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时代下卫生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分析

2019-04-14陈红张驰张欣彤黄炎河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营销界 2019年52期
关键词:资源配置医疗卫生卫生

■ 陈红 张驰 张欣彤 黄炎(河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一、经济背景

长期以来,医疗卫生服务在我国的发展战略中一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经济增长和卫生资源配置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关系,简单来说,国民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其中财政投入更是资源配置合理化的首要因素;反向医疗卫生的经济投入又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保障,只有将增加卫生财政投入作为一项长远政策,长期实施才能保证和促进我国卫生事业同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

医疗卫生资源具有很明显的经济属性,首先其属于经济学中的公共资源,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不仅关系到每个公民的生命安全,而且与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息息相关,其公共性要求医疗卫生资源必须更加合理和优化,以适应实际需求的变化;其次医疗卫生资源具有明显的正外部性,医疗卫生事业可以保障国民健康水平,增强身体素质,进而可以更好的为社会服务,正外部性决定了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重要性。

医疗卫生资源具有经济学的三种基本属性(资源的稀缺性、选择性、多样性),这些属性也导致了很长一段时间在中国的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不足,区域之间资源分配不合理,医疗卫生体系不成熟等现象。由此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研究是推进现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保障国民健康、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客观实践需要。我们需要从政府和市场两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合理利用政府与市场的功能作用,在市场宏观调控的同时配合市场经济监督,优化医疗卫生体系,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实现医疗卫生资源的整体优化。

二、我国卫生资源配置存在问题

卫生资源的三大属性(资源的稀缺性、选择性、多样性),决定了利用卫生资源需要达到合理化以及最大化。如何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发挥卫生资源的最大效益,进而促进经济的稳定快速增长是当前我国普遍关注的战略性问题。近年来,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取得了良好成绩,然而,地区之间卫生资源配置的不均匀不平衡,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保健需求等等问题正变得越来越突出。

(一)城乡地区卫生资源配置不平衡

城乡差距一直是我国的热点问题,城乡之间的差距体现在各方各面,在卫生资源配置方面也不例外。城市的发展条件优先于农村,毋庸置疑,医疗条件也有异于农村,特别是一些经济发达的城市的大型医院人才和设备比较先进。在医疗保健方面,政府的大部分医疗财政支出流向城市,直接受益于大医院,对于医院医疗设施的购入以及最新科研进程提供了很大的支持;但是政府对农村乡镇的财政投入正在逐步下降,乡镇的医疗服务等方面并没有很大的改变,与城市的差距仍在增大。下图是1999年到2013年统计的城市和农村的人均卫生费用,以及其对应的增长率。

由图1可以看出,根据城乡人均卫生费用这一指标,从1999年到2013年两者的数据均逐年增长并增长幅度加大,可以说明我国的医疗服务水平以及城乡人群的医疗需求均有所提升,但是两者之间差距不断扩大。以2007年为例,城镇居民人均卫生费用为1480.1元,农村居民人均卫生费用为348.5元,相差1131.6元,城镇地区居民人均卫生费用是农村地区的4.2倍。

(二)区域卫生资源配置失衡

区域失衡主要指的是地区之间的不均衡,东部地区卫生投入逐年增加,中西部由于地域差异而导致的财力有限,发展缓慢,卫生投入严重不足,导致了东部地区或者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医疗卫生水平明显高于其他省份,区域之间形成很大的差异。

根据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每平方公里卫生资源进行分类,以卫生机构、床位、卫生技术人员三项为卫生资源评定的依据。利用SPSS进行聚类分析,根据每平方公里三个卫生资源的变量,将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分为3类,其中北京、天津、上海直辖市为第1类,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省份为第3类,其余省份为第2类。为便于比较各类之间的明显差异,利用平均数这一指标,将各类各变量描述统计:

第1类的卫生机构数/平方公里、床位/平方公里、卫生技术人员/平方公里数分别为0.5067、7.5、10.9967;第2类分别为0.2075、1.0742、1.3258;第3类分别为0.0125、0.0475、0.0550。从数据可以明显看出:北京、天津、上海直辖市的一线城市,经济水平发达,医疗水平先进,医疗设施充沛,每平方公里卫生资源远高于其他省份;河南、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等人口大省或经济发达的省份,由于人口、地理环境、发展条件等优势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每平方公里卫生资源拥有量较高;而西部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资源少、面积大,每平方公里卫生资源占有最少导致与其他地区的差距非常之大。如果不能及时调控这种区域差异,这种差距无法得到有效控制,整体的医疗卫生发展也会举步维艰。

(三)卫生资源配置供需失衡

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与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医疗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渐完善,居民的卫生、健康、保健各方面均有了较大提高。但是卫生资源的总量与居民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出现供需失衡的现象。此处以入院人数为卫生资源需求的代表,医院床位数、卫生技术人员数代表资源的供给,可以得到供需数量对比。自2008-2018年我国的入院人数、医院床位数、卫生技术人员数均逐年升高,但入院人数与床位数、技术人员数的差距逐年缓慢扩大。

图1 1999-2013城市和农村人均卫生费用对比(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

人民对于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逐渐增大说明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人民不仅仅停留在满足基本健康的水平,而是更多的提高身体综合素质,出现了“人人看得起病,人人就得起医”的良性成效,但是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供需失衡情况的严重性以及卫生工作难度、工作要求的提升。仅仅以2018年为例,全国入院人数为25454.3万人,医院床位数为651.97万张,卫生技术人员为952.92万人,入院人数将近是医院床位数的40倍,入院人数接近是卫生技术人员的27倍,相差悬殊,供需严重失衡。

三、解决卫生资源配置问题的建议

(一)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

中央和省级政府通过经济、政策、法律等方式加强对卫生领域的调节来弥补资源配置的不足、市场的失灵。政府在卫生领域的宏观调控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借鉴国内外卫生领域的突出成就,推动卫生领域创新性改革,促进经济有序发展和社会持续稳定;健全卫生法律法规体系,为卫生医疗市场提供有效的、全面的、严格的保障,规范医疗市场秩序;促进资源合理配置,保障社会公平;支持医疗高新技术发展,强化重点学科建设和稀缺人才培养,加强医学领域的教育。

(二)改革地方(市)政府卫生投入模式

卫生资金的投入是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键,也是解决卫生资源配置各类现实问题的重要环节。改革卫生投入模式,一方面要解决偏远地区、贫困地区、发展中低地区等的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足不充分的问题,尽最大的可能增加投入,改善现状;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政府在卫生事业上的投入应不断增加,最后对于资金的落实以及使用路径进行跟踪监督,要使有限的具体数量的资金得到充分利用,产生具体的可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调整城乡卫生资源配置

城乡之间的卫生资源配置不平衡在各个区域均有存在,比如乡镇卫生院、村医务室医疗设备陈旧或不足,业务技术水平较低等问题。第一,从农村的基本医疗卫生问题入手,扩大资金投入,引入医疗资源,在达到基本的医疗服务水平之后争求更优异的服务,力求让逐渐提升的医疗水平体现在农村卫生各方面上。第二,政府通过经济、法律等方式加大宏观调控,及时发现问题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改善就医环境,提高乡镇医疗服务水平。第三,解决专业人才匮乏的问题,避免出现一个乡镇只有一位医疗人员的情况,培养医疗队伍,增加医护人员走进农村的可能性,提高卫生服务可及性和公平性。

(四)加大预防投入

预防投入指的是对未来疾病的预防投入,对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投入等等。以更好更有效保护人民的健康为主要的预防投入,是一种战略性方法。通过加强预防,可以避免造成卫生资源在短时间内的大消耗,达到低投入,高产出的卫生服务,实现我国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全方面协调发展。

(五)加强区域卫生规划

区域卫生规划以优化配置区域卫生资源为核心,由产出决定投入,在低成本高效益的同时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后达到合理规划。在我国,区域卫生规划地区以广州市为样,广州市的区域卫生规划在近几年来极大的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提高卫生综合服务能力和资源利用效率。政府主管部门应逐步对加强健康产业的宏观调控,以持续提高群众健康水平为中心,大力推进医疗卫生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规划和合理配置卫生资源。

猜你喜欢

资源配置医疗卫生卫生
我国制造业资源配置概述
为了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把资源配置到贫困人口最需要的地方
卫生歌
刑事侦查资源配置原则及其影响因素初探
辽宁:卫生资源配置出新标准
京津冀医疗卫生合作之路
京津冀医疗卫生大联合
讲卫生
办好卫生 让人民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