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土文化视角下的青瓷小镇手工艺遗产保护

2019-04-13黄数敏周利峰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9年3期
关键词:龙泉青瓷手工艺

黄数敏,梁 鹏,周利峰 ,付 涌

(华建集团历史建筑保护设计院,上海 200002)

位于浙江省西南部、浙闽赣三省交界的龙泉,曾是世界的青瓷生产中心。该地区青瓷工艺于宋代达到历史高峰,成为是中国青瓷的发祥地。经学者考证,宋代五大名窑——官、哥、汝、定、钧中的哥窑青瓷便出自龙泉(图1)。

龙泉窑瓷器主要分哥窑、弟窑两种,据相关记载,龙泉哥窑瓷器釉面开片,纹路有冰裂纹、鱼子纹、蟹爪纹、流水纹等;弟窑瓷器则釉层丰润,釉色青碧,光泽柔和,晶莹滋润,胜似翡翠,釉色有粉青、梅子青、豆青、月白、淡兰等[1]。龙泉釉色的粉青、梅子青最接近于古人追求的“雨过天青云破处”的理想色泽,把龙泉制瓷工艺史上的青瓷质地与釉色之美推到了高峰。

龙泉青瓷曾是多个朝代的宫廷用瓷,《大明会典》《明实录》等典籍中曾有其相关记载,在南宋皇宫遗址、元大都遗址,以及明代南京、北京等皇家遗址中均有出土。故宫为龙泉窑瓷器收藏重地,有800余件,其中旧藏160余件,明制最多,近120件,其余则为宋元所制[2]。

青瓷在对外贸易中也占有重要地位。至元代,青瓷生产规模继续扩大。从韩国新安沉船等海内外考古发现的中国商品出口情况来看,青瓷是元代至明代早中期的重要出口商品。青瓷从龙泉地区沿瓯江向温州港、福建地区传播,成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象征。当时在亚、非、欧各国,青瓷身份已与黄金一样贵重,被当作是“由绿宝石雕琢成的艺术品”,法语中“雪拉同”(Celadon)便特指中国龙泉青瓷[3]。

1 乡土环境下的青瓷历史

1.1 青瓷乡镇历史发展

自宋元至明清、近代,不同朝代龙泉青瓷的窑址分布在不同的山岭乡野之间。各地乡野村镇也因传统青瓷手工艺行业的兴衰而呈现出兴衰更替之象。

考古发现位于龙泉市域东南,如大窑、金村附近,有大量宋元时代传统制瓷手工艺遗址,可见当年人丁繁盛,工匠聚集。而龙泉市区及市域西南、八都溪中上游一带,则分布着大量明清时期的民窑,还有部分官办及半官办窑场,烧制专供朝廷皇室使用的瓷器。八都溪上游则以上垟镇为中心,成为近代以来主要的制瓷手工艺聚集区。

上垟镇,又称青瓷小镇,位于龙泉市域西南15 km的八都溪上游。这个乡镇临近浙闽赣交界,所谓“驿马要道,商旅咽喉”。由于清末民初社会更迭、战乱较多,中断了青瓷生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周总理关于迅速恢复五大名窑的批示,在上垟镇恢复青瓷生产,设立国营龙泉瓷总厂、一厂、三厂、五厂及青瓷研究所。通过分析在浙江龙泉大窑地区窑址群中出土的南宋哥弟窑瓷片,研究胎、釉化学组成以及显微结构,采用上垟地区周边的紫金土和瓷土等原料,研制、恢复龙泉青瓷生产工艺。可以想象,当年在这样的乡土环境之中,瓷厂和作坊家家制瓷,山野丘陵之间的小乡镇呈现出 “瓷窑林立,烟火相望”的盛景(图2)。

如今瓷厂式微,但青瓷仍因其重要的历史、文化、艺术等价值而著称于世。2006年,龙泉青瓷传统工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成为目前全球唯一入选世界非遗名录的陶瓷类项目。浙江龙泉上垟镇在2012年被授予“中国青瓷小镇”称号。在2015年浙江省发展战略中,青瓷小镇成为浙江省首批37个特色小镇之一。2016年,青瓷小镇被列入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的第一批127个全国特色小镇之一。

1.2 手工艺与乡土环境

青瓷之釉色以近似“雨过天青”的青绿色而备受喜爱。青釉烧制成功,首先归功于当地的制瓷原料,即龙泉的瓷土、瓷石。明朝陆容的《菽园杂记》对龙泉青瓷原料有所记载,“青瓷初出于刘田……泥则取于窑之近地,其他处皆不及。”文中所述,青瓷生产广泛分布于龙泉崇山峻岭之间,窑址逐矿石而迁,工匠们沿山建窑、沿窑筑坊(图3)。

山岭地形对古代烧制青瓷也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为了达到稳定的1 200~1 300℃的烧制条件,龙泉青瓷主要采用龙窑来烧制。龙窑占地较大,建成于砖坯、砖、废匣钵依倾斜的山坡,因形如龙身而得名,从山坡向上延绵修筑。这种流行于南方地区的烧制陶瓷器的窑炉形制,窑头一般需要先预先烧8h左右,耗费柴火2 500~3 000 kg。由于各种原因,有时要预先烧10 h以上才能达到所需温度,需耗费柴火万余斤[4]。为取薪碳之便,在林地、山边筑窑有其便利性。由此可见,烧制的技术设备、燃料来源与乡土地形条件密切相关。

明清时期的青瓷作为当地传统手工艺产品,主要生产于临近高山矿石来源的本地乡村,经陆路运输至龙泉县城(今龙泉市区),再通过龙泉瓯江码头运至全国各地,远销海外。“上窑—下坊”式临溪制瓷,就近聚居,离不开山岭郊野的乡土环境。

历史上,依托传统手工艺形成的乡镇有许多,如黄酒、蜡染、湖笔、木雕等。这些传统村镇具有鲜明的手工艺特色,甚至已经慢慢演化为近代手工业,如蚕丝生产与丝绸业。这些在乡土环境中孕育的传统手工艺,很多都与青瓷产业类似,与当地某种丰富且独特的自然资源,或其所在环境具备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有关。一代又一代的传统工艺人的生产生活,使整个乡镇形成与之相关的传统技艺、场所、传承体系,对当地社会经济及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2 青瓷小镇现存问题

2.1 传承动力不足

伴随着现代工业生产方式的发展,现代陶瓷产业逐步向城市转移,乡镇制瓷手工艺逐步没落,仅留一些家庭手工制瓷作坊。原有国营瓷厂、青瓷研究所大多已转制或倒闭,厂房空置较多。资金、土地、人才等资源有限、交通不便及乡镇公共服务落后等要素,使整个乡镇缺乏经济吸引力。

如今,传统工艺不少都面临着生存的难题。随着现代工业生产方式的发展,传统工艺的生产方式开始没落,一些优秀的传统工艺面临后继乏人的处境。后继人才匮乏,技艺传承堪忧。在人才培养上,过去主要以师徒手口相传为主,目前类似景德镇陶瓷学院的大型工业陶瓷、艺术陶瓷研究机构,各方面条件都有一定断层。作为世界非遗项目,青瓷仅停留在政府宣传或民俗节庆展示等简单层面,得不到较好的发展。

2.2 乡土风貌无存

上垟青瓷小镇村宅翻建程度较强,大量使用彩色瓷砖装饰,建设水平粗糙简陋,基础设施配套不足等,极大地破坏了古乡镇原有历史风貌和乡土特色,无法体现青瓷文化的风貌。

在青瓷小镇周边的传统居住村落,分布着数十处老宅,也是以前青瓷匠人的居所。这些古建筑类似婺源、徽州地区的风格,马头墙起伏错落,木雕精美。其结构受到福建地区类似土楼营造方式的影响,采用砖木和夯土墙结合的结构。但是由于年代久远,大多建筑因无人维护而破败严重。

较之于发达城市地区,当前青瓷小镇较为偏远。在保护理念上,多处具有工业遗产价值的国营瓷厂厂房未受重视,如今已荒废空置。

2.3 针对性支撑较弱

针对乡村地区的国家政策一般都关注以农为本,加快农业现代化,以及以农为核心,促进乡村产业融合。缺乏针对传统手工艺特色乡镇的相关支撑,资金保障薄弱、技术及营销推广手段落后等问题依旧存在。根据以往经验,在乡村建设中,因为认识到农业是乡镇的基础产业,因此一般提出“当地产业的现代化,农业现代化,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电子商务进农村、农商互联等工程”[5]。事实上,对青瓷这类已经形成了专业系统分工的传统手工艺行业乡镇而言,并不能照搬套用。

3 青瓷手工艺的保护思考

青瓷手工艺是一种孕育于乡土环境的传统文化。对具有传统手工艺特色的乡镇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不仅仅是指对村镇环境中的文物、古建筑等物质形态的保护,最重要的是结合传统行业、手工艺文化特色等,共同保护物质与非物质文化形态的遗产。

3.1 历史环境价值

手工技艺是一些传统乡镇的产业支柱,手工艺乡镇文化具有地方性和乡土性特征,这是传统文化最核心的内容之一。当今社会,机械生产取代手工劳作,传统手工业发展模式亟须转变,这是导致手工艺被迫淘汰的现实原因。传统手工艺不得不转向工艺美术才能留存于当今社会[6]。

青瓷制作的72道工序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应当鼓励活化包括从装匣、装窑、备柴、祭祀、烧窑头、烧窑室、看火候等多个工序构成的烧成技术[7],使其得以可持续发展。此外,应该重视整个工艺工序的相关乡镇空间、场所的保护,关注从专业化分工到集中生产的转变历程,使手工艺本身的历史脉络与认识发展相结合,为今后开展文化活化再生工作提供依据(图4)。

3.2 人文精神价值

龙泉青瓷在体现天地自然之美的同时,也融合了匠人社会浓郁的人文精神。除了关注产品运输路径中潜藏的特色文化线路,还应关注在青瓷制瓷手工艺过程中,原材料经由锤炼、打磨、煅烧等物理化学作用,所呈现出的特殊文化意义。

龙泉青瓷的制作原料取之于土,经过柴火的烧制,在整个制作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水动力辅助、水元素融合研磨。这一取自天然,加以人工锤炼的工艺过程,用中国古代的五行元素“金、木、水、火、土”与之对应解读,最贴切不过[8]。这些手工艺工匠当时创造的“雪拉同”美誉延续至今,那种协同合作、千锤万练、尽善尽美的青瓷造物精神,影响着当代许多陶瓷工艺工作者。

3.3 艺术审美价值

保护传统手工艺,不仅应重视上述工艺流程,还应重视提高人们对龙泉青瓷文化内涵、审美价值的了解,以便使青瓷的艺术价值得到更好传承。

历代制瓷匠师都竭力追求“类冰比玉”之美,表达古人“比德尚玉”“云天一色”传统理想追求,官窑、汝窑色泽均以此为最,甚至不惜以玉入釉进行烧制。而在龙泉青瓷中,梅子青、粉青的烧制技艺巧夺天工,如碧玉般高洁雅致,端庄古朴,温润平和,承载着纯洁儒雅之气,代表哥窑色泽的最高技艺。

青瓷工匠将时代及地区的审美意向表现在作品中,将人格和器物有机结合。龙泉青瓷工艺于宋朝达到顶峰。宋代贵族有着崇尚淡雅素朴、以简胜繁的文化观念,柴宗和徽宗追求简练、素朴的审美。在该种文化熏陶下,龙泉青瓷突出以文为尚的意境追求,其审美艺术对之后的社会风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所代表的文化追求,对当今中国乡土文化的保护与复兴富有启发意义。

4 青瓷小镇保护与传承策略

4.1 建设乡镇客厅,提升文化传承的载体

青瓷小镇位于龙泉市上垟镇镇区,镇级公共设施水平较低,导致城乡差距较大,手艺工匠等优秀劳动力流失。非物质文化,尤其是手工艺传承,主要依靠匠人之间口传心授。

生活环境落后,必然会威胁手工艺的传承。传统手工艺一般发源自乡土特色,其生存地区与青瓷小镇类似,较为偏远。青瓷小镇位于在浙闽赣三省交界的崇山峻岭之间,受地形影响,在山谷中呈带状发展。该地区可建设用地范围狭小,且相对分隔,交通不便。

保护青瓷手工艺,促使其向产业化发展,依赖于乡镇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在青瓷手工艺产业化发展的同时,为原住民与外来科研产业人员创造一定的宜居吸引力。

文章建议将小镇中心八都溪滨河地段作为“小镇客厅”,使其成为联系居住、产业、旅游等多个功能区的中枢。需要增加公共设施,包括居民服务中心、青少年活动室,以及菜场、小超市、休闲咖啡和餐厅等商业消费场所,沿八都溪错落展开,形成溪边的亲水活动平台,为商业步行街区增添些许乡野溪头的趣味。此外,应构建相应的交通、景观、活动、风貌控制等规划系统,以营造未来小镇的整体景观环境建设。

4.2 重视工艺流程,整体保护历史场景

龙泉青瓷的生产高度依赖于矿石原料成分,以及依山而建的龙窑的长度和温度条件。因此,青瓷小镇的选址最初基本为沿山建窑、沿窑建市,这与钧瓷、汝瓷等窑厂沿河分布相比,具有独特的历史空间价值。

至当代,小型气窑炉的发明代替了龙窑柴烧,传统依山建窑的布局方式才逐步消失。此后出现了前店后居、坊店结合,甚至窑房、坯房与陶瓷销售以及居民生活区域混合并置的状态。20世纪末,龙泉还有6座龙窑在烧制青瓷和白瓷,后陆续停烧。目前仅剩上垟青瓷小镇一座名为“曾芹记古窑坊”的龙窑在烧制青瓷,该龙窑被确定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基地、省级文保单位。除此外,青瓷小镇周边分布了多座小型“龙窑”“馒头窑”,目前处于废弃状态。今后应该重视这些历史资源,并引导注入不同特色,活化历史遗存,提升历史环境品质。

龙泉地区制瓷工匠的民居建筑,如青瓷小镇邻近的特色古村源底村、宝溪村等,除了使用常见木材与青瓦之外,一般采用本地夯土墙和竹构方式建造。民居与作坊也会使用大量的匣钵(烧制瓷器时保护瓷器的陶土器皿)和山上的毛石等做建造材料。居民将废弃的匣钵作为建筑材料,砌筑矮院墙、小凉亭,既节约了资源,又能凸显地域特色。这些与青瓷手工艺密切相关的要素,都应予以重视和保护。

近期青瓷小镇工作的重点之一,是充分结合文化资源,对青瓷小镇中的多座国营瓷厂,包括现存的烟囱和厂房进行改造利用。为传统青瓷产业的转型发展提供空间,腾笼换鸟,打造成为“非遗”天地。对于生产性厂房的保护与更新,首先应对厂区内的遗留建筑进行集中分类,保留具有技术价值的传统建筑物,如具有生产工艺的釉料配置间、运输铁轨、烟囱、水塔和隧道窑遗迹等特色环境要素,基于厂区原有室内外空间特色设计进行更新,赋予其休闲空间功能,使厂内的历史环境得以延续,工业文化得到传承。

4.3 借力新兴科技,盘活传统产业资源

作为已经被机械化生产替代的传统乡土手工艺产品,龙泉青瓷面临的发展问题较为严峻。相关研究证明,最关键的问题还是青瓷技术的传承与创新。龙泉青瓷主要靠釉色和造型取胜,而青瓷釉色又与釉料、坯用原料、烧成技艺等方面有关。对从事青瓷创作、生产的人员来说,能够熟练青瓷烧制这一技艺就已有一定难度。如果想要在工艺美术创新方面走得更远,便需要更多相关艺术创作人员加入青瓷制作的研发工作之中。

振兴传统手工艺,需要在青瓷小镇加强设置国内外陶瓷交流的工作平台,激发现代陶瓷艺人与镇区传统青瓷工匠的互动,让传统匠人的手艺趋于成熟。同时,鼓励文创青年回乡创业,加强技艺保护和传承力度,形成“龙泉青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品牌,展示出国际青瓷艺术的最高水平。从以依托文化、历史和手工艺资源为本,转向主动对外传播,使青瓷小镇成为现代青瓷工艺的新起点。4.4 探索人文意蕴,展示青瓷工艺创新

保护以传统手工艺为特点的村镇,应该格外重视解读和挖掘手工艺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的各种精神观念和文化意义。青瓷主要美在其釉色与造型,其背后蕴含着深厚的中国文化。

文章认为,青瓷小镇应结合古窑址以及史料文献中相关工艺流程的研究,解读古代社会生活与历代龙泉窑青瓷产品的关系,认识龙泉青瓷发展与演变的历史文化轨迹,提高人们对龙泉青瓷文化内涵、审美价值以及传统制作工艺特点的了解。在青瓷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宋人四艺“点茶、焚香、插花、挂画”。延续至元、明、清,青瓷器皿在四艺中的使用,呈现出闻人雅士所追求的“比德尚玉”的情怀意蕴。

另一方面,作为传统手工艺文化小镇,需要在规划设计中更多地思考如何以小空间,创新体现青瓷文脉精神。青色本法自然,夺千峰翠色,有天地之大美。青瓷质感温润纯朴,水天一色,又存宁静致远之意,令人心生向往。规划尝试提炼青瓷文化的核心元素,形成风貌控制要素,引导、营造青瓷小镇的整体环境,提升乡镇空间品质。

旗舰项目青瓷文化中心的建筑设计,采用新老融合的设计理念,保护原国营青瓷厂房、烟囱等工业建筑,将青瓷千年历史文化与当今青瓷生产流程相结合,设计为兼具传统文化韵味与现代趣味的游览路线。依据游线,设计贯穿老厂房、烟囱广场、展厅、博物馆、非遗中心、小型剧场等室内外场所,如天桥、平台、走廊、草坡等,将参观区与休闲区连为一体,激活小镇产业文化空间活力。

在青瓷小镇的建设中,重视青瓷元素的使用,不仅能够展示小镇人文意蕴,还能将小镇打造成为展示青瓷手工艺文化创新的公共舞台,走向公众,走向人们的生活(图5)。例如,在青瓷文化中心的外立面中,设计重拾釉色的点滴灵感,采用创新工艺烧制的青瓷方砖材料,为局部厂房重新编织立面肌理(图6、图7),尽力呈现出青瓷“碧如玉、雅如云、素如馨”的独特气韵[9]。步入改造后的建筑环境,能仔细品味古老青瓷手工艺在新时代的一次形与神的高度融合(图8、图9)。

5 结束语

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传统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问题日益凸显,传承乡土文化是现代城乡规划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以青瓷为特色的传统手工艺是乡村环境中最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既不能以形态来界定,也不属于纯粹的精神范畴。在乡土文化视角下探讨青瓷小镇手工艺遗产保护,为相关研究提供了一条探讨文化传承的新思路。

通过全面认识手工艺在乡土环境中的历史环境价值、人文精神价值,以及审美艺术价值,帮助我们挖掘青瓷手工艺中的乡土地域文化内核。在青瓷小镇的前期策划至后期局部建设实践中,设计团队提出的重视提升乡镇空间吸引力、整体保护工艺工序的历史场景、借力新兴科技营造富有传统人文意蕴的乡镇环境等策略和方法,为传统手工艺的乡土文化保护传承提供一定规划设计技术经验。

猜你喜欢

龙泉青瓷手工艺
Andalusia's white villages
六朝青瓷工艺的革新与影响
夺得千峰翠色来——王玮的青瓷艺术
传统手工艺与博物馆
龙泉青瓷
常州龙泉印泥:昔日贡品 今日精粹
世界工艺文化之旅
手工艺·温州发绣
在龙泉,有一种温度叫暖心
龙泉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