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屠猫记:法国文化史钩沉》
2019-04-12张瑞曦
张瑞曦
一、《屠猫记》研究综述
四十年前西方史学界兴起的新文化史运动方兴未艾,学者们钟情于发掘文化史领域的奇闻轶事,更偏爱于18世纪的法国以作研究对象。罗伯特·达恩顿于1984年完成其作The Great Cat Massacre And Other Episodes in French History(1),该书中译本《屠猫记:法国文化史钩沉》(2)为台湾学者吕健忠译著。达恩顿在解读民间故事、传佚文本、档案文件的基础上运用新文化史及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探索大革命前夕法国社会的思想观念,勾勒法国民众的心灵状态。
国外与国内关于罗伯特·达恩顿及其著作的相关研究已有一定成果。玛丽亚·露西娅·帕拉蕾丝-伯克编写的《新史学:自白与对话》(3)一书中收录了对达恩顿的访谈,读者可以借此了解达恩顿的童年、求学经历及其思想轨迹的变化,以便深入理解其史学论著。美籍华裔学者王晴佳将《屠猫记》视为微观史和日常史写作的典范。(4)格奥尔格·伊格尔斯在《二十世纪的历史学——从科学的客观性到后现代的挑战》(5)中提及达恩顿对屠猫仪式的勾勒,认为其著述方式是对克利福德·格尔茨在文化人类学研究中采用的“深度描述”法的延续。李霞,杨豫在《走向开放的综合——新文化史学探析》(6)一文中论及《屠猫记》突破了传统历史以行为和语言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个人的观念表述及情感心绪来还原历史事件。李宏图在其文《当代西方新社会文化史述论》(7)中也提及《屠猫记》避开了以往历史学界惯常研究的精英文化而聚焦于社会底层以揭示其心智世界。庞冠群在《自下而上:罗伯特·达恩顿的法国启蒙运动研究》(8)一文中论述了达恩顿研究法国启蒙运动的独特思路——“观念的社会史”、“自下而上”的研究路径。周兵在其书《新文化史:历史学的“文化转向”》(9)中展示了达恩顿在新文化史运动中的理论与实践情形,探讨了达恩顿的思想史观念,并借《屠猫记》分析了其在书籍史领域的贡献。
二、《屠猫记》内容与结构简析
《屠猫记》反映了达恩顿观察历史的独特视角,其透析史料的功底更是可见一斑。
第一章《农夫说故事:鹅妈妈的意义》以“小红帽”为切入点,将法国的民间故事,以及同一故事在德、意、英等国的不同版本加以考证,以故事文本为史料,深入解读其语境,勾绘出 18 世纪法国农民的生活状态,折射出的当时的社会现实与乡村心态。
第二章《工人暴动:圣塞佛伦街的屠猫记》分析了18世纪30年代巴黎的圣塞佛伦街印刷铺技工屠猫的事件。故事文本出自印刷铺学徒尼古拉斯·孔塔的半自传式记述。孔塔记述了工人们围追堵截附近街区的猫并把它们处死的过程。在诡谲的氛围与仪式中,工人们笑作一团;并在随后的时日里不厌其烦地模仿杀猫场景。达恩顿通过解释“猫”的象征义来丈量读者与历史现场——工业化之前的欧洲工人的距离,并视之为穿透异文化的理想门道,从而回放出技工制造业时代、旧制度崩溃前夜阶层对立的真实场景。
第三章《资产阶级梳理他的世界:城市即文本》以一中产阶级市民所流传下来的类似于旅行指南的《1768年所见蒙彼利埃市现况》一书展开论述,探讨中产阶级如何阅览旧制度之下的城市,并专门对《现况》里所界定的“资产阶级”进行讨论、对三个社会层级的划分进行区别。达恩顿以蒙彼利埃一城来解析 18 世纪法国的城市风貌,并展现“旧制度的资产阶级”对新秩序构建的渴求与向城市新主人角色的转变。
第四章《警探整理他的档案:文坛解剖》通过警探艾梅里所搜集整理的档案来对当时的巴黎文坛进行剖析。达恩顿分析了艾梅里调查的人物、内容和形式,并对其任务对象进行分层解读,进一步细描 18 世纪法国文人的实态,同时通过对艾梅里报告的形式、语言风格及其立场来还原文坛的实况,最终勾勒出知识分子的具体形象及其作为近代法国不容忽视之力量的缘由。
第五章《哲学家修剪知识树:<百科全书>的认识论策略》论及法国哲人通過编修《百科全书》重新划分了知识的世界地图,将知识的主导权从教士手中转移到献身于启蒙运动的知识分子手中。教士所代表的宗教文化与知识分子背后理性和科学的力量这一扭转乾坤的本质差别对近代法国文化迈向新时代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第六章《读者对卢梭的反映:捏造浪漫情》以纳沙泰尔印刷公司的文件将大革命前法国普通资产阶级的阅读经验娓娓道来。达恩顿解读卢梭迷兰森对卢梭作品的反应,以展现卢梭式阅读对读者与文本之间关系的改变——卢梭通过文本教导他的读者如何阅读,以适应人生和家庭生活、了解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爱、婚姻与亲职——这些渺小人生的重大事件,同时也是法国各地的人生所赖以构成的原料。
六个篇章以小见大,旧制度末期的农民、技工、资产阶级、官僚与知识分子和浪漫作家的内心世界轮番上映,思维模式依次切换。不过,本书的选材在这些社会群体中又并非都十分具有代表性,这样看来难免有结构散漫、推论武断之嫌。预知这样的历史书写形式会招致争议,达恩顿在结语中已巧妙做出些许回应。他不求六章论述环环相扣,但求内容相互联系以探测社会观念的相应层级,不求系统专论但求随笔表达以试验文化诠释的不同方向。
形散而神不散,当时社会互动的象征要素在全书得以串联,以社会背景开始,以认识文化结束。看似“不经意”的局部选材,却“意外”撞上了进入陌生心灵的有效切入点,从而成功“捕捉”到当时世界当时人的文化,将历史横切面如同指纹样式般展现。
三、余评
《屠猫记》是达恩顿突破传统史学窠臼,从事新文化史学研究的产物。
从史料选取上看,达恩顿在法国民间故事、印刷工趣事、城市现况、报告手册、百科全书选辑、纳沙泰尔档案等材料中寻觅到这些文本的通幽之径,穿针引线勾连出当时社会的世界观。譬如第一章,将乡村传说与近代法国社会状况相联系,考察出农民的真实状态。
从文本解读上看,达恩顿将故事集、手稿、档案文件中的文字进行了细密的梳理、排列与整合,像探险家进入未标识的领域一般探索历史上寻常人的思维与市井生活的形形色色。譬如第二章,将屠猫狂欢与旧制度下的阶层矛盾相映照,揭示出技工的意念世界。
一本为人忽视的城市概况,可以读出普通资产阶级的内心想法;一份警探的档案,可以看出文人共和国与官僚国度阡陌相交之网;一树百科全书的知识谱系,可以感受哲人们的躁动不安;一张简洁的购书单,可以发现一场卢梭式阅读革命……史家最终呈现给读者的成果,将文本与语境缜密衔接,直指文化的象征意蕴,如同侦探还原案发现场、法医推理死亡真相。全书以小见大,从貌似荒诞离奇的事件与令今世人困惑的材料背后,透视当世的社会文化,杰伊·史密斯近作《热沃当的怪兽》(10)便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从研究思路上看,一方面,达恩顿借鉴了人类学的分析模式,特别是克利福德·格尔茨的“深度描述”(11)理论,在个案中进行诠释,如同人类学家探秘原始信息,将人类行为置于社会背景下深入解读其文化象征义。这一方法在本书中最明显的应用便是通过对屠猫仪式的层层解析,将“猫”的隐喻一一道来,进而再现城市底层技工的真实生活与心理状态。《农夫说故事》、《读者对卢梭的反应》等章节更是将书籍史、阅读史与深度描述理论相结合的研究典型。
另一方面,达恩顿通过多重材料的运用,导演了一幕又一幕的文本主人自行剖白的剧目,将心态史研究引入社会史领域。全书以“他者”的自我陈述呈现大革命前法国各阶层的思想状况,包括他们自处自视的方式。不同层级的形象在达恩顿笔下集合而成为社会群象;思想与社会研究相结合而成就达恩顿口中“观念的社会史”(12)。
《屠猫记》堪称新文化史雅俗共赏的典范作品,阅览之感时而似走向遥远的异域,时而似走进下里巴人的生活。达恩顿驾驭史料的技艺,运用理论的纯熟,力透纸背的解读,别具一格的文风,值得深思和借鉴。
注释:
本文参阅英文版为Robert Darnton,The Great Cat Massacre And Other Episodes in French History,Basic Books,1999.
本文参阅中译本为吕健忠译:《屠猫记:法国文化史钩沉》,新星出版社,2006年。
玛丽亚·露西娅·帕拉蕾丝-伯克著,彭刚译:《新史学:自白与对话》,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王晴佳,古伟瀛:《后现代与历史学——中西比较》,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
格奥尔格·伊格尔斯著,何兆武译:《二十世纪的历史学——从科学的客观性到后现代的挑战》,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
李霞,杨豫:《走向开放的综合——新文化史学探析》,《国外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
李宏图:《当代西方新社会文化史述论》,《世界历史》2004年第1期。
庞冠群:《自下而上:罗伯特·达恩顿的法国启蒙运动研究》,《历史研究》2007年第2期。
周兵:《新文化史:历史学的“文化转向”》,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
Jay M.Smith,Monsters of the Gévaudan:The Making of a Beast,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11.
克利福德·格尔茨著,韩莉译:《文化的解釋》,译林出版社,1999年。
帕拉蕾丝-伯克:《新史学:自白与对话》,第195页。
参考文献:
[1]Robert Darnton,The Great Cat Massacre And Other Episodes in French History,Basic Books,1999.
[2]Jay M.Smith,Monsters of the Gévaudan:The Making of a Beast,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11.
[3]罗伯特·达恩顿著,吕健忠译:《屠猫记:法国文化史钩沉》,新星出版社,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