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情感体验,助力学习活力提升
2019-04-12王海红
王海红
[摘 要]数学教育不只是传授知识,还要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去学习、去思考,从而提升学习活力。创设问题情境,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诱使他们主动学习;满足学生的归属感,使其爱上数学学习;努力挖掘教材的内在美和知识的美,有效刺激学生的感官,促使其更加主动地学习。
[关键词]情感体验;归属感;好奇心;学习活力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08-0054-02
“爱和归属感(Love and belonging)、尊重(Esteem)”是马斯洛需求层次论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两个理论对我们的教学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必須重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感受爱,获得归属感,从而端正自己的主人翁意识,加倍努力学习数学,爱上数学。
一、满足好奇心,激发探究原动力
好奇心人皆有之,小学生的好奇心尤为强烈。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创设问题情境,开展竞赛活动,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动力与好奇心,让学生去猜想、去提问、去验证,让数学学习充满理性。
例如,在“公平性”教学中,教师利用已经学习过的“可能性”,采取竞赛形式引入课题,诱发学生的好奇心。
师:下面我们来进行一场比赛,每个小组都分成男女两队,分别从不同的布袋中摸球,哪一队摸出的红球多,哪一队就是赢家。
(出示活动规则:每队各摸10次,每次只能摸出一个球,记下颜色后放回袋中摇匀)
生1:我们小组的女队摸到的全是红球,而男队是4次红球、6次黄球。女队赢了。
生2:我们小组的女队摸到的也全是红球,男队则是5次红球、5次黄球。同样是女队赢了。
生3:女队10次都摸到红球,她们赢了。
生4:怎么每个小组的女队10次都摸到红球,而没有哪一个男队摸到过10次红球,是不是有猫腻啊?
师:想知道原因吗?打开袋子看一看,再想一想,你能不能发现一些蛛丝马迹?
生5:原来女队的袋子中全是红球,而男队的袋子中是3个红球、7个黄球,这不公平!
师:那你认为怎么样放球才公平呢?
竞赛活动本身就带有竞争性,它能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案例中,教师设计小组分男女两队分别摸球,既为公平性的引入埋下伏笔,又能刺激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兴致勃勃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汇报环节中,综合各小组的结果,学生隐约发觉有“猫腻”,进而引发了疑问。这种质疑心理,正是学生继续学习、深入探究的原动力。此时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打开袋子,学生马上就发现了问题所在,为教师引入设计公平的游戏规则提供了契机,同时促使学生围绕问题去思考、猜想和实践,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从而让数学学习充满张力与活力。
二、满足归属感,释放探索活力
归属感是学生受到老师和同学发自内心的认可而获得的一种心理感受。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密切关注学生归属感的形成,并科学地利用这份感受,诱使学生更有效地参与学习研讨,积极思考,成为学习的主人。
例如,在“认识图形”教学中,为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包装盒、积木等对长方体形成感性认知,教师一方面安排学生课前收集一些长方体物品,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上利用这些具体的物品,引导学生学习观察,积累有效的实物感知,使学生建构长方体的表象。
师:大家在课前都准备了一些长方体物品了吧?现在请拿出来,向小伙伴介绍一下,好吗?
生1:这个是牙膏盒。
生2:这个是魔方。
生3:这个是香皂盒。
师:真棒!老师也带来了一个包装盒。猜猜它是什么形状的?
生4:这是个装衣服的盒子。
师:仔细看看,它的形状是什么样子的?
生4:是长方形。
师:你知道这样的盒子叫什么名字吗?
生4:长方形。
师:不对!再好好想想。
生5:长方体。
师:你真棒!看看生5反应多快!
这则案例中的情形我们也会经常遇到,但许多教师视若无睹,让人深感遗憾:也许生4以后再也不敢站起来回答问题,对一些模糊的认识也不敢再提出疑问了,因为他没有感受到教师应有的重视,从而心生懈怠甚至畏惧。学生是什么?笔者认为,学生是学习的生命体,是活生生的人,每位学生都需要同伴的关爱、教师的呵护。生4多次回答不到点子上,教师应自我反思:教学期望是不是太高了?自己作为引导者、合作者的工作是否做到位了?学生是来学习的,所以教师应把学生看成一个探索者、求知者,多一份包容,多一份关爱,适当地肯定学生的思维成果,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产生一种集体的归属感,从而坚定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满足审美感,保持探究活力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同样,在数学学习中,学生也具有一种趋美的本能,他们会对数学中的美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愿意亲近和探索数学。小学数学教材图文并茂,学生对这些会情不自禁地生出趋美之情,从而愿意去翻阅课本。
例如,在“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练习课教学中,有一道图文并茂的习题(如下图),它处处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让学生对习题充满了兴趣。
师:仔细观察题目,你有什么发现?
生1:图中有3个漂亮的花坛。
生2:花坛里种满了红、黄两种郁金香,一共108棵。
生3:求平均每个花坛中红色郁金香有多少棵。
生4:先把108棵郁金香平均分到3个花坛中,每个花坛里就有108÷3=36(棵),这36棵中有一半是红色的,所以平均每个花坛里红色郁金香有36÷2=18(棵)。
生5:还可以先把郁金香按颜色分一分,红色的总共有108÷2=54(棵),再把这54棵按花坛数平均分,就是54÷3=18(棵)。
生6:我想把题目变一变,把“每种棵数同样多”变成“每个花坛中的红色郁金香是黄色的2倍”,那么,这个问题还可以算出结果吗?
生7:可以。先把108棵平均分到3个花坛中,108÷3=36(棵);由于一个花坛中的红色郁金香是黄色的2倍,那么一个花坛中的郁金香数量可以看成是黄色郁金香的3倍,36÷(2+1)=12(棵),所以平均每个花坛里红色郁金香有36-12=24(棵)。
数学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不只是欣赏习题的画面美,更在创造数学美。在趋美的心理下,学生没有满足单一的解题思路,而是把自己的思考融合到学习之中,不仅能解答问题,而且能清晰地阐述自己的思考过程,让数学多了一份理性且智慧的美。同时,教者留有充足的时间,给学生自我创想的机会,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当一个学生抛出自己的设计时,其他学生惊讶之余,还激发出学习活力,又使数学教学平台增添了一抹竞争之美。
总之,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对数学学习充满好奇、充满兴趣,从而积极思考、快乐学习。同时,教师还要重视启发、激励、维持、调控等课堂催化剂作用的发挥,让学生始终抱着一颗赤诚之心去探寻知识的奥秘、去体味成功的快乐,让数学学习的成就感深深烙印在学生的心灵深处。
(责编 吴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