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朝鲜族传统村落特色及保护策略探析
——以白龙村为例

2019-04-13韦宝畏杨明星许文芳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9年3期
关键词:朝鲜族村落文化遗产

韦宝畏,杨明星,许文芳

(1. 吉林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8;2.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天津 300072)

1 白龙村概况

白龙村位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图们市月晴镇南部,由下白龙、白龙、上白龙3个自然村组成,村域面积约35.35 km2,其中村庄占地约830亩(1亩≈666.67 m2)。白龙村区位优势明显,文化资源丰富。村东北距镇政府驻地9.5 km,东隔图们江与朝鲜相望,西部和南部与龙井市开山屯镇相邻,北部与月晴镇石建村相连,图和公路贯穿全村(图1)。据2014年调查,白龙村有户籍人口455人,其中常往人口200人,98%以上为朝鲜族。

白龙村历史较为悠久,距今有近130年历史。其最初形成于19世纪末,是由朝鲜族移民而形成的村落。白龙村原名“布瑞坪”,在朝鲜语中意为“发布告驱虎”,后受朝鲜族民间传说“白龙能驱虎”的影响而改为现名并沿用至今[1]。据文献记载:1883年清政府废除执行200余年的封禁政策,并于1885年划定“朝鲜人专垦区”,允许朝鲜移民垦荒,开启朝鲜人合法迁移的历史序幕。1890年前后,朝鲜咸镜北道贫苦饥民迫于生计,沿“朝鲜稳城——图们”[2]25-26一线北迁,跨过图们江定居此地,随着移民数量持续增加,形成“鲜人聚落”。近些年,伴随着国家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持续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力度,白龙村先后被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村”“第三批国家传统村落”“吉林省特色景观旅游名村”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试点示范村”等。

2 传统村落特色分析

冯骥才曾说:“村落实际上是农耕时代的一个基本社会单元,也是一个文化容器,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体”[3]。作为延边地区最为典型的朝鲜族传统村落,白龙村境内不仅分布着大量古遗址,而且在村落空间格局、建筑样式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方面极具地域和民族特色。

2.1 古遗址

白龙村早在1万多年前就有原始人类居住生活,留存古遗址众数量较多,其中以旧石器晚期古聚落遗址——下白龙遗址、新石器时代古聚落遗址——白龙遗址、渤海时期古聚落遗址——白龙村北遗址和白龙五队渤海墓葬群遗址等最具代表性,且多数保存完好,彰显了白龙村及其所在区域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此处需特别指出的是4个古遗址中的3个至今尚未明确保护级别,所以很难将其纳入传统村落保护范围,进行协同保护,只能从其所处地理位置、面积大小和实际价值等出发,结合相关法规以及古遗址保护原则和方式等,预留一定的遗址保护区域和缓冲区域,以有利于后续遗址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并将村落保护发展对古遗址保护的影响程度降至最低。

2.2 空间格局

2.2.1 村落选址

白龙村与朝鲜半岛“咸镜道式村落”结构类似。所谓“咸镜道式村落”,通常是指遵循背靠山体、周边溪水环绕、村落前方望着稻田这类格局的朝鲜族村落[2]22。白龙村四围环山,中沿图们江形成开阔的河谷走廊。村北有宋洞南山、石建山,西依南岗山,南靠白龙村西山,东隔图们江与朝鲜东山遥望。整个村落主要靠近西、南两侧山体,呈线状布置在山脚前方的平缓区域(图2)。这与传统风水理论所倡导的“背山面水”空间格局如出一辙。

2.2.2 公共空间

白龙村中用于非物质文化展示和体验的公共空间主要集中在百年部落内,包括百年老宅前的沙土空地、朝族风味餐馆中央空地以及民俗文化展馆前方的小型广场。另外,村中其他位置也零星布置一些小型文化广场,用于各队村民健身或集会。有时也会看到村民在此晒晾粮食、放置车辆等。

2.2.3 街巷空间

白龙村道路系统主要由公路、村屯连接路和街道以及宅前小路构成。除村落干道和村屯连接道路斜向交叉布置外,村中其余街道多为直道,呈网格状分布,格局比较规整。街巷除具交通功能外,还能承载一些民俗活动表演展示。部分节点空间还可供村民夏季纳凉、闲谈,开展交往活动。

2.3 建筑特色

2.3.1 百年部落

百年部落是由13座具有朝鲜族建筑风格的房屋和展览馆、朝族风味餐馆组成,是一座集传统农耕生活体验、民俗饮食和民间歌舞表演于一体的民俗文化风情园。

(1)百年老宅(图3)。百年老宅为典型朝鲜族传统民居,坐北朝南,平面沿用咸镜北道传统“两通式”布局形式[4],全凹廊式立面,细木格子门窗,合阁式屋顶,室内划分为上上房、上房、里间、鼎厨间、牛舍、仓库等7个功能空间,卧室之间以及卧室与鼎厨间之间均用木制推拉门隔断,使空间公共性和私密性得以灵活巧妙转化,提高了空间利用率。鼎橱间和卧室均以火炕取暖,炕面积占室内总面积的2/3以上。从建筑美学角度审视,百年老宅整洁的青色瓦垅,耸立的屋脊,起翘的屋檐,雪白的墙壁,给人清新、舒适、整洁的美感享受。

(2)风味餐馆。为草屋顶式四合院建筑,长边一侧为室外厨房,另一侧为建筑入口,入口两侧绘有描述朝鲜族日常生产、生活场景的壁画,中间空地为游客就餐和观赏民俗节目的场所。闲暇时多用作舞蹈类民俗节目排演场地。

(3)其他建筑。百年部落中另有几栋草屋顶式民居,一座为半凹廊式,其余为平立面式。有的房屋带有室外厨房与菜窖,有的则在屋后摆放一排大缸,房屋间用石砌小径连通,路旁垒砌半米高的石墙。院中空地种有果树、蔬菜和瓜藤等,田园生活气息浓郁。

2.3.2 一般民居

由于早期移民多为贫农,故所建住宅多为单一形态草房。近些年,随着传统草房日益消失,村内新建民房数量大增,并呈现一些新变化。体现在大量使用不同颜色彩钢板建造屋顶(图4),另有一些用石棉瓦。立面多为双层玻璃,墙面多由砖或水泥砂浆砌筑。室内部分保留火炕、传统鼎厨间等,但内部通常会留有一平台做现代化厨房,部分在室内布置卫生间。院落主要有规则型和不规则形两种,通常由矮墙、栅栏或种植物与外界隔离,形成半封闭庭院空间。随着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大部分院落主要用于蔬菜和粮食种植,但依旧会布置诸如柴房、鸡舍和厕所等辅助性用房。

2.3.3 民俗文化展馆

展馆位于百年部落西侧,中间横隔一条道路和小广场。建筑面积500 m2,用传统建筑材料和工艺建造而成(图5)。馆内陈列1 000多件朝鲜族移居早期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品等,还建有一个长22 m,高1.7 m的画廊,用近100个生动形象的画面,讲述了朝鲜族起源、移民、农耕生产、传统礼仪及反日斗争、抗美援朝的辉煌历史。

2.3.4 民宿

主要为方便游客住宿而新建的仿传统样式民宿建筑,室内保留传统火炕。

2.4 非物质文化遗产

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源于其民间文化,是民族悠久历史和文化记忆的再现。截至目前,白龙村承载的省级及以上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计8项(表1)。据调查,在白龙村传承势态较好的手鼓舞,就是一种极富朝鲜民族文化特色的民间舞蹈表演艺术形式。在表演时,男女老少通常左手拿鼓,右手击鼓面,重拍鼓心时发出“咚”声,轻击鼓边时发出“哒”声,摇鼓时发出“沙沙”声。抑扬顿挫的音乐节奏、绚丽的民族服饰和曼妙飘逸的舞姿有机协调,舞蹈造型和文化意蕴高度融合,给人绝佳的视听艺术享受。此外,有1 500年历史的洞箫也深受朝鲜族大众喜爱,洞箫演奏对技巧要求甚高,吹奏时需鼓足底气才能发声,如果要变奏不同音律,则需气流长短粗细变换。洞箫表演对场所空间要求不高,如百年部落当中的拱桥、凉亭及小广场都是较佳的表演场所。农乐舞是朝鲜族从本真生活状态出发,将日常生产中常用的工具与其传统舞蹈有机结合创作而成,能充分表达朝鲜族人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给人以强大的精神鼓舞(图6)。

表1 白龙村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统计表[5]

3 传统村落存在的问题

(1)新旧建筑不协调。据调查,村民外出打工挣钱后,多数会对原宅进行翻修或重建。但由于缺乏统一规定,致使彩钢板屋顶色彩杂乱,另有一些村民将旧宅翻建成仿传统样式洋房,但在色彩、样式和细部做法上都与传统建筑相去甚远,严重影响了白龙村的整体风貌特色。

(2)道路设置不合理。村落中的数条道路较为狭窄,难以满足大型车辆通行,且遇雨雪天气时,路面泥泞湿滑,影响老人、小孩安全出行。

(3)基础设施不完善。旅游旺季时,游客对夜间照明、垃圾桶、座椅、指示牌等基础设施和服务需求大幅增加,需要进一步完善。另外,邻里分隔用的栅栏形式多样,有的已经残损,需及时修复或换新。

(4)公共空间较单一。村中文化广场主要用作接待游客观演、停车及村民健身和集会,但在细节上没有明确功能划分,样式单一,缺乏特色。

(5)文化空间较欠缺。村中大部分传统民间音乐和舞蹈、生产性技艺表演和展示都集中在百年部落,而其他位置的文化空间则相对缺乏,致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成为纯粹的商业表演行为,难以调动和发挥群众的参与积极性和传承自觉性,也造成游客难以体验到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魅力。

4 传统村落保护策略

4.1 划定不同层级保护范围

参考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颁布的《传统村落评价认定指标体系(试行)》[6],从空间形态特色、历史建筑价值、传统建筑整体风貌以及承载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力基础等核心指标,对构成白龙村的有机组成部分进行综合价值评估,以此为基础划分出相对重要性的保护层级和范围,实施分层保护。具体来说,就是按传统村落内的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要素划分为重点级别保护对象、一般级别保护对象及景观协调区等层级,然后与之相对应划定具体范围(图7)。其中重点保护区包括百年部落中百年老宅和其周边的几栋草屋顶民居。一般保护区主要包括临近百年部落的民宿、一般性民居、民俗文化展馆等。要求其建筑与传统样式相吻合,并使非物质文化空间散布其间。景观协调区则主要包括村落周边山体、农田、水系、绿化环境等,它们共同构成了村落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基础,与村落物质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是不可分割的共生性文化生态关系。

4.2 延续村落建筑风貌特色

4.2.1 统一“新老”民居建筑风貌

百年部落内建筑、民俗文化展馆、民宿等都是典型的朝鲜族传统样式建筑,是彰显村落传统风貌特色的有机组成部分。一般性民居大部分属村民自建,有新有旧,在建筑样式、色彩和材料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且部分旧建筑外立面破损、三线裸露以及围墙不统一。因此需对屋顶、立面、色彩以及围墙加以改造,使“新老”建筑风貌得到有机统一(图8)。近年由政府组织统一建造,采用传统歇山、合阁式屋顶,深灰色瓦等,基本符合传统建筑特点。但每家每户样式雷同,缺乏个性,再加上道路呈网格状,造成辨识度下降,须通过路口景观或地面铺装作为参照物提高各户间的辨识度。

4.2.2 修缮“百年部落”传统建筑

百年部落作为具有鲜明朝鲜族建筑特点的仿古部落群,对其保护和修缮须遵从历史建筑遗产保护的10项基本原则,即原真性、整体性、可持续性、必要性、可识别性、可逆性、禁止原址复建、非有利不添加、原址保护、合理与适度利用的原则[7],主要通过修缮和维护,保护其本来建筑风格和群体风貌特色。

4.2.3 改造既有民宿和闲置住宅

村落中的民宿是集中分布的,外形与传统样式相符,但在门窗上,宜采用防盗门、铝合金窗框等。在具体做法上,窗户可以考虑用双层,外层采用传统形式,内部参照传统民居格局划分空间和装饰。可准备一些民间游戏,如朝鲜族的画图、掷骨架、抓石子等,让游客真正体验朝鲜族民俗文化魅力。

另外,村内几栋废弃建筑,可改造为独栋民宿或公共场所,作为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或体验场所等。

4.3 完善公共空间功能布局

4.3.1 公共空间

对于百年部落内部承载和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广场等公共空间,应尽量保持原貌,只需做简单防滑处理,边缘铺砌碎石块,与内部小道处理方式相近。对于其他位置的文化广场,主要从以下4个方面入手设计:①因村落上白龙、白龙和下白龙3部分相对独立,结合人员流线增设一些文化广场,使布局更加合理(图9);②广场形式应有所差异,同时根据日常生活以及承载不同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排练等要求,设定具体功能,并相应配置诸如舞台、座椅等设施;③在材料使用上应与场所氛围相吻合,色彩不能太“跳跃”,铺装图案应以朝鲜族代表性“文化符号”和传统元素为首选;④考虑到游客多乘出租车或自驾,要相应地配置停车场等公共场所。

4.3.2 路网和街道

对于村中的路网、街道空间主要从4个方面考虑:"完善道路两旁基础设施,包括主干道边的路灯、路标、休息站、垃圾桶、垃圾站等,便于高效、集中、科学处理村中垃圾;#村中支路或者小径,两旁设置矮墙、栅栏、种植物等,让邻里间形成较封闭的私密院落空间,同时降低路上噪声音、灰尘等对村民生活的干扰;$由于村中部分道路呈井格状,各家房屋样式相似度高,故在设计上主要通过景观色彩与体量的差异来增强识别性;%村落中汽车、大型农业机械使用较普遍,部分道路宽度、承载力需改善。

4.4 塑造“农耕文化”特色景观

村落中景观环境塑造主要针对生产用地——农田、菜地等农业景观和村落内部的自然景观节点,目的在于弘扬朝鲜族传统农耕文化,提升村落人居环境品质,进一步增强宜居性。

4.4.1 生产用地

对于村落外侧农田部分,因其面积较大,多呈片状种植水稻、玉米等,景观效果相对单调。可以现有田埂为界,综合考虑水系分布和作物生长需求,分地块穿插种植水稻、玉米等不同种类农作物,使其在不同时节呈现不同景观变化。同时划分出相应的体验区域,增强可达性,方便游客深入田间地头,多维度体验农耕种植乐趣。对于庭院内部的菜地,因其面积较小,种植作物种类驳杂,本身就具有层次性和可变性。可考虑用石块或种植物对生产用地和空地加以分隔,凸显庭院景观的传统农家趣味。

4.4.2 景观节点

对于村口的各景观要素以及百年部落中的古树等具有标志作用的景观节点,因其本身承载着传统村落的精神寄托和文化记忆,只需保护其固有场所即可。

猜你喜欢

朝鲜族村落文化遗产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传统的重建:现行朝鲜族婚礼的人类学解读
油画《村落》
Tough Nut to Crack
中韩学界对跨国朝鲜族女性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KORE A TO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