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折衷式建筑形式初探
——以北京交通银行旧址为例

2019-04-13周荣光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9年3期
关键词:民族主义建筑师形式

周荣光,张 晶

(1. 北京建筑大学,北京 100044;2. 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建筑受到西方冲击,中国近代新式建筑形式出现。贯穿整个近代史,中外建筑师一直进行民族主义建筑形式的探索,其中包括复古式、古典式和折衷式3种形式(表1)。复古式建筑的基本特征是延续中国传统宫殿建筑的基本形式,用新材料新结构仿造柱式、斗栱等建筑部件,以及具有标志意义的大屋顶。古典式建筑的平面采用西方建筑组合设计手法,立面同样按西方建筑比例划分,只在局部添加中国传统建筑形式,其中以传统建筑大屋顶为主要特征。折衷式建筑的基本特征是在维持西方古典建筑构图模式的基础上,局部使用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语言以体现中国建筑特征。折衷式是于民族主义发展盛期,在20世纪初至20世纪30年代发展迅速、使用较广的一种建筑形式[1],北京交通银行旧址是其典型代表。

表1 民族主义3种形式对比简表

1 折衷式建筑形式产生的历史背景

1.1 西方建筑格局的变革

20世纪初至20世纪30年代,西方建筑格局处于巨大变革之中。当时的主流建筑形式仍为西方古典主义和西方折衷主义,但从20世纪20年代起,现代主义建筑崛起。1932年,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了“国际式1922年以来的建筑”展览,从此现代主义建筑在世界范围内迅速传播。在建筑材料方面,钢筋混凝土材料的运用日益成熟,促进了建筑新形式新结构体系的发展和完善。此时的西方正处于从古典主义向新时代建筑转变的变革时期。这种变革会对当时的中国建筑形式产生一定影响。

1.2 民族主义意识的觉醒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政府于1901年在西安宣布变法并进行新政。自此,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同样在建筑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910年至1920年的新文化运动启发了人们的思想觉悟,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中国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国民党政府提出“希望全国人士从速研究以发扬光大吾国之固有文化”[2],在国民党政府的有力推动下,中国建筑界于1927年前后掀起探索“中国固有形式”的新浪潮,有效促进了民族主义建筑形式的发展。

1.3 西方建筑师对中国建筑民族形式的初步探索

鸦片战争后,西方建筑师在中国开始进行新的探索,在西方建筑设计手法的基础上运用中国建筑形式语言。20世纪20年代,美国建筑师亨利墨菲在中国设计了大量建筑。但其对中国传统建筑研究不够深入,只是对中国传统宫殿建筑形式的刻意模仿,手法拙劣粗糙,过于刻板,有时出现低级错误,但对后来民族主义的发展有一定积极意义。

1.4 第一代中国建筑师对中国传统建筑的研究

20世纪20年代,第一批具有建筑学留学背景的中国建筑师相继回国,他们应用西方建筑学的研究方法研究中国传统建筑。一方面,1930年成立中国营造学社,以梁思成、刘敦桢等人为首,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对古建筑进行测绘与调查,对中国传统建筑进行深入研究;另一方面,1927年成立中国建筑师协会,以张光忻、庄俊等人为首,该学会创办了《中国建筑》杂志,旨在融合中西建筑文化,发展具有传统特征的中式建筑。

1.5 中国建筑师对中国建筑民族形式的进一步探索

20世纪20年代,在民族主义发展初期,主要探索建筑师为吕彦直。由其主持设计的南京中山陵是中国建筑师探索民族形式建筑的首座建筑。之后主要发展复古式建筑形式,延续中国传统宫殿建筑的基本形式。这种模仿虽然没有错误,但也没有任何新意。这种形式要以损害功能和增加投资为代价,所以整体数量有限[3]。之后,中国建筑师发展以中国传统大屋顶为主要特征的古典式民族主义建筑形式,这类形式的建筑中设计较好的有北京图书馆、辅仁大学等。但这种古典式处理手法与经济适用性之间仍存在诸多矛盾,建筑费用较高,实用性较低。于是,中国建筑师开始寻求对民族主义建筑形式新的探索。

2 折衷式建筑形式的探索过程

2.1 折衷式建筑的初期探索

折衷式建筑发展初期主要是摒弃了烦琐的中国古典风格,只在建筑立面的重点部位模仿古典建筑形式,略加古典建筑装饰。代表建筑如上海博物馆(图1)、青岛水族馆等。上海图书馆建筑分为上下两段,下段为一圈方正的几何体,其上有少量装饰性元素。上段为一个中华古典风格的门楼设计,高4层,仿北京鼓楼造型。虽然此时已经在中国古典风格的基础上进一步简化,但依旧较为烦琐复杂。

2.2 折衷式建筑的中期探索

中国建筑师进一步探索,在之前基础上进一步简化建筑形式。立面保持新建筑构图,只在重点部位施以古典建筑装饰处理,同时也将传统民族特色应用在室内外装饰和小品建筑中。代表建筑有北京交通银行、南京中央医院、北京仁立地毯公司。此时建筑师应用的手法多变灵活,有较多创新之处,对之后民族主义建筑形式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3 折衷式建筑的后期探索

之后进一步在高层建筑中开始尝试,特点是形式服从功能,只在屋檐、屋顶和入口处加一些古典建筑元素符号,整体上看起来是融合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现代建筑。代表建筑如上海八仙桥青年会大楼(图2)、上海中国银行。

3 以北京交通银行旧址为例研究折衷式建筑特点

北京交通银行旧址是杨廷宝先生于1931年设计的折衷主义建筑,是对古典式进一步的简化。该银行位于北京前门外西河沿地区,地处繁华的商业区,与劝业场毗邻。1932年6月竣工,是中国近代金融业发展的实物记录和中国近代民族形式建筑的实物遗存。1995年公布为北京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3.1 紧凑合理的平面布局

建筑用地约2 000 m2,地块为梯形地块。原院内北侧有车库、宿舍、食堂等后勤用房,成近似三角形布置,现已拆毁,只剩南侧营业厅主楼。大楼沿街4层,采用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平面采用矩形布局形式,空间集中紧凑(图3、图4)。

主楼平面形制近似“凸”字形,两侧大体对称,有明显的轴线组织关系。主入口朝南,门厅前台阶两侧有一对石狮。门厅两侧为客厅和招待室,与营业厅共同形成了主要功能用房。两侧为办公空间和疏散楼梯等用房,房间布置紧凑,功能分区合理的同时与中间的营业大厅取得有机联系。营业厅位置显眼,方便顾客直接到其中办理银行业务,同时也满足了银行人流量大、便于疏散的功能要求。其中设立了4根柱子用以划分空间,营业厅二层通高,扩大了内部空间尺度。同时在二层局部设计一环绕式的廊道。整体上,北京交通银行集中体现了折衷式运用西方建筑设计做法平面布局紧凑合理,使用方便,功能与形式高度融合的特点。

民族主义建筑形式中,古典式的平面组织与折衷式很接近,如原国民政府外交部办公大楼(图5)。有明确的轴线关系,房间组织紧凑集中,流线明确合理。而复古式建筑则不同,例如南京原国民党中央党史史料陈列馆(图6)。平面仿照中国传统建筑的平面做法,首层为建筑的台基部分,因传统建筑形式无法解决建筑内部复杂功能的问题,所以将台基加高到一层的高度,内置大小办公室,会议室、史料库房等用房。中间二三层为陈列室,形制与传统建筑相同,但显然旧的平面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建筑的实际功能需要,尤其是办公室和陈列室的空间关系处理不当。

由此可以看出,复古式建筑的平面布置仍然采用旧的建筑形式,不能满足当时新建筑新功能的使用要求,此形式会逐步被折衷式和古典式所取代。折衷式和古典式平面无本质区别,属于西方现代建筑的做法,同时带有强烈的西方古典主义色彩,符合新时代建筑的功能和使用要求。

3.2 简洁西式的立面造型

北京交通银行建筑立面主要采用西式建筑构图,各部分比例关系严谨,尺度适宜,并在重点部位施以中国古典建筑构件(图7)。整体构图采用横三纵五的西方古典构图方式,即建筑立面呈明显的横向三段,纵向五段的建筑形式。在横向上从上往下看,抛开中式的琉璃檐顶部,首先是有线脚细部设计的檐部,“交通银行”4个字下方由明显的横向线条将上下部分区分,然后是窗间长条墙配合开窗形成的竖向线条的中部,最后是较为厚重的实体墙上开洞窗的底部。竖向五段式,即不强调建筑中央部分,将两侧对称的端部房间的局部拔高,中部上方以中式的琉璃檐加高[4]。两个拔高的体量将建筑打断为3部分,一共呈现出5段的建筑形式。相似的构图还有同样是折衷式的南京中央医院,是将两侧的楼梯间拔高处理(图8)。

对比民族主义建筑的其他两种形式,古典式民族主义立面造型仍为中国传统建筑立面特点,如南京原国民党政府外交部办公大楼,一层为台基部分,前有月台踏步,屋顶为重檐歇山顶。但中间部分墙身柱间开有大玻璃窗,用于满足建筑内部功能需要,仅此部分与中国传统建筑立面稍有不同。复古式立面造型则完全仿古,如南京原国民党中央党史史料陈列馆(图9),立面屋顶为重檐歇山顶。中部为7开间的柱式,下部为1层高的仿传统建筑大台基,入口处有月台踏步。立面各部分比例关系合理明确。

相比较而言,古典式和复古式的立面造型都是基于中国传统建筑立面特点所建造,近乎完整实现了传统建筑中的屋顶、墙身、台基3部分,其中古典式的墙身稍显不同。立面造型与内部房间功能结合的不紧密,甚至相矛盾,造价过高,中国传统立面形式已难以满足新建筑新功能的需求。于是,建筑师们大胆革新,采用折衷式的立面造型,偏向西方古典主义风格,有明确的比例划分,柱间开有大玻璃窗,屋顶为平屋顶,立面局部采用中国古典建筑构件来体现民族性。形式与内部功能紧密结合,符合新建筑的使用要求,同时加入中国传统建筑元素作为点缀,符合时代要求,对之后的民族主义建筑创作产生深远影响[5]。

3.3 传统精致的细部特征

北京交通银行的细部主要采用中国古典建筑风格的构件。如外部主入口台阶两侧有一对石狮,采用垂花门的形式作为建筑的雨棚,形式新颖独特,同时强调了主入口(图10)。墙身部分局部绘有中国传统图案,如外墙两侧之内的竖向墙面上有“龙”的雕饰。立面窗户有3排窗,最上方一排窗顶内的两侧有“雀替”式构件,饰有云纹的图案(图11)。

在建筑的东侧有一阳台挑出,阳台上方檐口处绘有云纹,阳台下方砌有槅扇栏杆的浅浮雕。建筑内部细部构造主要体现在营业厅。营业厅上部有天花藻井,造型精美细致,局部有隔扇栏杆,梁柱上绘有中式彩画。

对比民族主义建筑的其他两种形式,古典式如南京原国民党政府外交部办公大楼,细部同样采用清式斗栱彩画,天花藻井等。柱子往上的建筑构件和中国传统建筑相同。复古式建筑细部完全为中国古典式,如南京原国民党中央党史史料陈列馆,建筑内部装修有棱花门窗,天花藻井,沥粉彩画。建筑外部的细部特征与中国传统建筑相同,有比例尺度完全合适的斗栱、雀替等构件。

由此看出,复古式和古典式的建筑细部特征完全模仿中国传统建筑细部,形式比例完全一致,过于繁琐复杂。折衷式是在前两种基础上进行简化处理,只在局部运用中国传统建筑元素以点缀,同时与整体的西式风格相协调,创新性强,独特新颖。降低造价的同时保持了民族风格,也因此成为当时的主要建筑潮流。

4 结束语

20世纪初至20世纪30年代,中国建筑师对民族主义的探索思路开阔,形式多样,充分体现了第一批中国建筑师的智慧。虽仍存在局限性,但折衷式建筑的探索意义极大。折衷式建筑无论平面布局还是立面形式,都符合新时代新建筑的发展特点,同时局部采用中国传统建筑构件作为装饰,满足了人们建造融入传统文化特点建筑的心理诉求,因此折衷式建筑在民族主义兴盛期发展迅速,对后来中国建筑民族形式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猜你喜欢

民族主义建筑师形式
2022 年本刊可直接使用缩写形式的常用词汇
小小建筑师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猴子建筑师
“民族主义”的老问题与新困惑
梦想成真之建筑师
韩国历史编纂学中的民族主义
三民主义之民族主义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