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让科技之路脱离人情冷暖
2019-04-12运佳欣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已成为第一生产力。与科技相关的话题已逐步取代了三姑六婆的“八卦”,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然而我们不要忘记,当人类在科技之路上渐行渐远时,这样的“人情”会否逐渐淡化?
何谓“人情”?顾名思义,“人情”也即“人类的情感”。这是一种属于人类特有的心理活动,包括喜怒哀乐,衣食住行,包括所有对人类性格和需求的理解和包容。然而在现代,原是为了服务人情,现在却成了吞噬人情的利维坦,将人性的温度变成钢铁般的冰冷,将人们对优质生活的向往变为对效率和规范束缚般的崇拜。人情,也如同沙漏中的细砂,在时光流转间一点一滴地消逝。
从人类在工业革命中结识了机器和效率这两个名词开始,这一问题便不断被人争论。经历了19世纪科技似乎迎来全面的胜利之后,“人情”终于找回了自己在文明中的位置。那么,科技为什么会退潮?究其原因,是它开始让人变得不再像人。
除此之外,科技还应当尊重“人情”。何谓尊重人情?《论语》上已有记载。“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儒家思想中,倡导人与人相处最重要的便是“仁”。所谓“仁”,便是一个人内心深处的善良,是其天性中的那一抹“人情味”。因此,中国人的骨子里,饱含着对人之所以为人的思考与尊重。科技产品,也应该以尊重人情为基础,将人放在第一位。某公司推出的女性保护软件,从用户位置,到信号强度,再到联系监护人,时刻关怀用户,保障用户安全;再有如今的“智慧小区”,人脸识别,智能监控,让用户享受到便利、安全和优质服务的三位一体。将人放在第一位,可谓用心良苦,更能广受好评。
科技不但要尊重人情,更要与人情相结合。“以人为本”“问人问马”固然令人称道,然而“人即科技”“科技即人”则更让人心驰神往。此时的科技,可能已经不仅是单独的手段,而将变成一种伦理、一种精神融入到人类的骨血之中。科技代表的是进步和理性,而人情则代表着感性和关怀。“不偏谓之中,不易谓之庸”,人立言立心,也要始终将理性和感性保持平衡。基因工程固然美妙,但稍微偏离初心,就可能打开潘多拉的魔盒;但若以保护之名一成不变,对人的关怀也可能会变成相同的伤害。此时,不偏不倚,不但要在科学上分析和研发技术,更要在伦理学和道德上进行充分讨论,这才是人情和技术的完美结合。大数据、人工智能,退一步是故步自封,进一步是黑客帝国,同样,只有循序渐进,在科学家和哲学家的交锋之中,才能找到科学与人情结合的最大公约数。
寻觅最大公约数的捷径,不过在于“平等”二字。習近平总书记在中非合作论谈中倡议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各国要相互尊重、彼此包容,才能和谐共生。国际社会如此,人类更如此。社会上百舸争流,思想激荡,让科学精神和人类关怀自由讨论,碰撞火花,这就是平等。中世纪天主教迫害异端,就是将人类的“感情”抽象化,窒息了科学精神的发展;但启蒙运动的反传统,则将人类引向了虚无主义的低潮。而如今,政教分离,教教分离,宗教与科技互不干涉,共同服从社会公理,这就是“平等”的最好体现。如上文所说,科技不应挤压人情的空间,人情同样也不能抢占科技的阵地。与其抢占道德高地,所求激进的颠覆,还不如握手言和,携手共创人类未来。
科学技术与人情冷暖,向来是相存支持,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的。当二者产生矛盾时,与其迫使一方退出,不如相互尊重。勿让科技之路脱离人情冷暖,携手共进,同舟共济,才是人间正道。只有两者真正融合,科技之路、人类之路,方可久矣。
作者简介:运佳欣,女,籍贯: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学历:高中,学校: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