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019-04-13周祖顺
周祖顺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今,素质教育的观念普及。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树立创新意识,是小学数学基础教育肩负的重任。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要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尽量让学生在自己的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欲望
教师要根据问题本身的特点,创设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使学生的认知活动始终处于欲罢不能的状态。问题是创造之源,疑问是创造之用,善于设疑,才能激发学生兴趣,增强信心,做好探索的准备,从而达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过程中,要紧紧围绕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活动展开。例如,在教学“小学的基本性质”时,老师可光在黑板上写出1、10、100三个数,然后问学生:“谁能加上适当的计量单位,使这三个数能用等号连接起来”,对这个问题,学生自然会心中起疑,分明三个大小不一的数,能用“=”号连接吗?一下就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通过思考,当出现“1米=10分米=100厘米”时,学生的思维活跃了,纷纷牵出“1元=10角=100分”等。这时老师又提出:“谁能用相同的单位把上面的等式表示出来呢?”气氛更加活跃,思维更加积极。他们从日常生活中的“1元=1.00元”,很快地得了:“1元=1.0元=1.00元”,同时也得出了“1米=1.0米=1.00米”。那么,像1、1.0、1.00这样的数为什么会相等呢?问题一个紧接一个,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接着就出示课题:“小数的基本性质”,使学生明確了要讨论的问题,树立信心,掌握探索的方向,自始至终都处于积极的探索发现状态之中。
二、加强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为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要重视一题多角度的教学。有计划地组织多解题,给学生提供更多思考和探索的空间,从多方面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例如:教学应用题“某食堂原来每天烧煤3.3吨,由于改进了炉灶,每天节约了0.3吨。原计划烧60天的煤。现在可以烧多少天?”,不少同学使用了常规的方法,即3.3×60÷(3.3-0.3)-60=6(天),有的同学又从“共节约了多少吨煤?”的角度出发来思考,列式为0.3×60÷(3.3-0.3)=6(天),这种方法要比常规方法更好一点,值得肯定。再启发学生讨论,比较有的学生大胆尝试,列式为[3.3×60-(3.3-0.3)×60]÷(3.3-0.3)=6(天),他的理由是“都按60天计算,计划比实际多烧的煤能烧的天数就是多烧的天数”。另有同学的解法还有,列式为60×0.3÷(3.3-0.3)=6(天),他这样列式的思考是:“每天节约的煤是现在实际每天烧煤的几分之几”。这是多么巧妙的理解,它已打破了常规的思维,显示出很强的创新思维能力。这种创新性的思维,教师应给予充分的鼓励和提倡。
素质教育的核心,本身就是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树立创新意识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教师必须坚持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鼓励学生大胆探索,突破常规。让我们做一个创新型教师,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