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参高效育苗技术
2019-04-13
一、晒种
为了提高丹参种子的出苗率,将种子取6 kg进行暴晒;1 kg免晒,于常温干燥处储藏。晒种于7月1—3日进行,摊在席子上连晒3天,每次晒种于13:00摊开,15:00时收起,晒种2 h。晒种时需不停搅动,从而使种子充分均匀接受光照。晒种结束后,将种子收起包装好,与未晒的种子共同置于同一处保存,待种。
二、播种
7月15日及时播种。播种时将未晒种子播于一处,面积为68.6 m2(畦面宽2 m,播长34.3 m),做好标记;其余播种晒过的种子,不设重复。试验地总面积570 m2,有4个育苗畦,畦面宽2 m、畦长60 m、畦沟深0.3 m。畦沟主要用于排水,兼作走道。
7月21—23日连续定点观察,观察点苗数量稳定,7月23日为齐苗日。23日揭去防晒网,作苗情况调查。调查采取5点取样法,每点面积0.04 m2,晒种区5点丹参苗数量及未晒种区5点丹参苗数量、差异率见表1。由表1可见,丹参种子经过3天暴晒后,出苗率较不暴晒种出苗率差异+7.06%,达到极显著水平。
三、降低人工除草成本
丹参育苗地杂草种类繁多,阔叶杂草和禾本科杂草并存,无明显的优势种群。因此,丹参育苗地无专用除草剂,杂草防除只能采用人工拔除,一般拔除2~3次能有效控制草害。丹参育苗田每667 m2一次除草要投入人工10个,按劳动力1个人1天成本60元计算,需要投入600元,3次共需投入1800元。为有效降低这一人工成本,绳池县农业畜牧局设计了一套杂草防除方案。经过试验,这一方案效果明显。
苗床作成后及时浇水。6月21日苗床作成后浇第1水,每667 m2浇水量约20 m3,苗床透墒。以后每隔2~3 d小水浇1次,每667 m2浇水量约3.5 m3,保证畦面湿润。6月29日,畦上5 cm的杂草基本出齐,杂草密度平均为107株/m2,停止浇水。7月1日人工精细锄草(畦沟杂草一同锄尽),锄草深度不超过5 cm,每667 m2投工1.5个,投资90元;7月2—3日暴晒2 d,3日16∶00后去除枯草,再次整理畦面,投工0.5个,投入30元,整好后每667 m2,浇水量约7 m3。之后几天保持畦面湿润(雨天未浇)。7月12日调查,畦面上的杂草密度(包括香附子等宿根性杂草)6.3株/m2,较7月1日有巨幅下降。当日人工精细除草,锄草深度不超过5 cm,每667 m2投入人工1.5个,投入90元。7月14日精细整地,投工1个,投入60元,去除枯草、石块,使土壤细碎平整,整好待种。
7月15日及时播种,播后覆盖遮阳网,然后每667 m2浇水量约15 m3,透墒。7月 21—22日,丹参苗基本出齐。杂草出苗情况:平均1 m2杂草3.2株;8月3日调查,平均1 m2杂草5.7株,对丹参苗生长不构成威胁。为防止杂草团颗危害,及时人工拔草,每667 m2花费人工0.5个,共30元;8月13日再次人工拔草1次,投工0.5个,共30元。
综合分析,采用这种除草方法,丹参育苗人工除草、再次整畦、浇水费用总投入380元,较1800元的投入降低1420元,降低78.89%,效益十分显著。
四、控旺苗促弱苗技术
试验地收获时发现,丹参苗系生长过旺的区域,大小苗分化明显。旺长区大苗根系分枝明显,主根长达56 cm,根冠部位直径达8.5 mm,小苗根长不足6 cm,直径不足2 mm;非旺长区大苗主根长41 cm,根冠部位直径7 mm,小苗生长情况与旺长区相似,但存苗密度低于非旺长区,旺长区621.85/m2,非旺长区770.76/m2,差异率23.95%,差异显著。有效苗、旺长区 508/m2,非旺长区 555.1/m2,差异率9.27%,差异显著。
9月 9日,丹参苗 8~10叶,割秧,离地5 cm左右用镰刀割去丹参秧苗,割秧面积7.5 m2。割秧后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氨基酸。9月10日浇水1次,割秧区域作标记。之后同大田管理。11月13日收获,记录实收有效苗数量、无效苗数量;紧邻非割秧区也实收,记录实收有效苗数量、无效苗数量。结果见表2。
由表2得知,割秧区有效苗大幅度增加,增长12.69%;无效苗大量减少,下降31.09%,这表明割秧区丹参苗长势均匀。同时也能看出总存苗量也有所增加,成苗量增长26.38%,差异显著。因此,割秧是提高丹参苗产量、提升均匀度的重要措施。
表2 割秧试验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