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诗词的有效教学
2019-04-13方春子
方春子
摘 要:古诗词的积累对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有其极为重要的作用,针对目前古诗词教学的一些问题,结合自己在古诗词方面的一些实践,笔者提出一种有效的古诗词教学方式。
关键词:古诗词;有效教学;关键词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的基础。”常吟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有益于培养他们的诗学素养。古诗词是古代学者智慧浓缩的精华,在教学中需要我们老师去“巧妇巧烹”。但因了应试,古诗词教学常常流于读一读、背一背、默写出来这样的形式,而对古典诗词的韵味、意境、作者寄托很少甚至不作涉及。这种急功近利、浮光掠影的教学方式,极不利于学生艺术修养的培养。现在笔者以《望江南》这一课例寻找到适合初中生赏读古典诗词的有效途径。
一、关键词里梳理情节
古诗词写作时代久远,寄寓的是古人的思想感情,有的还有典故,与今日学生的视域和生活经验落差大,这就造成了古诗词的难以读懂,两者之间的差距自然就拉开了。古诗词的韵味和现代人的思维之间存在着一道需要阐释的隔膜,所以又增加了学生理解的难度。而作为平时一直在学习的词语我们完全可以当作进入诗歌的“敲门砖”。诗有“诗眼”,词有“词眼”。诗眼词眼是作品艺术构思的凝聚点,是牵动制约全篇的关键点。由此可见,诗词的“眼”实质上是关键词,而且是核心关键词。在《望江南》中,为了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路,便于课堂教学,笔者选择了四个关键词“倚(望江)楼”、“斜晖”、“悠悠”,“白蘋洲”分别代表这首词的四个方面内容,了解到一位因心爱的人远行独倚高樓等待心爱的人,从清晨到黄昏,从悠悠愁绪到肝肠寸断,理清了文章的文脉。因此在学完这四个关键词以后,拓展训练部分让学生根据词内容,任选下列词语为课文插图写一句话:倚(望江)楼、斜晖、脉脉、白蘋洲,学生完成的特别精彩。
二、关键词里追寻类比互证
一部优秀的作品应像在海里移动的冰山,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而八分之七的体积决不能和盘托出,应该把它深藏在水里。一首诗就如偶露海面的一角冰山,要探求另八分之七,常常需要我们将它同一作者的作品,或不同作者同种题材、风格的作品连接、贯通,互相补充印证,以诗解诗,以诗证诗,以旧的经验来生成新的经验,从而获得美的享受。特别是比较难懂的作品。文本互证不失为一种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在学习“斜晖”这个关键词时链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天净沙·秋思》)和“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乐游原》)这两首诗,进行联类比照的方法,学生自然而然就明白了夕阳给人带来美好事物即将失去的哀愁,美好的人儿亦久等不归,此时的女子亦已肝肠寸断。同样学习“悠悠”一词,用李煜的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和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为佐证让学生明白以水喻愁在古诗词中是一种极其普遍的用法,真是“一切景语皆是情语”啊!
三、关键词里把握意象,点燃情感
我国古诗词讲究“意在言外”,讲求“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讲求自我在与自然深沉契合中激荡而生的某种“情趣”,“神韵”,这就是诗词的意境美。意境是作者的主观生命情调和客观自然景色互相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是作家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和谐统一的结果。要让学生跨越时代、民俗、社会和情感的障碍,与诗人一起进入意境,品味浓郁的诗情,以获得审美体验,达到陶冶情操的效果就要靠教师创设引导了。笔者认为品读古诗词里关键词也就可以获得意象所蕴涵的深层“理趣”信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许多意象经过人们感情的长期积淀,有着独特的情感内涵。诗词中关键词是作者情感的集中点、燃烧点,借助关键词可以点燃学生的心中情感,准确捕捉古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比如学习“白蘋洲”一词关键词时,笔者提问:为何女子最终会思及“白蘋洲”呢?学生起先一片茫然,不知如何。但是当笔者链接:送人发,送人归,白蘋茫茫鹧鸪飞。(张籍《湘江曲》)和 惟见分手处,白蘋满芳洲。(赵徵明《思归》)两首诗以后,再提问:读完这两句诗词,发现了什么?学生恍然大悟:“白蘋洲”是古代水路送别之地的泛称,白蘋洲这个词的意象往往与分别之离愁相关。这“白蘋洲”就是昔日女子与男子分离之地,如今满怀期待,就等男子不来,再回忆起离别时的情景,能不断肠?
古诗词教学的方法有很多,以上仅仅是本人在实践教学中对于古诗词的一点个人想法,关键词在古诗词教学的运用,它是一种教学策略,指在语文教学中,以言语形式的教学为核心设计课堂教学,选择课文关键词,让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和心灵去触摸语言文字,带领学生深入到语境,品味和感悟课文的核心内容,体会文本言语的意义和意味。歌德说:“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纸上的话,一只眼睛看纸的背面。”一个词、一个句子、挖掘、敲打、再敲打,于是课堂精彩不断。而这一切都“功夫在诗外”。如何能更有效地开展古诗词的解读,怎样“处处有招,处处无痕”这是接下去所努力的。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2]王建芬.笑谈诗韵意悠悠,趣说词意话绵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