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任务驱动在“语文主题学习”中的运用

2019-04-14丁梓秀汤荣娥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9年10期
关键词:语文主题学习驱动鲁迅

丁梓秀 汤荣娥

“语文主题学习”倡导在40分钟内,围绕同一主题,一篇带多篇进行探究式学习。与传统单篇语文教学相比,“语文主题学习”优势凸显,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增加学生的阅读量,还能锻炼学生比较、整合、分析、判断等阅读能力。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教师在真实的情境中呈现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推动学生积极思考,在教师的点拨指导下,学生主动完成学习任务。它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任务为主线。在“语文主题学习”中采用此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本文结合“语文主题学习”的特点,就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语文主题学习”中的运用进行探索分析。

一、任务驱动在“语文主题学习”中的作用

1.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兴趣持久

“语文主题学习”课堂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短时间内对多篇文章进行解读、整合。有的学生可能抓不到文本的主旨,从而产生畏难情绪。这时教师可以结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给学生布置有趣的或者贴近生活情境的任务,让学生在任务的引领下,唤醒内心深处的阅读欲望,有目的地、主动地去探索运用知识。如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故宫博物院》安排了四则阅读材料,其中三则是文字材料,一则是平面示意图。材料较为枯燥,学生难以保持长时间的学习兴趣。于是编者安排了两个任务:一是为家人计划故宫一日游,画一张故宫参观路线图;二是选择一两个景点,游故宫的时候为家人作讲解。如今外出旅游是常见的事,类似的任务在生活中经常遇到。有了生活的需要,学生也就有了学习兴趣。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自然会调整阅读策略,有选择、有目的地提取有效信息,对无关的信息可以跳读或速读,提高阅读速度。为在既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学生必须一直保持学习动机,集中精力,选择有效信息进行整合,最终完成任务。

2.把知识内化为语言,学以致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目的不在于学习几篇课文,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学到的语文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并在任务实践中加以运用。以人教版鲁迅主题学习单元为例,可以设计学习任务“请你为鲁迅先生立小传”。学生在学习任务的驱动下,首先需要了解立小传要准备哪些方面的内容,比如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性格特点、成就贡献等;其次需要阅读课本呈现的内容以及其他能搜集到的与鲁迅有关的资料,理解并提取有效的信息,在这些信息中进行筛选、比较、分析,选取最合适的;最终才是把吸收到的知识、思考后的结果用文字的形式进行输出。不管最终学生呈现的学习结果如何,都是他们运用语文知识进行深度思考后表达的成果。

3.找到存在感,参与面广

任务驱动下的课堂会相对“安静”一些,在安静的背后是每个学生积极的探究和思考。趁着安静的时间,教师还可对学困生进行点对点的指导。最终任务完成的水平会参差不齐,比如在给鲁迅先生立小传的任务中,阅读速度快、思维敏捷的学生能从多篇文本中梳理出鲁迅先生的性格特点、思想观念等,而中下水平的学生仅仅是找到了生平事迹、主要作品,但至少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找到了课堂上的存在感,每个学生都做到了自己的最好。

二、任务驱动在教学中的运用原则

1.任务要为教学目标服务

任务驱动只是一种教学方式,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服务的。所以在设置任务时,一定要明确教学目的,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得本组主题学习该获得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如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小说单元,谈歌的《桥》、美国奥莱尔的《在柏林》、新西兰吉姆·拉蒙特的《最后一趟生意》组成微型小说主题进行学习。语用目标之一是体会微型小说结尾出乎意料又解疑的特点,人文目标之一是珍爱和平,拒绝战争。针对上述教学目标设计任务:猜测《最后一趟生意》的结尾,再与《在柏林》作比较,你发现了什么?《最后一趟生意》的故事背景为美国入侵伊拉克时期,主人公出租车司机家破人亡后走上复仇之路。在他说出“天堂”二字之前,美国兵和读者都会被他友善的微笑所迷惑。在他的描述下,虽然遭遇了战争,但还有可爱的孩子,贤惠的妻子,他们马上要离开这里开始幸福的生活了。学生猜测结尾时第一个要考虑的是“意料之外”,这就要求学生不能按常理推测。学生会思考、表达出各不相同的答案,这是发散思维的训练。学生猜测的过程也是一种创作,只要言之有理且在“意料之外”都可以给予鼓励。当教师出示原文结尾:“‘天堂。他最后能看到的,是那个士兵惊骇和恐惧而扭曲的表情,还有从指间滑落的烟头。然后,他按下了按钮。”学生内心的震撼是难以言表的,无需教师过多引导,学生就能发现出租车司机微笑下的隐忍和痛苦,“最后一趟生意”下的绝望。与《在柏林》作比较,他们也能发现两篇小说都体现了战争带来的痛苦和灾难,不管是发起战争的一方还是被侵略的一方都不能幸免。“珍爱和平、拒绝战争”的人文目标就这样水到渠成地实现了。

2.任务要有探究价值

“语文主题学习”下,教师设计的任务应针对多文本,具有探究价值,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对主题单元内的文本进行统整分析思考。如六年级上册把《雨之歌》《浪之歌》《啊!风》整合在一起进行主题学习。设计任务:“你的小伙伴特别想了解纪伯伦作品的风格,你一定能在三篇课文的比较中发现共同之处的。然后热心地介绍一下吧。”单篇阅读是很难把“风格”这种抽象的东西讲清的,但是把三个文本放一起,学生通过比较阅读就能发现每一篇都采用第一人称“我”,物我合一,意境优美,从而体会纪伯伦作品轻柔凝练、清新隽秀、热爱自然的风格。这个任务有学习导向——在比较中去发现,有学习目的——寻找纪伯伦作品的风格,有学习输出——向小伙伴介绍,从而驱动学生对三个文本进行探究学习。

3.任务呈现有梯度

“语文主题学习”下的每一项任务都应该设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區”,都应以前一项任务为基础层层深入。在难易程度上,应能让大部分学生通过努力而能够完成,种类上一般由封闭性任务打开学生思路,再设置开放性任务发散学生思维。有时还可以在总任务下设置小任务,降低学习难度。如为鲁迅先生立小传,就可以把小传分解为籍贯、生平、作品、性格等几个小方面,把看似很难的任务化解为有梯度的小任务。学生每完成一项小任务,离总目标就又近了一点,学生有成就感,学习兴趣就会一直得以保持。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语文主题学习”中的运用对于保证教学质量和提高教学效率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兴趣持久,由学语文到用语文,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猜你喜欢

语文主题学习驱动鲁迅
探讨问题驱动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孔乙己
“语文主题学习”中的文本整合
我的“语文主题学习”探索之旅
《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与课本的有机整合
山区小学“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初探
阿迅一族
AMD VS微软 SSD的AHCI驱动选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