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普”教授戴建业
2019-04-12周盛楠祖一飞
周盛楠 祖一飞
戴建业
1956年生于湖北麻城,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古代文学学术带头人,台湾屏东教育大学客座教授。出版《澄明之境——陶渊明新论》《文献考辨与文学阐释》等学术专著10部。
“种豆南山下,你以为他种得蛮好,他突然来一句,草盛豆苗稀。种的个鬼田,要是我种的这个水平,我绝不写诗……”
在华中师范大学的一节诗词赏析课上,文学院教授戴建业讲到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时,即兴作了这番评价。台下的学生听到这口麻城普通话和独家解读,笑得前仰后合,仿佛听的不是课,而是一场脱口秀。
之前,戴建业的身份是博士生导师、学术带头人、古代文学教研室组长。2018年末,62岁的他成了网红教授,他的讲课视频被上传到抖音后,短短一周便成为点击量超过2000万次的爆款。
紧接着,古代文学这堂课也火了。来蹭课的人挤满了教室,后排空地、台阶上乌泱泱一片,进不去的人扒着窗户也要听。
戴建业说:“无论是传统文化还是传统道德,如果沦为一种说教,它就死了。要人们爱它,它才有用。”为了这个目的,他愿意用玩笑和段子去激活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讲台就像脱口秀舞台
接受《环球人物》记者采访时,戴建业仍穿着他那件出镜率很高的格子衬衣。衬衣外面套了件毛背心,看起来比视频中清瘦一些。面对面坐定,他的嘴角便不自觉地上扬,一说话就施展出让人发笑的魔力。
在戴建业口中,唐朝农民汪伦是走了狗屎运,“李白的一首诗让他流芳千古了”;老实巴交的杜甫也自我感觉良好,“以前我以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夸别人,后来才知道他是在夸自己”;“杜甫、李白、高适三个人一起找仙人、采仙草、炼仙丹,搞得蓬头垢面也没有成仙……”网友们听了也觉得意外,他们没有想到,学生时代通过机械背诵刻进脑海里的一篇篇诗词,竟然也可以挖掘出这么多内涵。
一首诗包含哪种意味,与解读它的人分不开。戴建业认为,为人师表并不意味着一定要严肃刻板,他自己就是一位“真正的脱口秀演员”,诗的风格自然随之而变。他讲的段子,没有稿子、未经排练,“气氛对了,灵感来了,自然就脱口而出”。
除了内容的趣味性,戴建业独特的麻城口音也是网友们的快乐源泉。“听懂了没有”“鬼样子”“明不明白”,这些口头禅在采访中也不时蹦出,配上他颇具感染力的表情,“笑果”立马显现。
更多时候,戴建业在课堂上充当的是“中间人”的角色。一件伟大的作品也许能让不同时代、不同的人展开对话,但这个过程往往需要一些东西来转换衔接。戴建业无疑找到了传统诗歌和当代的契合点,他让两者之间少了摩擦,多了磨合,直至达到情绪上的共鸣。与此同时,他也在担心这种共鸣会速朽。
在抖音上,为了适合受众的兴趣点,一个小时的诗歌讲解往往要剪辑成一两分钟埋有笑点的片段。带有专业论述的部分,观看的人数会少很多。讲陶渊明时,戴建业脑中会蹦出一些段子,他还写过30多万字的专业论述。大多数网友记住了陶渊明的幽默,却只有少部分人留意《归园田居》在写作章法上的跌宕、写作手法上的突破。
也许是太缺少满是笑点的授课方式,如今戴建业只要在镜头前一开口,大家就希望能听到段子,这让他困惑不安。“我很怕给青少年造成误解,以为学习古代诗歌只需轻松笑谈。想要进一步欣赏古诗,还是得去读原著,反复诵读,才能够欣赏它的音韵美。”
戴建业的导师曾对他交代过一句话——读诗要读进去,讲诗要讲进去,不能浮在表面。走上教师的岗位后,戴建业把这句话当成了自己传道授业的座右铭。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戴建业的培养方式也大有不同。考虑到本科新生刚经历过高考的“折磨”,对文本的兴趣几近消失,他每次都会把课程讲得十分有趣,让学生在笑声中保持对知识的渴望。对于研究生,戴建业则鼓励他们多读原著,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中,时刻保持文学的敏感性。
美,是戴建业在生活中格外在乎的东西,他也希望在课堂上还原更多美。发觉时代变迁对美感产生了侵蚀,戴建业会忍不住感慨:“现在好多小孩一說到洗衣服就只能想到洗衣机,看看唐诗描写的洗衣归来的场景——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多美,多有诗意啊!”
人生“碰巧”须尽欢
在一篇自传中,戴建业用“碰巧”二字形容自己的人生际遇。他碰巧遇到了惜才的高中老师,碰巧赶上1977年恢复高考,又碰巧考入华中师范大学,与诗歌的结缘也是因为一次碰巧的事件。
1973年的一天,一位中学老师看着学校宣传墙上的大字报正皱眉,碰巧看到戴建业从旁边路过,便叫住了他。自觉倒霉的戴建业接到一个任务:把大字报上的宣传标语改成行文工整的诗歌。
在那个消息闭塞、知识贫乏的年代,戴建业并不懂得什么是诗歌。他跑到学校的资料室,在几张报纸上摘抄拼凑了三首,稍加改动便张贴了出去。想不到,获得的赞誉远超他的预料。心底的虚荣一膨胀,戴建业又把这组诗寄给了一家地方报社,没过几天,报纸上就登了个整版。
“我在那个农村中学就一夜成名了,大家都说我有才华。这个事情搞大了,我更不敢说我是抄的了。”提起这段年少时的故事,戴建业笑得有些不好意思。但正是这段不光彩的经历,让他体会到了诗的美好。
激励戴建业学好语文和写作的动力,有一部分来自爱情。当时他暗恋同年级的一位女生,每次一看到对方心就怦怦直跳。那名女生的数学成绩不好,但语文和作文比较突出,经常阅读文学杂志《朝霞》。为了有共同话题,戴建业总是找机会向心上人借杂志。“她的《朝霞》我每期必借,借后必读。为了能配得上这位天使,我还发奋学习写散文、写诗、写小说。”也是从那时起,戴建业决心做个诗人。
2018年,戴建业在安庆师大开讲,讲座后和学生们合影。
三本戴建业完成翻译的原文书籍。
一连串的“碰巧”下,戴建业在文学方面有了不少积累。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抱着对诗歌创作的憧憬,戴建业如愿考入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20岁出头的他,最爱杜牧诗歌中的明朗和潇洒,“‘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你一读就觉得舒服”。
不过人生并不总是美好,成长期的戴建业也经历过犹如李商隐诗一般的阴郁。大学第一年,因为在位于乡下的分校就读,戴建业满心失落感。再加上他的方言别人难听懂,他在班级中便有些不合群,整天闷闷不乐。失眠了几个月后,戴建业对看书和写作毫无兴趣,连最喜欢的文学课也感到厌倦,甚至觉得大学生活非常无聊。
戴建业有些后悔当初没报理科,他高中时最擅长数学,数学成绩在班里一直名列前茅。于是戴建业给教务处写信,要求转到数学系或物理系。校方回信称没有这样的先例,要求他“培养专业兴趣”。他两次提出退学申请也都被班主任拒绝。在老师的鼓励下,戴建业才感觉稍好一些。大二回到校本部后,他把精力转移到了专业和英语学习上,还天天坚持跑步。过了一年多,总算走出了抑郁症的阴影。“大二以后我就觉得春暖花开,阳光明媚了。”而在之前,他甚至有过自杀的想法。
为了纠正给自己带来困扰的麻城口音,戴建业没少下功夫。当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有一档节目叫《阅读与欣赏》,戴建业每一期都跟着播音员朗读,在古诗文上标注好读音。反复苦练了很久,才有了今天走红于网络的“麻普”。
耳顺之年的自在和随性
戴建业心里,怀揣着一个流露着文人气质的梦想:他想买一所武汉近郊的房子,专心读书、写作、翻译英国小品文。成为网红教授之后,这个梦想被搁置了。除了讲课和做研究,戴建业的空余时间就是到全国各地演讲和照顾罹患癌症的妻子。
妻子的治疗费用是戴建业最大的开销。“抗癌药降价以前,一盒泰瑞莎5.1万元,相当于一粒就是1700元。有时候她不小心,一盒药全洒到地上,到处找都找不全,她急得直哭。掉一粒,就相当于掉了一部华为手机。”降价后,戴建业的经济压力减小了一点,但仅靠工资依然不够。为了给妻子买药治病,最近这两年戴建业演讲的次数越来越多。
挑着如此重担,戴建业依然是一副举重若轻的样子。即便在诉说生活中苦的一面,他也是满脸微笑,清亮的眼睛里找不出一丝愁苦。为了给妻子提供心理支持,戴建业习惯了用笑来调节气氛。除此之外,他还经常给妻子说一些年轻人之间才说的情话。有时候,他会在睡前摸摸妻子的頭,轻轻地说一句“宝贝,我爱你”。
有感于自己的家庭和婚姻经历,戴建业经常劝年轻人,“一定要谈恋爱,一定要结婚”。过去年轻的时候,他和妻子也经常吵架。可时间越长,两人感情反倒越好。他认为更重要的在于陪伴,“她要是没有老公,就惨死了,你说是不是这样?”
因为要照顾妻子,戴建业陪学生的时间比以前少了很多,他总是在往医院跑。尽管如此,学校评选“我心目中的好导师”时,他还是高票当选第一名。学识之外,学生们从这位老师身上学到了更宝贵的生活哲学。
年过花甲,戴建业很喜欢白居易在《送隐者一绝》中所说的“公道世间唯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在他看来,人生在世终究是平等的,只有无惧才能带来持久的快乐。尝过世间的苦与乐后,他活得更加自在、随性。
这份真性情,在戴建业的学生朱强国看来,更能代表一种风骨。硕士毕业6年后,朱强国仍记得在《澄明之境——陶渊明新论》这本书中,戴建业写到陶渊明的归隐时曾用过“养真”和“守拙”两个词。“这两个词对于戴老师也是合适的。唯其养真,故有风;唯其守拙,故有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