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戒》中的人物分析
2019-04-12黄娟
黄娟
摘要:环境造就人物,人物的刻画必定离不开人物所处的环境。汪曾祺在文中以寥寥数笔描绘出了小说发生的几个主要场景,运用白描等手法刻画人物形象,寄寓着作者内心的审美境界和情怀。
关键词:环境;人物形象
《受戒》是汪曾祺创作的短篇小说,发表于《北京文学》1980年第10期。作品描写了小和尚明海与农家小女子英子之间的朦胧爱情,蕴含着对生活、对人生的热爱,歌颂人情和人性的美妙。
一、人物塑造的环境
人物形象依托于一定的人物环境,人物的刻画是离不开人物所处的环境的。
荸荠庵是明海出家当和尚的地方。荸荠庵的地势很好,在一片高地上,这一带就数这片地势高。大殿东侧有一个小小的六角门,白门绿字刻着一幅对联:一花一世界,三藐三菩提。进门有一个狭长的天井,几块假山石,几盆花,有三间房。这个庵里无所谓清规,连这两个字也没人想起,他们经常打牌、吃肉不瞒人。老和尚普照整天关在“一花一世界”里、也不念佛;当家的仁山(明子的舅舅)爱吃水烟,负责庵里的三本账簿,他不具备当好和尚的三个条件,聪明也是很难说的,因为他打牌老是输;仁海师父有老婆,两口子很爱干净;仁渡师父打牌常赢,不但经忏悔俱通,而且身怀绝技,会“飞铙”,会放“花焰口”,他还有好几个相好的。荸荠庵可谓是不受戒规约束、自由自在的地方。要不怎么能说“小和尚的日子清闲得很”呢。
而小英子生活在一个四口之家。她的家像一个小岛,三面都是河,西面有一条小路通到荸荠庵,独门独户,岛上只有这一家。小英子有三个家人;能干、“全把式”、样样精通、身体健壮、和气的赵大伯,精神得出奇、眼睛清亮亮的、头梳得滑滴滴的、衣服格挣挣的会说话的赵大娘,文文静静、爱美的大英子。四口人日子过得很兴旺。赵大伯是一颗摇钱树,赵大娘是一个聚宝盆。赵大娘不仅会剪吉利的花样子,还会说话,二三十里的人家都来请她:“大娘,好日子是十六,你一定得来!”而小英子像极了赵大娘。
小说中的故事是发生在庵赵庄这个大环境背景下的。作者开头便说“这个地方的地名有点怪”:赵,是因为庄上大都姓赵。叫做庄,可是人家住的很分散,这里两三家,那里两三家,一出门,远远可以看到,走起来得走一会儿,因为没有大路,都是弯弯曲曲的田埂;庵,是因为有一个庵,庵叫菩提庵,可是大家叫讹了,叫成荸荠庵。庵本来是要住尼姑的,但是庵赵庄的庵却住的是和尚,也许是小者为庵的缘故。但是这里的人情是美的,农活繁忙的时候,拍好日期、几家顾一家,轮流转,不收工钱,但是要吃好的。一天六顿,两头见肉,顿顿有酒。干活时,敲着锣鼓,唱着歌,热闹得很。其余时候,各顾各,不显得紧张。由此可见,庵赵庄的平日里的生活是和谐、闲适的。
汪曾祺曾说:“气氛即人物。”倘若没有荸荠庵与庵里和尚生活的介绍,明子的性格就会显得凭空而来;倘若没有小英子那样的家庭气氛,她活泼开朗、会说话的性格便也显得不真实;倘若没有庵赵庄那种不受戒律约束的整体生活背景,小英子与明子之间无拘无束、清纯自然的初恋也就失去了依据。写三个师父、赵家也是在写明海、小英子。因此,人物形象性格的塑造与其所处的人物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二、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受戒》的两个主要人物是明海和小英子。一个是充满人间烟火气的小和尚,一个是活泼淳朴、天真无邪的农家小女子。
小说开头用两句话交代了明海的年龄、经历,他十三岁去出家,已经过去了四年,暗示了十七岁的海明正处于情窦初开的年纪。作品主要从侧面来刻画明子的形象特点。在出家前,明子的舅舅给他相了面相,是符合和尚的要求的:一要面如朗月,二要声如钟磬,三要聪明记性好。这从侧面说明了明子的形象:清秀、声音醇厚、聪明、记忆力强。后来明子开蒙入学,读了很多书,每天还写一张仿,村里都夸他字写得好,明子是有学问的并且写得一手好字。后来通过给大英子描画、给小英子做农活上的帮手、给打谷子的人喊打场号子等来凸显明子的聪明、勤劳、声音的醇厚。同样,明子的形象也用了白描的写作手法,在小英子含蓄的向明子表达了她的喜爱之情时——她老是故意的拿脚去踩明子的脚,而明子“看着她的脚印,傻了。五个小小的趾头,脚掌平平的,脚跟细细的……”他身上有一种从来也没有过的感觉,心里痒痒的。这一串美丽的小脚丫把小和尚的心搞乱了。一个情窦初开的男孩形象跃然纸上。
眼睛清亮亮的,白眼珠鸭蛋青,黑眼珠棋子黑,定神时如清水,闪动时像星星,头发滑滴滴的,衣服格挣挣的,一头的好头发,通红的发根,雪白的簪子。作者用正面描写的方式将小英子的肖像画刻在纸上,仿佛一个亭亭玉立的女孩赫然立在那儿。在这篇作品中,作者塑造了一个能说善道、勤劳、善良、活泼好动单纯大胆、敢爱敢恨的小英子形象。小英子比她娘还会说,一天咭咭呱呱的说个不停;因为照顾姐姐赶嫁妆,田里的零碎生活小英子全包了。她在表达爱意时,敢爱敢恨、直言坦率的性格在八句对话中展现的淋漓尽致,其中五句是小英子说的:“我给你当老婆,你要不要?”“你说话呀!”“什么叫‘嗯呀!要不要?要不要?”“你喊什么!”“快点划!”她的形象在表达爱意的那一刻愈发明显了。
而在庵赵庄这一片净土上,小英子和明子的相处是自然和谐的。初见时,小英子就把吃剩的半个莲蓬扔给明海,小明子就剥开莲蓬壳,一颗一颗吃起来;而后,小英子知道明海会画画,直接拉着他到家里来给大英子画图,赵大娘还认了明子做干儿子;小英子让明子做她的农活帮手等等。用文中的这两个典型人物来凸显庵赵庄自由和谐的氛围,是一种桃花源式的环境。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小英子和明子都拥有着最淳朴、纯洁的人性。
三、从人物形象到作者本身
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的同时,也是在反应作者本身的观点。借他自己笔下的人物来缓缓述说他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寄情于笔端,寄事于人物。
汪曾祺曾说过:“我写《受戒》主要想说明人是不能受压抑的,反而应当发掘人身上美的诗意的东西,肯定人的价值。我写《受戒》虽然写的是凡人小事、民俗乡情,但那是一种来自生活的会意和熨帖。”。如明海跟随舅舅去出家,穿过县城,在他眼中“县城真热闹:官盐店,税务局,肉铺里挂着成片的猪肉。一个驴子在磨芝麻,满街都是小磨香油的香味,布店。卖茉莉粉、梳头油的什么斋,卖绒花的,卖丝线的。打把式卖膏药的,吹糖人的,耍蛇的。”作者写出了明海年纪尚小,第一次出远门,乍一接触热闹繁杂的县城,应接不暇,眼花缭乱。用一个个有声有色的词汇将它们排列组合在一起,铺排开来,将县城街头的景象,一一罗列开,一幅纷纷扰扰的、散发着的浓厚市井、乡土气息的市场图景,以鲜明的姿态呈现出来。这样的描写不仅渲染出县城的热闹,更将一个涉世未深的小男孩的幼稚纯真刻画得淋漓尽致,读来饶有诗意。
而“和谐”则是汪曾祺最高的美学境界。在《受戒》中汪曾祺关于和谐的表达有两种:一种是直接呈现生活中的和谐或者创造一种和谐,另一种是化生活中的不和谐为和谐。对于前者小说中主要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后一种,在《受戒》里体现在佛门和世俗的和谐之美,体现在荸荠庵中的四个和尚身上。在他们的身上我们无法看到出家人那种不染尘世、超凡脱俗的行为,相反一个个都是世俗中人:明子的舅舅仁山,不叫“方丈”、“主持”,却叫“当家的”,每日主要的工作是算三本账,二师父仁海是有老婆的,三师父则会在大庭广众唱小调山歌而且不止有一个相好的,闲时他们还会凑在一起打牌。年下也会杀猪,吃肉也不瞒人。在作家笔下,原本相对的佛俗已经实现了合流,和尚们的空门生活处处充满着人间的烟火气。写出了尘世与佛门之间的融洽,创造了一种和谐之美。作者通过塑造这几个人物形象来表达他的审美境界。
在《受戒》中塑造的无论是主要人物明子和小英子,还是次要人物仁山、仁海等等,都是汪曾祺对普通人的生活与命运的理解,是对自己渴望的生活的描写,是对自由而淳朴的人性的歌颂。
参考文献:
[1]汪曾祺.汪曾祺集·受戒[I].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4.
[2]李木新.“真实”与“和谐”的美学追求――读汪曾祺的小说《受戒》[J].文教资料.2008 (20)
[3]丁帆.中国新文学作品选[J].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4]何权峰.《受戒》的人物形象塑造[I]文學教育,2010
[5]强薇.汪曾祺《受戒》的主体探析[I]文学教育,2010
注:(本文由南京林业大学缪军荣老师指导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