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小学生有“舌尖上的教养”
2019-04-13谌马英
谌马英
一直以来,大部分家长都十分重视孩子“舌尖上的营养”,却往往忽略了孩子“舌尖上的教养”,即那些最基本的用餐习惯和礼仪。拥有一个举止得体、文明礼貌的好习惯,孩子将终身受益。孩子在用餐方面良好习惯的养成,小学阶段是最佳时期,因此需要小学教师和孩子家长共同认识到其重要性,并在日常的餐桌及课堂上反复言传身教。
一、 家长需要陪伴孩子用餐
“家人共进晚餐,孩子学习更好。”2014年11月,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小学生家庭教育现状调查”课题组对北京、黑龙江、江西和山东四省市2万名家长和2万名小学生进行了关于家庭教育问题的调查。其中有一项调查结果这样阐述:“进一步对每周家庭成员共进晚餐的情况进行调查时发现,成绩优秀的学生家庭,‘几乎每天和‘每周2~3次家人共进晚餐的比例均高于成绩较差的学生家庭。”
然而,现在城市里的不少父母忙于工作和加班,在家和孩子用餐的次数和时间越来越少;乡村孩子的父母大多常年在外务工,成为留守儿童,基本上由祖父母照顾。这种现状造成了有相当一部分孩子从小就缺乏父母陪伴,缺失基本的家庭教育,也忽略了餐桌礼仪教育。父母对孩子用餐习惯的培养和指导得不到保证,孩子就谈不上有更深层次的“教养”。
二、需要重视孩子的“吃相”
现在,不少场合餐桌上的“熊孩子”频频出现。笔者曾参加一位同事儿子结婚喜宴,同桌的有位家长带了10来岁的一男一女两个孩子,而每上一道菜,这两个孩子都先转到自己前面抢着夹,全然不顾同桌的其他客人;糕点本来每人一块,这两孩子居然一人拿了3块,小男孩最后还没吃完,留了一块只咬了一小口。饭后,两孩子斜躺在椅子里旁若无人各自玩起了手机……婚宴全程,家长对孩子的不当行为视若无睹,没有半句劝告的话,习以为常。
“吃相”不雅的孩子,如果不及早管教的话,长大以后很可能变成一个“不懂礼数”的人。在他们入职以后,工作上的应酬、人际交往、接待领导、择偶成家,更是“规矩”诸多。一个不懂规矩和礼数的年轻人,很多机遇都有可能因自己的“不当言行”无意间流失。
三、重视孩子的“食育”
这两年,一组实地拍摄日本小学生集体午餐、题为《日本小学生午餐礼仪太惊人》的图片文章,在微信朋友圈里广泛传播。日本小学生的用餐礼仪令人感叹和佩服,这得益于日本的“食育”理念。
“食育”一词最初是由明治维新时期日本著名医生和营养学家石冢左玄在1879年出版的《食物养生法》中提出的,书中提出“体育智育才育即为食育”的观点。之后百年间,日本对“食育”理念不断完善和逐步深化,越来越重视。2005年6月,日本制定《食育基本法》,并于当年7月实施,该法指出:“现在应重新把食育作为生存的根本,看成智育、德育及体育的基础。”此后,日本以家庭、学校、保育所等为单位,在全国范围内普及推广食育,以期达到“通过食育,培养国民终身健康的身心和丰富的人性”的目的。
反观我国许多家庭,溺爱孩子早已是常态,尤其是不少独生子女家庭,父母跟伺候“小皇帝”一般对待孩子吃饭:开饭时孩子先吃;好菜供孩子一人享用;追在孩子后面喂着吃;不惜一切手段哄孩子吃……孩子从小就缺失用餐礼仪教育。
因此,让小学生学习、接受“让家长先吃、定点定时定量用餐、不偏食不挑食”等基本的饮食习慣和用餐礼仪,可以帮他们逐渐树立起健康的饮食理念,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四、从小培养用餐礼仪
心理学研究表明,7岁以后,人的摄食习惯和饮食好恶基本形成,很难改变。如果小孩子上小学后,吃饭还是“没个正经样”,就得高度重视,家长必须经常想办法教导孩子吃饭时要做到言行方面的自觉、自律。
我国是礼仪之邦,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餐桌礼仪就有上百种之多,其中许多就是专门针对晚辈身份的孩子制定的。比如家里来客人了要先请客人入座上席、每上一道菜要让长辈先吃、吃饭时不要狼吞虎咽、吃东西时不要大声咀嚼、筷子不能在菜碗里左挑右拣、筷子不能直插在米饭上、先吃好离开时要打招呼说“我吃好了,你们请慢用”……这一系列的用餐习惯和礼仪,需要家长和教师反复教给学生,使他们牢记这些优良的传统。
同时,还需要学校组织教师编撰“餐桌礼仪、饮食文化”方面的校本教材或课程,定期给学生讲授,或借家长会契机给家长上这方面的课,灌输一些因餐桌礼仪导致事业成功或失败的案例,让他们强化用餐礼仪理念。教师和家长应有意培养孩子在各种场合用餐时的礼仪,锻炼他们的自信,为他们长大成人后在社交方面更游刃有余。
面对国际化和市场化程度日趋发达、中餐文化和西餐礼仪日渐融合的当今社会,“舌尖上的教养”对我们大部分孩子来说越发紧迫和重要。所以,孩子的用餐礼仪应从小学抓起,教师和家长务必高度重视,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孩子只有在餐桌上有了好的教养,未来的人生路才会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