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立德树人 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2019-04-14山东省肥城市白云山学校
■山东省肥城市白云山学校 尹 慧
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意见明确指出:要统筹各学科,特别是德育、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学科,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进一步提升数学、科学、技术等课程的育人价值。同时加强学科间的相互配合,发挥综合育人功能,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何在科学学科中实现立德树人培养目标,确实是个难题。如何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合格公民呢?知不易,行更难。我认为科学学科中落实好生活切入、探究树人、拓展育人三个方面,将科学学科中的育人功能落到实处。
一、生活切入:真实的生活需求将学生引入探究
科学学科强调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进而亲身经历动手动脑等实践活动。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生活教育也是如此: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基于生活情境和发展需要的问题,是学生展开探究活动的源泉。科学探究就是利用小学生对周围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生活问题成为探究活动的源头活水。探究问题本身蕴含着育人价值,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本着求真务实的原则进行研究,不管是科学态度的养成还是科学知识的内化才会发生。
《养蚕》《种辣椒》等课题属于中长期观察项目,当把蚕宝宝和辣椒种子发给学生时,由于天生对于自然世界的好奇,学生对生命那种呵护是最自然真实的。杜威曾说:“儿童有固其于内的本能和不待外求的冲动。”我们需要留心观察这种从心底流露出的最真实的情感,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研究。这种中长期观察往往需要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展开活动,但是短时间内事物的变化又不明显,所以学生的观察、研究可能会出现“疲劳期”,会出现精力投入不足、研究热情低落,导致研究的间断或者终止。这是对学生持之以恒进行探究的科学态度的挑战,需要我们不断用问题来引导和刺激学生持续观察、研究。
二、探究树人:在探究的基础上建构立德树人目标
科学课程强调小学科学课程倡导以探究式学习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探究。通过合作与探究,重视科学与人文的结合、求善求美教育与求真教育的结合,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伦理精神和热爱科学的品质。
科学课上,往往会出现以下情况:探究活动中得出的数据不能指向教科书中呈现的结论,是脱离学生的实验数据,直接得出科学结论?还是反思实验过程,重新审视实验数据?如:在《建桥梁》一课中,通过研究对比平板桥、拱桥和斜拉桥的承重能力,实验结束后,收集了6 个小组的数据,其中有4 个小组的数据表明,斜拉桥的承重力最强,交流时,小组间出现了数据的差异,不能由此总结出结论。遇到这种情况,有些教师会否定学生的实验数据,强硬拉到教科书中的结论上来,最后给予学生答案,拱桥的承重力最强。这样的处理方式完全忽略了科学教育的育人功能。我认为合理的教育策略应该是和学生针对实验的设计和对桥面承重能力的检测标准进行反思和评价。是实验的设计方案出现了问题?是承重能力的检测标准不科学?还是数据的记录不够准确?经过这样一番反思后,引导学生了解到判断一座桥的承重力,应该以桥面发生变形为标准来判断更加科学合理。
再如,《有趣的食物链》一课中,通过寻找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认识食物链和食物网,分析错综复杂的食物关系,引导学生理解生态平衡和生物的重要性,很多教师往往会用这样的形式展开教学:如果食物关系中的一环消失,会出现什么现象?意在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得出当螳螂消失后,以螳螂为食的黄雀会消失,继而以黄雀为食的蛇会消失,那么整条食物链就会崩溃,从而导致生态失衡,由此引发学生对生物重要性的认识。事实上,大自然中,食物关系的稳定程度与食物关系的紧密程度有关。同一生态环境中,生物越多,食物关系越复杂,就越稳固,不容易出现食物关系崩塌现象,反之食物网越稀疏,食物关系就不稳固,容易出现食物关系的崩塌。这样的分析全面、科学,学生对食物关系有了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在此基础上,再去分析怎么使食物关系越来越稳固,学生自然能够想到维持统一生态环境中的生物种类多、数量多,由此引导学生保护动植物,增强学生保护动植物的意识。
三、拓展育人:在拓展活动中实践育人功能
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社会有关的议题都能成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以科学探究的形式开展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实践科学学科的育人功能。如《地球上的水》科学、综合实践活动、品德与社会等课程中都有不同侧面的渗透和教育,科学课上注重地球上水资源的分布和淡水资源的缺乏,以及从科学的角度分析水资源的匮乏和污染等问题;品德与社会学科则侧重于如何从自身做起保护节约用水;综合实践活动学科将话题与人们的行为进行联系,寻找问题的根源,引导学生从根源上着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与有关部门联系,提出建议……鉴于以上分析,我将从同一社会话题相关的资源进行整合,从不同学科的角度去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体验、感悟,学生从感性上感知,全球有那么多人因缺水而生活困苦,从而感同身受;从理性上了解水资源如此匮乏,需要保护;能用科学的方法节约水资源;也能从社会的角度,将寻找到的问题根源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提供给有关部门,通过调控水价等不同的方式、方法,增强全民的节水意识,逐步实现节约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