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中年级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措施
2019-04-13陶慧
陶慧
进入中年级,有许多家长经常询问:“老师,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很差,怎么办呢?您有什么好方法吗?”对于刚升入中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考察不再是简单的掌握和识记文章内容,更为重要的是能否熟练运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去理解文章和撰写习作。
一、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低下的原因
(一)学习难度增加
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注重的是识字、写字等基础性的教学,而在中年级语文教学中,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文章大意,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难度与低年级的时候不可同日而语。但中年级的学生多为八九岁的孩子,他们的思维方式更多的还是形象思维,抽象性思维发展可能刚刚起步。许多教师都认为课堂上只要让学生掌握本课的生字词即可,对加强阅读理解能力不够重视。长此以往,导致学生阅读思维得不到发展,让他们自己理解文章便很有难度。
(二)不良的阅读习惯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中年段应学习略读,初知文章大意。
三年级的课文通常篇幅较长,而不少学生在看课文时会有音读、指讀的现象。音读包括以下几种情况:①读出声;②唇动;③舌或喉、声带动;④心诵,即大脑中发声。音读的最大弊端是使阅读速度等同于说话的速度,从而拖慢阅读速度。指读是阅读时用手指着字句,这也会影响阅读速度,因为眼睛运动的敏捷度要比手运动的敏捷度高一些。这样都会使阅读速度会大打折扣,而且不利于他们集中精力理解文章。
其次,在平时的阅读过程中,学生在遇到生字新词时,往往自动跳过,通常使用工具书的频率较低,对文章内容囫囵吞枣,所以造成对文章一知半解。
最后,学生在阅读时往往断章取义,阅读时没有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导致吃不透整篇文章。
(三)课外阅读量小
在低年级时,由于识字量的限制,孩子更多的是进行绘本阅读。而到了中年级,则逐渐转变为以文字阅读为主。然而学生的阅读量普遍还是较小,难以达到阅读40万字的要求。而从班级统计的阅读书目上来看,《查理九世》《米小圈》《淘气包马小跳》《怪物大师》《七彩阅读》《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是大多数学生喜爱的读物,总体来说类型比较单一,自然科学类的甚至没有。
二、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途径
根据中年级学生的特点和在阅读理解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
(一)应把握教学重点
教师是学生的引领者、指导者,教师首先要把握“新课标”的要求,然后在教学中加以渗透引导,让学生关注文章中的重点和难点,尝试去解决、运用,从而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如在《虎门销烟》中,对于词语“水泄不通”的理解,学生从字面上能够猜出大概的意思,而教师为了加深学生对该词语的理解,应引导他们分析句子“一大早从各地闻讯赶来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把宽阔的海滩挤得水泄不通。”通过引导学生理解这个词语,能让他们明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重要性。
同样,在句子的赏析上,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加以关注,特别是对于有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句子,要求学生掌握并仿写,这样有利于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规范做题方式
在学生做阅读理解题目时,教师要规范他们的做题方式,首先要培养读懂文章后再动笔的习惯,文章要读三遍:读第一遍时,首先根据题目先想象文章内容,然后弄清文章大意;读第二遍时,想文章的结构,采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读第三遍时,圈画新词及中心句,把握文章重点。
(三)掌握阅读技巧
在开展阅读教学时,教师要指导学生首先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揣摩词义。其实理解词语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结合近义词、反义词理解。如《我不是最弱小》中,对“大雨如注”的理解便可结合近义词“狂风暴雨”“疾风骤雨”“倾盆大雨”等理解,这样还增加了学生的词汇量。
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理解句子,比如关注句子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了什么,写出了事物的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若句子没有运用修辞手法,则指导学生抓住其中的重点词进行解析、判断。
(四)增加阅读量
要想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就必须增加阅读量,阅读量增大了,听说读写能力自然会提高。如果仅限于阅读语文课本,学生会变成井底之蛙,只能瞥见小小的“一线天”,这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很不利。因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增加学生的阅读量:
第一,给学生创造足够的阅读时间。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推荐合适的读物或文章,实现课内外的沟通。
第二,充分利用好学校图书室。图书室是学生读物的主要来源,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借阅图书。
第三,开展图书漂流活动。班级中有相应的图书角,教师让学生将带来的书本进行“漂流”,这样可以充分利用阅读资源。
中年级是小学过渡期,学生想要让自己的阅读能力更上一层楼,大量的阅读积累是必不可少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多阅读多揣摩,才会厚积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