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微教育”的探究
2019-04-14李占敏李雪
李占敏 李雪
摘要:“微时代”的到来,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契机,探索“微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微教育”方法与途径,抢占青年成长、成才的思想政治教育制高点,就成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师必须面对和亟待解决的课题。
关键词:微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微教育;探究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10-0027-02
“微时代”传播的速度具有瞬时性和快捷性,传播的内容具有冲击力和震撼力。全民参与、全域传播、全速运行、全时工作、全媒活动的“微时代”特征,配合全新的技术、工具、观念、思维,不仅成为高职院校大学生获取信息和交流沟通的渠道,同时也影响着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师应与时俱进,深刻理解“微时代”给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而探索适合“微时代”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微教育”的方法与途径,抢占青年成长、成才的思想政治教育制高点,就成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师必须面对和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微时代”赋予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师进行“微教育”的契机
1.“微时代”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师搭建了提升職业素养的平台。面对“微时代”,教师要不断创新自身的教育思维、不断改良自身的知识技术体系、不断改进自身的教育方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教师要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自信”,以积极的工作状态面对教育、面对学生,不断创新自身的教育思维。教师将自己融入到新时代、“微时代”的潮流中,通过“两学一做”,不断创新自身的教育思维。依托大数据、运用云课堂、“微课”、“慕课”与“翻转课堂”,不断丰富和完善自身的互联网知识技术体系、不断改进自身的教育教学方法。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才能使教学的过程达到“配方”先进、“工艺”精湛、“包装”时尚的时代要求,真正起到引导、感化、激励的教学效果,实现塑造学生、改变学生、发展学生之教育目的。
2.“微时代”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师提供了丰富的“微教育”内容。“微时代”不仅为高职院校大学生提供了自身发展所需的信息,也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师提供了“微教育”的内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师只有置身其中,通过师生语言沟通、情感互动,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从学生的心灵深处获得重要的、有价值的信息,发现学生生活中感兴趣的人事物,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情感需要、价值取向,建立互信关系,才能形成教学相长的有效氛围与态势。结合课程要求,师生通过答疑解惑、心灵疏导、价值引领等方式,进行“微教育”,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对于一时难以解答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思考、查阅资料或是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找准解决问题的路径与方法,再利用网络或课堂进行解答和引导。教师还可以将网上获得的信息及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使教育教学的内容更充实、更饱满,更具有针对性、说服力,教育的过程将会更具时尚性和吸引力。
3.“微教育”丰富了思想政治教师的工作方法。“亲其师而信其道,尊其师而奉其教,敬其师而效其行”,教育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才能事半功倍。尽管教师们一直致力于改革,不断增加学生活动,不断变换教学方法,但是基于有限的课堂时间,老师们还是感觉力不从心。在教育过程中,师生关系围绕传播知识的时间多一些,交流情感的时间少一些或是没有。情感交流的缺失,导致教师不认识学生,学生不认识老师,教与学因为不协调造成不和谐。教师应通过关注、参与学生的微信群和QQ群,了解学生的情感需求,认识、了解、理解学生,反过来学生理解、认同教师,构建“相看两不厌”的教育氛围,进而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微教育”的探究
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微时代”作为新时代的一个代名词,它不仅加强了公众之间的交流,也为信息的记录和传播提供了巨大的便利。高职院校大学生十分青睐“微时代”,“微时代”给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行为和生活带来了许多影响。作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师应顺应“微时代”,主动适应“微时代”背景下的当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实施“微教育”。
1.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师要全面认识“微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感。随着“微时代”的来临,学生可以接触到更丰富的各类信息,使思想政治工作者丧失了知识内容的优势地位。教师所讲的部分内容,学生可能早就知道,而学生挂在嘴巴上的新名词和新鲜事教师可能不知道。教育内容、教育信息与“微时代”中信息的不对称性或者截然相反的现象,容易引起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思想困惑、混乱乃至背叛。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师及时对学生进行“微教育”,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转换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围绕教学内容,突出主题,防止各种不良思想观念占领当代大学生的头脑,积极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2.构建“微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面对“微时代”下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所面临的现实境遇,思想政治教师要善于抓“微时代”之“机”,借“微时代”之“微”,弃“微时代”之“危”,以便更好地帮助高职院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微教育”针对青年群体的心理需求和认知水平,教师利用碎片化的时间,依靠微信、QQ等“微载体”,借助互联网,通过手机等通信设备随时随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碎片化、渗透式的教育。借助于“微教育”平台,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从内容设置、手段创新、素质培养、载体搭建等方面协同进行,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1)组建“微队伍”,保障“微质量”。“微时代”,在高职院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微教育”,首先要有一批思想政治教师“微队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政专业能力、计算机运用技术能力、加工制造快乐的实践能力等。确立思想政治“微教育平台”的权威性、可靠性、娱乐性、启发性,保障“微教育”的“微质量”。(2)搭建“微教育平台”,开展“微教育”。搭建思政微信公众号、思政微信群、思政QQ群等“微教育平台”,把全院乃至兄弟院校的师生先召集在一起,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将图文并茂、视听同步的思想政治内容在全院师生中、在校园内外进行传播、交流与互动,开展“微教育”。(3)树典型、选标兵,设“每天一看”、“职教榜样”、“身边小事”等栏目,让“微教育”火起来。借助于网络专题报道、视频点播、论坛讨论等形式宣传身边的典型,让师生深刻感受到身边先进人物的风采,让大家感到先进典型可亲、可敬、可信、可学,做到学有榜样、行有标兵。通过对“身边小事”的传播、交流与互动,让典型更自信,让典型更典型。同时促使更多的学生成为典型,让“微教育”火起来。(4)组建思想政治教育“微教育”学生社团。思想政治教师要善于发现在“微教育”活动中有思想、爱交流、能力强的大学生,组建思想政治教育“微教育”学生社团,在教师的指导、引导、监督下开展“微教育”,构建高职大学生自我教育模式。
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师在进行“微教育”的交流与信息传递的过程中,尽量做到与学生平等交流,增强高职院校学生的认同感,逐渐消除思想政治教师在高职院校学生群体中的说教呆板的形象,营造主流舆论氛围,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发布[EB/OL].中国网信网,2018-01-31.
[2]《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共教育部教党〔2017〕62号[Z].2017-12-05.
[3]《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中共教育部[Z].教社科[2018]2号,2018-04-13.
[4]苏瑞莹,等.当代青年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微教育”模式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2).
[5]牟艳娟,等.“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社会科学家,2012,(11).
"Micro-education" Exploration for the "Micro-a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LI Zhan-min,LI Xue
(Ningxia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for Minorities,Wuzhong,Ningxia 751100,China)
Abstract:The arrival of "micro-era" brings an opportunity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To explore the methods and approaches of "micro-education" in "micro-era" and seizing the commanding height of youth's growth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ave become a subject th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must face and urgently need to solve.
Key words:Micro-era;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Micro-education;expl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