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多科联合无缝管理的价值体会

2019-04-13黄友辉孙晓银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9年30期
关键词:胸痛溶栓科室

黄友辉 孙晓银

(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人民医院,福建泉州362000)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传统急救工作均为单科室独立进行完成,导致常规管理效果不佳,而实施一项安全、有效的管理十分重要[1]。因此,我院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多科联合无缝管理价值体会进行分析,见下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例数50例,收治时间:2016年3月至2018年12月,分为两组。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标准,发病时间≤6h。经过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和同意。

观察组25例:男 15例,女10例,年龄42-70岁,平均年龄(56.21±6.15)岁,发病直至入院时间(71.01±32.05)min。

对照组25例:男 14例,女11例,年龄45-70岁,平均年龄(57.15±6.36)岁,发病直至入院时间(70.11±34.07)min

两组患者的各项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25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采用常规管理。将患者立即送往抢救室进行抢救,护理人员在2min内完成对患者的评估,给予每位患者采取吸氧、心电监护等多项措施,遵医嘱对患者采取抢救操作,完成心电图检查之后,对每位患者病情进行判断,然后将其转入直至心血管科,实施复诊[2]。

1.2.2 观察组 25例均采取多科联合无缝管理。(1)高危胸痛患者在分诊、就诊、检验、发药等环节进行全流程优先,或执行先治疗后收费制度,最大限度缩短救治时间。胸痛患者就诊时使用胸痛快速通道,120院外接诊或门诊患者由急救护理人员首先应对患者进行评估,然后完成心电图检查、吸氧以及心电监护,建立静脉通路后采取血标本,进行快测检查CTnI,D二聚体等,医生初步判断为STEMI后,即刻上传基本情况及18导联心电图到院内或协作医院胸痛群,由心内医生进一步确认。直接PCI患者绕行急诊直接进入导管室,院前医生给予患者使用阿司匹林0.3g、氯吡格雷0.3g、阿托伐他汀40mg药物,要求完成时间<10min,该项救治过程中均由医院急诊科的护理人员执行,对每位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进行病情评估,手术或溶栓禁忌症筛查、完成实施基本抢救工作,急诊医生对下一步可能的治疗方案与家属进行预谈话与告知,缩短患者家属知情同意时间。并在规定时间内和下一科室进行工作衔接[3]。

(2)心血管科医生急会诊到位后,应和急诊医生一同进行复诊,确定患者治疗方案,对拒绝转运PCI手术选择溶栓治疗并且符合溶栓条件的患者,选择在急诊科进行溶栓治疗,并通知ICU做好溶栓后转入ICU监护,护理人员协同完成评估工作,急诊医生或心内科医生完成病情沟通和知情同意书签署,上述过程中在30min内完成,而该阶段的护理工作由心血管科护理人员实施,进行多项操作,例如患者治疗方式、准备各项工作以及患者病情评估等[4]。

(3)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采用rt-PA前首先给予患者肝素5000U静脉滴注,然后予rt-PA 8mg静脉推注,42mg于90min内静脉滴注。总量为50mg。rt-PA滴毕后继续使用肝素病监测APTT。观察每位患者自身心电监护的变化,再对患者心肌梗死并发症实施观察,做好休克或者患者心律失常等处理操作,并于24h内在院内执行冠脉造影检查;2h内溶栓失败病例直接联系协作医院胸痛中心或本院导管室行补救PCI治疗,该阶段主要由心血管科以及急诊科两个科室完成,救治过程中均需要严格按照操作进行,要求科室之间无缝衔接,确保患者在每个环节均能得到专业救护[5]。

(4)心梗溶栓后再通的判定:追踪冠状动脉造影TIMI分级结果,达到二、三级。间接指征:①抬高的ST段在溶栓后2h内迅速回降≥50%。②胸痛自溶栓后2-3h内基本消失。③溶栓后2-3h内,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④血清CK-MB峰值提前。具备上述4项中2项以上者考虑再通。

1.3 观察指标

对比25例观察组和25例对照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的首次医疗接触到开始溶栓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再灌注成功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对比首次医疗接触到开始溶栓时间

观察组患者首次医疗接触到开始溶栓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 1所示。

2.2 并发症发生率

观察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其中休克患者1例、恶性心律失常患者1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所示。

2.3 再灌注成功率

观察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的再灌注成功率88.00%,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所示。

表1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首次医疗接触到开始溶栓时间比较(±s)

表1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首次医疗接触到开始溶栓时间比较(±s)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例数(n)25 25首次医疗接触到开始溶栓时间(min)47.21±11.2 38.45±12.1

表2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指标比较

表3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成功率比较

3 讨 论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为急性冠脉综合征严重类型,对人们健康易造成严重威胁,若在24h内未及时治疗,其病死率较高。传统急救工作由于是科室单独完成,导致其效果存在局限性,使患者延误最佳救治时间[6]。而通过采取多个科室联合进行管理,为每位患者建立绿色通道,减少中间环节使用的时间,能将等待时间显著缩短,保障患者的救治时间。通过应用多科联合无缝管理后,取得显著效果[7],其与常规管理相比具有多种优势:(1)每位患者急救过程中主要首先从院外的接诊开始;(2)医院心血管科在接诊患者之前,医务人员需要做好各项的准备处理工作;(3)患者转诊时间显著减少,能预防衔接不当或者过多转诊手续等情况;(4)能显著减少中间环节,同步化采取急救操作,加强各个科室之间的共同协作,能保障每位患者的安全,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救治工作[8]。

本研究表明:观察组患者FMC-to-N首次医疗接触到开始溶栓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其中休克患者1例、恶性心律失常患者1例)与对照组具有差异(P<0.05);观察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的再灌注成功率88.00%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多科联合无缝管理模式应用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诊治中可使治疗成功率提高,改善预后,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及运用。

猜你喜欢

胸痛溶栓科室
科室层级护理质量控制网的实施与探讨
胸痛中心成立对急性心肌梗死救治效率的影响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爱紧张的猫大夫
有些胸痛会猝死
视歧——一位住错科室的患者
六安市人民医院组建胸痛急救网络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合作科室”为何被坏了名声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