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中国文化引入大学英语课堂
2019-04-14李旭
李旭
摘要:传统大学英语课堂翻译教学主要是对西方文化的介绍,忽视了中西方文化的互相渗透和使用外语导出本土文化的意义。这样的教学理念导致学生用外语表达本土文化内容的能力较弱。作为一项高风险考试,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翻译题型改革的反拨效应促使教师学生在翻译教学中应顺应历史的潮流,立足本土文化,强化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文化输出作用,切实增强学生用外语表达本土文化的能力,从而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大学英语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中国文化;翻译题型改革;反拨效应;大学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10-0231-02
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实施的三十年多里,在题型的设计、考核的内容、评分体制及最终的成绩报告方式等方面都进行了多次改革,广泛地影响了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及测试。施行于2016年5月的改革,最显著的变化在于翻译题型难度的增加。除了沿袭自2013年12月的题型改革形式,将翻译部分所占分值由5%提高至15%、翻译的形式从单句汉译英调整为段落汉译英以外,考核的内容也主要涉及中国的经济、文化、历史、社会发展等诸多方面。不难看出,翻译部分所占比重的增加和翻译内容的调整,体现了新的时代发展背景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新要求,显现出测试重点的变化:将中国文化的重要性提到了历史的高度,并将考核的重点逐渐向多元文化背景下交际应用性能力转变。作为一项具有权威性的高风险考试,这一改革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反拨效应不言而喻,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模式和目标也将会随之进行调整。
一、我国大学英语课堂存在的“文化失语现象”
新的考试形式实施两年来的相关研究及反馈发现,新的段落翻译被看作是这次改革中难度最大的题目类型,得分普遍不高[1]。究其原因,除了段落翻译对学生综合英语水平要求高,全面考核学生的语法知识及语言积累,直观检验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及题型难度本身较大之外,我国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存在严重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是导致学生在使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内容时力不从心的主要原因[2]。
造成这种“文化失语”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从教材层面来说,教学材料在中英文化介绍的选择比例上存在失调的现象。主要与英语国家的文化相关,而反映中国母语文化的内容几乎没有。学生在课堂上学不到如何用英语来表达中国文化。其次,教师作为知识和文化的教授者和传播者,教学理念、策略以及文化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和影响着教学内容的选择及侧重。目前我国大学英语的教学重点主要集中在语言点的学习及诸如阅读、听力、写作等基本技能的训练。文化教学也更多地关注目的语文化,母语文化输入明显不足。同时,很多英语教师本身的中国文化素养就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足。主要体现在由于自身局限,缺乏文化平等意识,对中国文化内容的解析及教学能力不强;重视英美文化的理解输入而忽视对母语文化的传播;应用于课堂上涉及中国文化的英文素材数量不足,学生表达中国的本土文化的语言积累明显不足,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使用英语输出中国文化的能力明显欠缺。最后,除了教学环节本身的局限性所导致的学习者母语文化知识和相关目的语表达能力之间的不均衡现象之外,学生对发达国家文化价值的认同,导致母语意识单薄及母语文化敏感性下降,对于学习方向判断失误,学习动力不足。不理想的教学现状反映在翻译题型中,就表现为学生无法准确有效地使用目的语对母语文化进行输出。
二、将中国文化引入课堂教学
文化是语言发展演化的基础,制约并影响着语言的语法结构、篇章修辞及交际模式。所以,我们应该正确认识中英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在英语课堂中引入中国文化,参照英语语言的学习,发挥中国文化对英语学习的正迁移作用,调动学习者把握语言技能的主动性,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在词汇翻译层面上,离开语言积累空谈翻译理论及技巧是不切实际的。“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在应试时遇到的一个主要困难,是翻译和中国文化紧密相关的词汇力不从心,不知道该如何用英语来表达。
针对这样的问题,教师应当注重中国语言和文化特有的表达方式,在课堂上着重选择能够表现出文化特征,体现风土人情,衣食住行,文化娱乐等具有民族性的词汇进行讲授,如won ton(馄饨);pipa(琵琶);litchi(荔枝)等。这些词汇“表意准确,不可替代,淘汰率低”,带有汉语言表达方式的烙印。同时强调通过音译和译借的方法使其进入英語,负载中国文化的内容,体现特有文化的内涵。在翻译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对中国文化相关词汇的讲解,激励学生保持本国文化身份,增强母语文化认同感及自豪感,有效地介绍和传播民族文化。
在篇章层面上,学生常因较少地使用连接词标记使得译文逻辑语际关系不明确、主次不分明和意义不突出。除了相关的语法知识储备不足之外,学生对中国文化与英语文化差异所导致的思维方式及其语言形式认知不足,也是他们不能有意识地正确使用连接手段及形式的重要原因。
中国文化主要受到儒家、道家及中国佛教的影响,传统哲学重视主体意识,强调整体思维。即整体优先,事物之间互相作用、协调、普遍联系,思维顺序从整体到部分。同时,以孔子的“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及庄子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为代表的传统哲学思想,注重“领悟”“言外之意”及“含蓄”的思想方法,主张在模糊直观的基础上建立全面性。这样的思维方式表现在汉语语句格局中,就体现在表达功能主要靠语义关联实现,语法关系作用不突出,独立句读的语义和语法结构关系需要在整个句子格局中确定,造句谋篇注重内在联系,句际关系含蓄模糊,少用或不用连接词来表达句际之间的逻辑关系,依靠“意合”达到“形散而神不散”的表达效果。与之相反,受到笛卡儿的“观念原子论”及罗素的“逻辑原子论”哲学思想的影响,英语文化在思维模式上主要体现为重理性、讲究逻辑推理,不仅强调客体,同时也要求形式完备。这样的思维模式对语言形式的影响,主要体现为英语句式格局“以形统神”,以动词为核心,以形态变化制约意义表达,确定句界句群,彼此之间的结构关系由连接词体现,句际之间形联意合、清晰明朗、逻辑严密、严谨规范。
课堂上有意识地讲解不同文化对于思维方式乃至语言形式的影响,使学生明确地了解汉语和英语在表达方式上的差异,有助于在翻译时有意识地注意汉语句群以零聚整,不滞于形。流动开放的造句规范,遵循英语语言注重句际显性连接的特点,适当增译关联词表达语法意义和语义逻辑,达到译文地道明晰的效果。
三、结语
翻译的过程就是两种不同文化之间交流转化的过程,而翻译者就是两种文化之间交流学习的桥梁。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传统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再次得到确认和提升,本土文化以独立的主体身份同西方文化相互交流、照见、吸收。大学英语四、六级翻译题型的改革,对大学英语教学应当起明确的反拨作用。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及英语表达能力,积极调整知识结构,加大中国文化内容在课堂中所占比重,向学生示范规范表达中国文化的英语语言。同时,引导学生认识文化差异,进行文化对比,增强文化敏感性,树立文化自信心,增加母语文化交流和保护意识,使得文化体现由不自觉转为自觉,使学生成为能够正确使用英语向世界介绍中国文化和建设成就的文化使者。
参考文献:
[1]黄泽英.意识启蒙与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翻译能的培养[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4):112-115.
[2]刘建金.大学英语教學中植入中国文化内容的意义及策略[J].世界教育信息,2012,(11A):69-70.
Introducing Chinese Culture into the Translation Class
—The Washback Effects of the CET Reform on Language Teaching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LI Xu
(Shan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Taiyuan,Shanxi 030006,China)
Abstract:Traditional English teaching classes tend to focus on introducing culture of English-spoken countries.Consequently,students usually fail to introduce Chinese culture with proper English.So it is important to enhance student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The measurable influence of the reform in CET-4 o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is self-evident,especially in the translation part.Relevant requirements for the college English translation as well as the backwash effect towards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are discussed on the basis of teaching practice.
Key words:Chinese culture;translation reform;the washback effect;college English teac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