现状,指出人的说话能力具有与动物不同的特殊性,说话是人们表达思想、联络感情的工具;强调“养成儿童随时随地有运用语言的习惯”这一听说教学目标应关注学生的听说兴趣、听说习惯等,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
由此可见,民国中后期的听说教学目标经历了对自身笼统、模糊的否定,可操作性大大增强。同时,由于西方实用主义教育思潮的渗透,听说教学的实用性也更加明显。但是由于发展中受到诸如语文教学有过多政治因素的干扰、语文升学考试不考听说等因素的制约,导致听说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等问题出现。
二、听说教学内容
1.听说教学内容的初步萌芽
语文独立设科之际,听说教学没有写入课程标准,但对语言的重要性有所强调,听说教学的内容主要限于文言、白话互译等材料。民国初期的语文教科书也忽略了听说教学。
五四运动以后,学界对将听说教学纳入语文教学体系的呼声愈来愈高。1923年颁布的《新学制小学国语课程标准纲要》将国语一科分为语言、读文、文字、作文四个要目,由此凸显了以语言训练为主体的听说教学的重要性。在国语教学内容中,演说与辩论占三学分,突破了过去只重读写的藩篱。旨在通过会话交谈、童话讲述、演讲辩论等方式,促进学生听说能力的发展。该课程纲要具有明显的进步性。其一,重视学生在生活中进行听说能力的训练;其二,谈话能缩短人们之间的距离,与生活的联系也愈来愈密切,突出了听说教学的实用性。此后,听说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有了法定的地位,第一次被明确地置于语文教学内容体系之中。
2.听说教学内容的稳定充实
民国中后期,语文课程标准经过多次修改,日益完善。1929年《小学课程暂行标准小学国语》规定小学国语科说话作业内容如下:日常的耳听口说和耳听兼口说的练习,以及特定时间练习。修改后的课程标准关注学生听力的发展。至此,语文教学内容基本确定下来,以往“重文轻语”的现象得到改善。1932年《小学课程标准国语》提出了五条细化的说话教学要点,便于操作,进一步完善了听说教学的有关内容。以第五、第六学年为例,说话作业的内容为:(1)日常会话;(2)故事的讲述练习;(3)普通演说的练习;(4)辩论的练习;(5)国音注音符号的熟习运用。该课程标准对学生说话能力训练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进行日常会话与故事讲述练习能提高学生组织内部语言的能力,同时将生活与语文连接起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辩论的练习中,学生必须能迅速、准确地捕捉对方的说话要点,并且还要调动听觉细胞,训练学生的反应能力。20世纪40年代以后的课程标准都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的,听说教学的具体内容无太大的变动,听说教学内容进入了相对稳定的发展期。
更令人可喜的是,这一时期的听说教学落实到了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同期的语文教科书补充了有关听说的内容。20世纪30年代,叶圣陶主编的《开明国语课本》深受大众喜爱。该书内容紧系儿童生活,材料活泼隽趣,而且文章用词切近儿童口吻,有利于教师对学生安排口语训练。例如,第十五课《柳条长》:“柳条长,桃花开,蝴蝶都飞来。菜花黄,菜花香,蝴蝶飞过墙。飞飞飞,看不见,蝴蝶飞上天。”由此可以看出,该书的文章简洁易懂,接近学生日常口语,文字与图画有机结合,增强学生练习口语的兴趣。将听说教学写进语文教科书中,极大地推进了听说教学的系统化和现代化进程。
同期,针对听说教学研究匮乏及听说教学实施效果不理想的状况,赵廷为在《小学说话教学法》书序中谈道:首先,教师应该采用正确的说话教学方法,否则学生听说能力的提高根本无从谈起;其次,充分利用自然的说话环境,不强迫学生练习发表语言;最后,作业的分配、说话题材的选择、说话和其他各科的联系都需要谨慎安排。赵廷为对听说教学的认识切合当时的教学实际,为听说教学的发展开拓了新的空间。但是,民国时期听说教学内容的突出弊病是侧重语法和言语功能,忽略实际情景中的真实运用。
三、听说教学方法
1.课程标准中的听说教学方法
与传统的语文教育相比,近现代语文教育最具有进步意义的一点就是听说教学受到重视并走进课堂教学之中。基于中国当时的社会环境,为了普及初级义务教育,必须对传统的教育方法进行变革。文言文艰涩难懂,严重影响了语文教育的发展,而听说能力的训练能够帮助学生更快地识字、记字,促进他们在多种交际场合下娴熟地运用语言,听说教学的回归可以说是对国语运动和白话文运动的回应,也是语文工具属性初步的体现。
1923年《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小学国语课程纲要》谈到了听说教学的方法。关于语言的训练,初期多用演进法,后多用会话、讲演、表演。尽管该课程纲要首次提到了听说教学方法,但对如何实施语言教学并没有具体阐述,对听说教学方法更是只字未提。在之后的课程标准中,逐步增添了听说教学方法的内容,以1941年《小学国语科课程标准》为例:
(1)开始说话教学时,应注意于语法的完整和姿势的活泼自然,并须使儿童熟知问答的法则。
(2)注意先听后说,务使儿童听熟后再学说;说熟之后再换别种教材。所换的教材应和已教的教材充分联络,并充分应用已熟习的词句。
(3)说话要自然……
(4)长篇的报告、演讲等,要注意段落层次的明白、自然。
(5)辩论的指导,应特别注意事理的认识,切勿流为意气的争论。
从这些规定可以看出,语文课标中的听说教学方法日臻完善。根据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先听后说,听熟后再学说,突出听说教学的顺序性。在辩论中重视事理、真理,而不是意气的争论,注重在探求发现真知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文明交往的素养。这些听说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现代语文听说教学的普及。
2.国文研究中的听说教学方法
整个民国时期,语文教育界坚持不懈地进行听说教学理论和实践研究。早在1912年,就有学者意识到听说教学的重要意义。庾冰把教授语言分为自语、听语和会话三种,还提出了明爽、顺序、聪敏、别择、问答、判断等听说教学六法。还有学者根据自己的课堂教学经验研究听说教学方法。比如,张士一根据自己在东南大学、南京高等暑期师范学校讲授国语教学的实践经验,从语言学的基本性质着手,联系国外语言教学的普遍情况,同时摒弃传统口语教学方法的缺点,提出了可行性较强的小学口语教学方法——“科学的语言教学方法”。其教学要点是:
(1)引起动机。(2)拿口语来做主体,先听后说。(3)注意说话的情景。(4)应用语音学去教发音。(5)教成句成段的话。(6)从已经学过的材料里头去指点语法。(7)不但要求正确,并且要求流利。(8)用各种方法来示意,例如实物、图形、说明、翻译等方法,随时斟酌应用。
20世纪30年代以后,随着语文听说教学的深入发展,出现了很多有关国语、国文说话教学的著作。王国元在总结前人研究经验的基础上努力创新,从说话动机、说话重要性、说话地位等方面着手,提出了包括思想训练、听力训练、语言训练等多方面的小学说话教学方法。长时间以来,在听说教学中,听说相互独立,听力训练受到忽视。他认为听力训练是说话教学的基本训练之一,听力训练比说话训练更重要。一个人说的话要传人另一个人的耳朵里并使之明白道理,这样说话交流才会有意义,否则说话便不能发挥联络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使人明白事理的功能,说话便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针对听力训练,王国元提出了具体的训练方法:
(1)范话。教师应该时常举行范说,给儿童提供听话的机会;或由学校请校外善于说话的人员到校对儿童进行说话,儿童听话的机会多了,听觉自然敏锐而又正确,听力能力自能强大起来。(2)默说。儿童听话时可逐句跟着默说;或于听话结束以后,回忆范话句语,模仿默说,这样既可以练习儿童的发音器官,又锻炼了儿童的听力能力。(3)朗说。默说以后,全体举行或分组举行朗说,朗说练习材料的数量要尽量少而次数要多,要反复练习,若发现儿童有不正确的地方要随时矫正。(4)游戏。将全级学生分组,每组排成行,每行第一个人立于教师前,由教师低声分别各说一句话,教师发今后,第一个人将教师说的话低音转给第二个人,第二个人再转说给第三个人,如此传说,最后一个人跑至教师前报告,速度快且无误者为胜。(5)测验。教师演说一个故事或讲述笑话给儿童听,指定儿童复述,或就要点变成题目指定儿童逐一答复。(6)听写。教师讲述故事或笑话给儿童听,事后令儿童将听到的材料分别用笔写出来送由教师评阅。
这种较为详尽的听力训练方法,在增强学生听写能力的同时又能提高学生的集体参与力,使学生乐于说话。尤其是以活动为主的听力教学模式,训练方式灵活多样、活泼有趣、便于操作,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注意力与应变力。
抗日战争爆发之后,语文教育事业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听说教学发展进程缓慢,但此期间仍旧涌现出一些优秀的听说教学方法研究成果。其中,黎锦熙提到的针对说话教材教法的见解,独具新意。他将说话教学区分为“读书前”“读书内”与“读书后”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的说话教学方法针对初小低年级学生。此时的说话教学应采用简单会话、童话演讲,或采用实物以及图片问答谈话法,从而使学生获得听说上自然的训练。第二个时期的说话教学强调在教学读书时应兼锻炼口耳,与此同时进行口头的各种试验,进而改进、矫正学生的方言口语。第三个时期的说话教学适用于高小以及中学。此期应实施外国先进的教学方法,专练口耳,不依赖符号(文字)及媒介(如翻译)。同时他呼吁学校多举行话剧比赛、辩论比赛等,多给学生提供练习口语的机会。叶苍岑针砭时弊,鉴于当时听说教学实际,指出在说话教学中师生都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在说话时应該尽量避免油腔滑调;学生开会时,主席发表致辞如同师长训话一般,实在是不可取的。说话是一门学问,他认为说话应做到两点:一是切实,把自己的见闻、感受真切实际地表达出来;二是得体,说话时能考虑到对方的身份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说得恰如其分。
综观整个民国时期,新旧思想相互碰撞、中西文化相互交流,形成了现代语文教育史上百家争鸣的局面,语文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国语运动、白话文运动等为现代语文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听说教学面貌焕然一新。尽管还存在一些不合理因素,比如,教学目标定位不切合学生实际、教学内容安排不尽合理、教学方法过于单一、理论研究深度不够、忽略听说教学的实际运用等,但总体来看,民国时期的语文听说教学开始重视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以及人际间的沟通和交流,提出了不少较为可行的听说教学方法。这些研究与实践虽然具有很大的探索成分,但为当下口语交际教学提供了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