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信视阈下的大学生党组织建设

2019-04-12陆铭董一舟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9年3期
关键词:微信群大学生

陆铭 董一舟

摘要: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微信成为了大学生最为常用的社交工具,其中微信群更是成为“标配”。微信群一方面给大学生带来了方便,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挑战。在微信群里建立虚拟党组织、成立微支部、打造微平台、形成微制度、涌现微力量,实现微信群的党组织化十分必要。

关键词:大学生;微信群;虚拟党组织;微支部;党组织化

移动互联网时代,微信成为大学生社交的最重要的途径和工具。在微信的基础上,开发出了微信群这一网上社交的新媒介,即微信的群聊功能,它允许用户随意组建“网络群”,使大学生的信息交流更方便、更快捷,但同时微信群也给党的建设提出许多挑战,如何实现微信群的党组织化就是其中一项。

一、微信群党组织化的紧迫性

网络空间因其具有无国界、无疆域、即时性等特点,而具有了战略意义,成为国家间的争夺领域。信息战、网络战、舆论战等都已成为各主要国家的战略敏感点和制高点。大学生因其“三观”正处于“在建”时期,因此成为了“战略要地”。抓住大学生微信群这一重要节点,使之实现党组织化,进一步实现网络空间红色化,从而把党的工作落实到网络空间,不仅必要,而且正當其时。

(一)微信群主体鱼龙混杂

微信群一方面使大学生们联系更紧密,交往更多元,另一方面其构成成分也更加复杂。从构成主体上分,有本地的,还有外地的,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有有业的,也有无业的;有业的还可以细分,有体制内的,也有体制外的;有信教的,也有不信教的;有亲戚、有朋友还有陌生人。这些人成分复杂,人生的轨迹各异,他们交织在一起,一方面可以相互激发、相互砥砺,导人向善;另一方面也存在着传播、散布负能量的可能。目前看,几乎每个大学生都生活在这样或那样的群里,受到各种信息的“轰炸”,而且还把人的时间碎片化。人们在碎片化的时空当中,饱受着信息的“狂轰滥炸”,几乎无暇思考。一方面,微信群“是实现自主的最佳途径,是与朋友相连、创造自己的信息、接受并筛选信息的最佳途径。”但是另一方面凡事都有两面性,那些不明就里的人,极容易上当受骗,也极容易受到那些片面的思想蛊惑,特别是青年学生,如果在群里经常发些不健康、不积极、负能量的内容,极易把人带上歧途。

(二)微信群中发布的信息良莠不齐

移动互联网、微信使人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使人们有了“天涯若比邻”的感觉,但是在给大学生们带来方便的同时难免受到各种舆论、思潮的影响。从手机微信群传播的内容上看,网上的段子、视频和言论大多数都是好的,但是不和谐的杂音也不能忽视,正是这些不和谐的杂音,影响了网络上原本和谐的乐章。正如吉尔墨所言:必要的质疑、“怀疑精神是必需的,受众需要提出自己的问题,需要对自己相信什么、不相信什么做出判断。这就意味着,受众需要找到真正让他们相信的信息源”。但是批评也好、质疑也罢,总要有限度,这些不良的、恶意攻击的信息“轰炸”的时间太久了,成人尚且难辨其中的是非,更何况对不更事的大学生,因此,亟需一批可信的信息源加以舆论的引导。

(三)微信群中外来的思想可能更加猖獗

智能手机借助移动互联网使交流更加方便,通过点对点的传输使分享更加快捷,但是也存在隐忧和不良信息传播的加快。从目前来看,暂时外国人还没有大规模的使用微信,中国的大学生也极少用Facebook等,一旦这些技术上的障碍突破了,那么情势就不一样了,平时所说的“翻越”成为常态,各种域外的思想可以迅速的传播。尤其是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可能与中国存在着价值观的不同,中国威胁论等论调不绝于耳,各种断章取义、故意歪曲甚至凭空捏造的事件、段子、视频必将涌来。各高校要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和高度提前做好防范,采取妥善的应对措施,提前做好大学生的党建工作。

(四)微信群中大学生认识上的误区

网络尽管是工具、手段,但是它也构成了大学生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思考方式,对于大学生来说更具有根本的意义。网络空间的无序使学生产生了很多认识错觉,比如,从学生党员主体的角度来看,存在着“线上与线下两层皮”“课上与课下两层皮”的现象,一方面是线下、课堂皆有规范、有纪律、有要求,而线上空间则没有健全规矩,长期处于无法可依的境地,这些客观原因造成了目前的局面,另一方面由于微信群属于(看似)私人空间无权也没有必要干涉,这就造成了大学生们主观模糊认识:微信群究竟属于公共空间还是属于私人空间?也因此造成了目前的现状,给学生的感觉就是在线上可以任意而为,彻底“解放”,俨然成了化外之民,错误地认为网上就不受线下的那些条框约束了。殊不知微信群因其涉及的人数多、范围广而具有社会性和公共性,它既能成为宣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阵地,也可能成为滋生违法、犯罪的“沃土”,因此,适当加强点管理就为必要。

二、微信群党组织化的可能性

(一)党章提供法理基础和前提

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合理诉求是共产党人的天然使命,广泛听取群众的声音和疾苦同样是共产党人(当然也包括学生党员)的内在要求,《党章》的“总纲”中就有,“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党风问题、党同人民群众联系问题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问题。党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这些既规定了党员关心群众既是责任也是当然的义务(党员与群众的关系),又规定了党员服从组织安排的义务(普通党员和党组织的关系),为网络上实现党组织化提供了法理基础或合理前提。

(二)技术提供使用可能和便捷

众所周知,当代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技术、移动手机技术、app应用技术、传输技术等提供了技术准备,尤其是相册的编辑、视频的剪辑、思维导图的制作等技术的普及化、“傻瓜”化,使自制影集、短视频、思维导图等都变得简单易行,也使内容变得直观、简洁、易懂。这些技术的成熟是显而易见的前提条件,因为倘若没有这先进的技术条件,所有的一切都只能是空想。

(三)黨员的组织基础和时间保障

全国高校有中共党员200多万,如前所述,一旦加入党组织就意味着终其一生都属于党,服从党的安排是无条件的,每名大学生党员都有义务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做党的组织和宣传工作。这就为网上实现党组织化奠定了组织基础和时间保障。

三、手机上微信群的党组织化途径

(一)强化线上党建

加强线上党的组织建设工作,建立和完善线上各级组织建设,成立虚拟党支部和党小组,可比照同级的党组织明确各级党组织的职责、权限,为大学生党员在微信群开展各项工作,履行相关的权利和义务提供必要的依据。学生党员可以根据时间、需要、精力等实际情况,自愿自行地进入不同的虚拟党组织,这就意味着一名学生党员可以在不同的微信群里担任不同的角色。这当然也是个新课题,需要不断的摸索经验,总结提高,然后再培训、再提高。

(二)建立微组织

可在较大的微信群当中成立虚拟的微支部(一定是先有群,后成立微支部),发挥微支部的作用,弥合线上与线下不搭界的双重生活状态,一方面发挥组织的优势,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正能量意识内容,抵制歪曲、诋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负能量的流言蜚语,另一方面使学生党员摆脱他们在线上的“漂泊感、流浪感”,摆脱“无家可归”的状态,使学生党员在线上也能找到归属感,从而线上发挥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也可以仿照义工模式,招募理论水平高、软件技术强且有充裕时间的大学生党员,成立微组织,分工负责各司其职,分别做好题材收集,动漫和思维导图制作、短视频录制等,做义务宣传员和传播员,利用微信群等平台做政策宣讲、政策解读和正能量传播等。

(三)打造微平台

学生微支部的成员可以再成立个经验交流群,倡导分享和创新,相互借鉴好的经验,成功的做法,还可以把这些经验和做法充分提炼,梳理成为理论文章,制成动漫或思维导图,拍成短视频,进行交流和分享,从而打造一个充满共享精神的微平台。还可以建立一定的机制,实现各网络平台之间相互联通,以便开展更为紧密的合作交流,彼此分享经验,取长补短,共同进步。通过这些平台把散布在角落的微小力量聚集起来,形成一团熊熊燃烧的燎原之火。

(四)形成微制度

建立健全微信当中的学生党员的言行规范、微支部的组织规则或守则等,或可称为“群规”,使所有的行为、言论都有规可循。这可以起到垂范作用,逐渐影响微信群的其他成员,发挥潜移默化的功用。这样做既保持了微信群应有的干净、公平、晴朗的空间,也发挥了群成员之间的沟通桥梁作用,让微信群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递正能量的网络平台。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各种规范,可以被广泛模仿和效法。

(五)涌现微力量

通过党组织化,实现微信群充满正能量的东西,让那些负能量的事物无处遁形,从而实现网络净化和控制舆情的目的,一是以更为丰富的形式增强思想引领作用。聚焦于广泛的领域,通过制成思维导图、短视频等方便快捷的传播方式,把抽象的事物变成可视化、直观的图像和数字,以达到增强趣味性、弘扬正能量的双重作用;二是挖掘身边的优秀典型弘扬正能量。通过动漫、短视频等人们喜闻乐见的、灵活的形式,展示大家身边党员的风采,以此拉近“党建”与“群众”的距离。三是加强英模引领从而提升境界。把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模范事迹以及现代的劳动模范、英雄人物制成系列短视频、动漫等,在微信群中宣扬和传播,提高宣传力度以提升影响力。通过这些举措,达致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众志成城的目的,把两百万大学生党员这股分散的微力量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聚合起来,“聚成一团火”照亮前行的道路,“散做满天星”成为普通大学生引路人。同时,正如前人所言“受教育者首先要受到教育”,大学生党员在传播正能量的时候,也受到正能量的教育,即施教的过程也是自我学习的过程,制作的过程也是自我提高的过程。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2017-10-24.

[2]苗凤祥.趣缘群体的社会互动研究——以户外运动爱好者群体为例[D].金华:江师范大学,2011.

[3]宋文博.基于符号互动论的“线下熟悉度”与微信群内“发言量”的关系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7.

[4]罗自文.新型部落的崛起:网络趣缘群体的跨学科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4.

[5]王栀沁,曹羽钦.新媒体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开展中的作用和影响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6(5).

猜你喜欢

微信群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基于“微信群”的大学生英语学习共同体建设
让“微信群”成为农村流动党员参加“两学一做”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