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课堂
2019-04-13吴海燕
吴海燕
摘 要:当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十分重要的目标。教师应致力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注重学生知识学习和思维品质、应用能力等提升并重,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
关键词:小学数学 核心素养 思维品质
核心素养即“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教师应把握核心素养的内涵,立足于学生的思维训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应摈弃传统的教学观念,探索更为细化的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思考,拥有独特的思维方式,走入有深度、有广度的学习境界,构建良好的知识体系,最终实现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
一、引入生活资源,促进数学思考
生活是数学不竭的源泉,数学中的很多知识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教师应尊重学生认知规律,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运用富有生活性的资源,拉近数学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是鲜活的、有温度的,更是可触摸的,使学生处于积极、兴奋的状态,这样有助于促进学生深入思考,提升学生的思考力,为核心素养的提升奠定基础。
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运用多媒体,在大屏幕上出示了各式各样的自行车。因为学生在生活中一般都有骑自行车的经历,看到这些自行车,自然会非常兴奋。此时,教师自然引出问题:“自行车的款式尽管多样,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它们的车轮都是圆形的,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呢?可以设计成其他形状吗?试想一下,如果改成椭圆形、长方形、正方形的车轮,可行吗?为什么?”虽然学生对自行车很熟悉,但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还是很少思考过,这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接着,教师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播放课前录制的微课:人们骑着其他形状轮子的自行车,车子上下颠簸得非常厉害,表情非常痛苦;而骑着圆形车轮的自行车,人们非常地惬意。教师通过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物进行引入,强化了学生的认知,增强了学生获取新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上述案例,教师没有對新知直接进行讲解,而是将数学知识与生活进行联系,让学生产生学习新知的期待,在心理上更愿意进行数学思考,做到轻松吸纳新知、掌握新知和理解新知。
二、倡导自主探究,培养数学意识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模式,扼杀了学生的学习个性,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制约着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探究,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数学能力,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教师在黑板上写了1、10、100这3个数字,然后让学生在这些数字后面写上单位名称,使这几个数能用等号进行连接。显然,1比10、100都小,怎么能用等号进行连接呢?这个问题激起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也增进了学生探索的热情。不一会儿,学生写出了等式:1元=10角=100分;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此时,学生们很是兴奋,享受着初步成功的喜悦。教师没有浅尝辄止,而是让学生在等号不变的前提下,将它们的单位名称改成相同的,并要求和小数相关。显然,这样的问题更具有挑战性,教师将课堂交给了学生,让学生进行讨论,并将结论写了下来,有的学生写的等式是0.1米=0.10米=0.100米,也有学生写出等式0.1元=0.10元=0.100元。教师点拨道:“将等式中的单位名称去掉,等式还成立吗?”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起来,从左往右或从右往左仔细观察比较,得出了小数的性质。
上述案例,教师没有固化学生的思维,而是充分放手,让学生积极探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进入深度学习,提升自主学习能力,为后续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注重操作感知,增强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是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展学生空间想象力的前提。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搭建动手操作的平台,丰富学生的表象,让学生的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认识,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综合能力。
在教学“圆柱的侧面积”时,教师让学生在课前搜集了一些带有包装纸的圆柱形包装盒。上课时,教师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圆柱形包装盒,对学生们说:“如果用剪刀将包装纸剪一刀,得到的会是什么图形?”学生们经过思考后,纷纷说出了自己的猜想,有的学生猜想侧面展开图会是长方形,也有学生猜想是正方形,还有学生猜想是平行四边形……到底哪种猜想正确呢?教师引导学生动手进行了验证。学生们经过动手操作,很快发现了问题:因为学生们得到的展开图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都有,这是什么原因呢?于是教师请三位学生到讲台前面进行展示,学生发现当沿着圆柱的高剪开时,得到的展开图就是长方形或者正方形;任意剪一刀时,得到的展开图就是平行四边形。当讨论什么情况可以得到正方形时,学生们得出当圆柱的高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并且沿着高剪开,所得平面展开图就是正方形。教师趁势让学生思考圆柱的侧面积该怎么计算,就非常容易了,得出了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图形与几何”是数学课堂重要的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上述案例,教师巧妙设计动手操作活动,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协同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强化学生的认知,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四、凸显知识内涵,感悟数学思想
数学思想是数学产生与发展所依赖的思想,它是数学知识的精华和精髓。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应向学生传授知识,还应向学生渗透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因为学生单纯掌握知识技能是浮浅的,时间久了,必定会遗忘。通过数学思想的渗透,可以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真正将数学学习的过程变成思维活动的过程,而方程思想就是数学思想中的一种。
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时,教师出示应用题:全班42人去公园划船,租10只船正好坐满,每只大船坐5人,每只小船坐3人。问租的大船和小船各有多少只?学生通过思考,想到了可以运用画图、列举的策略进行解答,但毕竟麻烦;如果运用假设法,算理又很难理解。于是,教师让学生根据题意,列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式:大船坐的人数+小船坐的人数=全班的人数。学生通过分析,发现全班的人数是已知量,而大船坐的总人数和小船坐的总人数都是未知量,但它们是有关联的,于是可以设大船有X只,则小船有(10-X)只,于是列出方程5X+3(10-X)=42,解方程后,得出了大船为6只、小船为4只的结论。可见,方程的运用,使学生的思维能够化逆为顺,降低了学习难度,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上述案例,教师没有单纯地进行知识讲授,而是有意识、有计划地向学生渗透方程的思想,让学生掌握知识中的数学思想,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进一步提升学生运用数学思想进行解题的能力。
总之,数学核心素养的构建,关乎学生的长远发展,教师应立足数学学科本位,优化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在后续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顺学而导,让数学学习更有效度、深度、广度,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陈六一,刘晓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要素分析与界定反思[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05).
[2]邹虹.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深度学习——以小学数学学习为例[J].华夏教师. 2017,(15).
[3]李星云.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师课程体系建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