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性护理联合药物治疗对高血压患者预防静脉血栓的效果分析
2019-04-13叶安花林惠端朱凌馨
叶安花 林惠端 朱凌馨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福建厦门361000)
高血压是临床常见的神经外科疾病,致残率与死亡率较高,患者长期处于高血压状态,极易造成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脑出血[1]。近年来高血压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静脉血栓是高血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它与血管壁破损、血液高凝有直接的关系。这一疾病不仅对患者的肢体功能造成影响,引起患者肢体功能障碍,严重时会导致病情恶化引起肺栓塞,增加了患者死亡的风险[2]。因此对于合并高血压患者治疗中应高度重视静脉血栓的形成预防,从而改善预后,促进患者转归。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18年2月至2019年3月期间选取94例符合高血压诊断标准的患者,以治疗性质的差异性随机分组,分别是(对照组、实验组)两组病例数一致均为47例,所有患者均为女性患者。对照组:年龄45-79岁,平均(64.23±9.39)岁;病程 1-13年,平均(6.52±2.21)年。实验组患者47例中,年龄46-76岁,平均年龄(58.97±5.32)岁;病程 2-13年,平均病程(6.42±1.54)年。两组资料差异不大(P>0.05),可比性强。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抗凝药物治疗,在此期间严密监测患者出凝血时间、血小板各项指标等。选择静脉留置针进行静脉穿刺,且避开下肢部位。如使用较大刺激性的化学药物时避免药物外泄,使用完成后需用生理盐水进行冲洗,防止引发静脉炎[3]。告知患者将留置针保护好,防止脱出。避开在同一个位置进行静脉穿刺,尽可能的降低穿刺数。同时注意观察患者体温、下肢颜色、围度,查看是否有瘀斑等。如患者产生下肢肿胀情况时,抬高下肢静脉回流,缓解肿胀程度。使用硫酸镁进行湿敷,禁止热敷与按摩。当确诊患者发生静脉血栓后需给予患者及时溶栓干预。严重时采用下腔静脉滤网安置术防止病情恶化引发并发症,预防栓子脱落,尽量减少深呼吸,用力排便、咳嗽等活动[4]。
实验组在以上基础上给予运动性护理干预:(1)健康教育,为患者讲解高血压、静脉血栓的相关知识,如引发DTV的因素,致病原因造成的后果等。告知其有效预防DT的重要性。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与交流,增强其自护意识。加强对患者不良生活习惯的监测[5]。(2)提前用药,尽可能的降低静脉穿刺的次数,使用常规抗凝治疗。皮下注射5500IU左右的肝素钙,静脉注射250mL的右旋糖酐,遵循医嘱进行用药。(3)运动锻炼,早期翻身操作,变换体位,每两个小时翻身一次,采用健侧卧位。鼓励清醒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将下肢抬高,指导下肢肌肉锻炼。在床上进行股四头肌等收缩锻炼,每组重复25次左右,一日两次。颈部、肘关节、指关节、膝关节等被动运动。针对无法活动的患者进行跟腱比目鱼活动、挤压腓肠肌等。使其能够尽早下床活动,加快血液循环。(4)饮食护理,指导患者戒烟酒。多摄入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多食用水果、蔬菜类食物,防止便秘。防止排便时过于用力而导致腹压上升,引起静脉回流。少食高脂食物,防止血液粘稠。(5)可行射频电疗预防下肢静脉血栓。
1.3 观察指标
(1)针对治疗护理后的凝血指标变化展开对比,评价指标包含: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6]。
(2)观察对比两组患者DVT形成情况,采用本院自制护理治疗质量问卷调查对护理质量进行对比评估,满分100分,满意度分为以下几个程度,非常满意、相对满意、不满意。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3.0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n(%)]表示计数资料(DVT发生率、护理满意度),行卡方检验;±s表示计量资料(凝血指标),行t检验。以P<0.05为标准判断统计值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凝血指标对比
凝血指标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2 DVT发生率评价
实验组的DVT发生率、再出血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 2。
2.3 护理满意度
护理满意度对比,实验组的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 3。
表1 凝血指标变化对比(±s)
表1 凝血指标变化对比(±s)
组别对照组实验组t值P值例数(n)47 47凝血酶时间14.9±1.9 14.5±1.3 1.1911 0.2367凝血酶原时间13.2±2.1 13.1±1.3 0.2775 0.7820纤维蛋白原3.4±0.7 3.3±0.8 0.6449 0.5206部分凝血活酶时间30.4±2.2 29.7±2.3 1.5077 0.1350
表2 DVT发生率对比[n(%)]
表3 护理满意情况对比[n(%)]
3 讨 论
高血压引起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较为复杂,导致患者一侧肢体出现活动功能障碍或昏迷。由于高血压患者术后长期卧床休息,从而导致肢体自主活动能力差,引起下肢的血流动力学异常,最终造成静脉血栓,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后容易出现血栓脱落引起肺栓塞,增加了死亡几率[7]。因此针对合并高血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对其进行运动性护理来增强治疗效果,降低静脉血栓发生几率。
运动性护理,首先从健康教育出发,对患者及其家属针对静脉血栓的相关知识进行讲解,使其能够了解静脉血栓的形成因素及所造的危害,加强对其的重视,能够有效预防静脉血栓的形成。同时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及护理工作,提升治疗护理依从性。指导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促进静脉血液循环,在护理工作中尽可能地减少对血管的损伤,降低静脉血栓形成的几率[8]。指导患者遵循医嘱进行科学、适当服用抗凝药物,并在服药期间密切观察患者的情况,发现下肢存在静脉血栓的症状,需及时上报医生进行处理,以防造成不良后果。本次研究结果表明:两组凝血指标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DVT发生率、再出血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实验组的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运动性护理联合药物治疗对合并高血压患者预防静脉血栓形成临床价值较为显著,降低了术后DVT的发生率,减少对患者机体的损伤,促进患者恢复,同时提升了护理满意度。
综上所述,在合并高血压患者治疗期间采用运动型护理干预,可以减少形成静脉血栓的风险,降低再出血率,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