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背景下 高校校内创新实践基地建设探索

2019-04-12那振宇吴迪许爱德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9年3期
关键词:新工科创新能力

那振宇 吴迪 许爱德

摘要:教育部倡导的新工科建设正在高校如火如荼地进行。如何培养符合新工科要求的、具有学科交叉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工科人才,是高校当前亟须解决的重要课题。文章通过分析,首先指出高校通过有机整合现有条件建立面向新工科的校内创新实践基地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可行手段。进而从五个方面分析了建设校内创新基地所面临的问题。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有针对性地给出了建议和解决方法。

关键词:新工科;创新能力;创新实践基地

1引言

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我国未来仍要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工作。在当前形势下,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依靠由信息技术革命驱动的新经济的快速发展。李克强总理对新经济有独到的见解,他指出新经济不仅包括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也包括工业生产中的智能制造、大规模定制化生产等。此外,包括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型信息技术已经全面渗透到经济领域的各个方面,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不断增添新的动力。

为了积极迎接新一轮信息技术产业革命,国家倡导包括“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互联网+”和 “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重要战略。2017年2月,教育部牵头推进新工科建设,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与传统工科相比,此次提出的新工科概念更强调学科专业的实用性、融合性与交叉性,重点突出电子通信、大数据、人工智能、自动控制和软件设计等新技术与传统工业技术的有机结合。这一系列重大举措,目的是把我国的工科高等教育做强,把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建设为工程教育强国,培养大批新兴产业亟需的工程科技人才,服务于新经济建设。

2018年3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公布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首批612个项目作为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2018年1月,教育部高教司公布了有关企业支持的2017年第二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立项名单。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为加快实施新工科建设提供了良好契机,有利于高校对接新兴产业需求来培养人才,是促进高校学生能力全面发展、带动产学研用一体化的重要纽带。对高校、尤其是工科高校来说,这些来自国家层面的支持无疑是培养面向产业需求、具有核心能力学生的最佳平台。但是,相比于亟待培养的学生数量、培养强度,来自国家的资源、平台和经费支持毕竟有限。因此,高校利用自身已有的软硬件资源和平台,开发和建设符合新工科要求的校内创新实践基地是一个可操作性强、见效快和受众面广的可行途径。

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高校在建设工科创新实践基地方面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这些问题,以建设校内创新实践基地为目标,给出了相应建议和解决办法,以期为学生提供面向新工科建设和服务新经济发展的创新实践平台。

2高校校内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已有基地建设多流于形式

在高校、特别是工科高校中,各种创新实践基地数目很多。但是,很多高校重视形式多于重视实效,往往是洽谈、讲话、挂牌、剪彩热热闹闹,实际使用少之又少。诸如名目繁多的高校公司联合基地和联合实验室中,只有很少一部分仪器、设备和材料真正用于实践教学与创新创业训练,而且使用频率很低。因此,充分利用已有资源,避免重形式、轻内容的创新基地建设迫在眉睫。

2.2实践教学与创新脱离

目前国内高校的工科实践类课程,仍然以课程教材内容为主开设相应的实验、设计和实习,其内容不仅单一、固定、形式机械,而且不同课程之间的实践内容缺乏连贯性与互通性,难成体系。并且,多数实验、设计和实习的内容是验证性内容或教材内容的复现,不仅距离创新要求有很大差距,而且学生学习起来往往兴趣不高。因此,亟需打通并整合各门课程以形成贯通体系,将验证性与创新性结合,使实践教学能够满足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

2.3 指导教师队伍水平亟待提升

打造具备扎实专业功底的教师队伍是维持创新实践基地活力的保障。但在实际的创新实践活动中,指导学生的教师往往同时承担教学和科研任务,时间和精力很受限制。同时,个别教师的指導水平有限,实践经验积累不足,缺乏创新意识,无法胜任创新实践指导工作。此外,由于人手不足,很多高校都是以“海选”的方式从各个学院选拔教师自愿指导创新实践活动。这种指导方式使得指导教师群体不固定,不利于连贯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创新实践基地建设亟需一个素质高、人员稳定的指导教师队伍。

2.4 缺乏交叉学科创新实践基地

新工科强调新一代电信技术、人工智能、软件技术和云技术的融合,以及这些技术在传统工科领域的交叉应用。但是,目前高校内已有的创新实践基地,大多是按照专业设置,不同专业间的“壁垒”形成了实验室资源的相互分离。这就造成了创新实践活动只能分立展开,对涉及跨学科和专业交叉的创新实践活动无能为力。这种情况目前比较棘手。在场地和设备分散、基地人员相对固定的情况下,如何以新工科建设为目标,有效整合已有创新实践基地是当务之急。

2.5缺乏鼓励与激励机制

国内高校开展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已经有一些年头了,但是普遍存在定位不准、管理不统一、创新不到位的情况。在很多高校,创新实践活动指导教师所做工作往往与教学实验和课程设计等一般性教学活动等同认定。众所周知,国内高校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创新实践指导需要指导教师长期投入时间和精力,但是教师指导创新实践往往不能体现相应价值,不能为职称评定、基金和项目申请加分。这些因素都会严重影响教师指导创新实践的积极性。

3 校内创新实践基地建设路径

3.1 充分利用已有基地和资源

必须将高校校内丰富的实验室和基地资源充分利用起来。一方面,客观上,打开实验室的门,让学生有机会走进去。另一方面,高校要从政策层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进来,比如很多高校对获得电子设计竞赛、创新创业大赛、智能车竞赛国家级奖励的学生加绩点、给予破格推免资格等。不过由于门槛高,这部分学生毕竟是少数。因此,高校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以经费形式资助学生创新实践。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把学生吸引到实验室来,充分利用已有基地和资源。

3.2 创新实践教学

温故而知新,创新灵感往往来源于扎实的动手能力与实践过程。实践教学是指导学生从理论走向实践的第一步。从实践指导上,应把基础实践和创新实践分开,并做好从基础实践到创新实践的衔接。基础实践主要针对各门课程设置,其内容是教学大纲要求的验证性、设计性环节。创新实践,可以针对高年级本科生开设,实践内容不仅可以综合所学的各门课程,还可以引入其他学科与本专业结合的内容,如大数据、云计算等。因此,这就对创新实践指导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3建设专门指导教师队伍

为了更专业地指导创新实践活动,国内很多高校专门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这是一种解决专门指导教师问题的有效途径。个别高校(如武汉理工大学)还专门为创新创业学院單独招聘教师,要求应聘者不仅要具有博士学位和高水平论文,还需要有创新创业类竞赛获奖经历。专门学院里的专门教师,可以针对新工科要求,不必受专业限制,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相互合作、取长补短,实现不同学科专业的有机融合,最大限度地解决创新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学科交叉问题。因此,建设专门指导教师队伍能够为专业地指导创新实践活动提供可靠保障。

3.4 形成配套创新实践基地

有了机构上的支持和人员上的配套,硬件场地和设备资源也必须及时跟进。正如前面论述,目前高校所设实验室往往彼此分立、功能单一,不能满足新工科下创新实践基地建设要求。对于有条件的高校,建议新辟场所,建立属于创新创业学院的实验室。而对于新辟场地难度大的高校,可以在条件较好的实验室基础上,配套相应仪器和设备,以满足开展创新实践活动的需求。

3.5 在机制上激励教师参与

万事以人为本。为保持创新实践基地活力,需要采取适当的激励措施以保障教师利益。例如,在制定职称评审政策时,降低专门从事创新实践指导教师在项目和论文方面的要求,并在相同业绩条件下,优先支持指导创新实践活动的教师。对创新实践指导采用单独的绩效计算方法以及单独创新实践奖励,设立专门的表彰和荣誉称号,从工作晋升空间、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三方面,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张龙,高小鹏,计卫星,束传政,刘茜.信息技术新工科产学研联盟工作方案解读[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8(3).

[2]郑庆华.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引领创建“新工科”教育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2017(12):8-12.

[3]刘金福,李峰,万杰,金凤秋.校内科技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模式探索[J].中国高校科技,2016(12):18-20.

猜你喜欢

新工科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新工科”建设的五个突破与初步探索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通用电气公司创新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