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插图文”提升儿童语用素养的尝试

2019-04-12陈梦桔

广西教育·A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插图读写结合

【摘要】本文论述利用“插图文”培养儿童语用能力的方法,通过分析“插图文”的内涵特质、作用及推进策略,从而使“插图文”真正提升儿童的语用素养。

【关键词】插图 “插图文” 读写结合 语用素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1A-0040-02

“配置插图可使教科书具有跃出的生命,不仅成为教师当教,学生当学之书,且成为教师爱教,学生爱学之书。”[1]插图作为语文教材的“第二语言”,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借助插图实施合理的练笔,不失为增强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一个有益尝试。

一、“插图文”的内涵特质

所谓“插图文”,就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借助插图、融合文本理解所展开的一种读写结合的方式。其内容既可以是文本内容的补白想象、扩充延伸,又可以紧扣插图形象独立创新成篇,目的是促进学生理解文本的同时,合理借用插图资源实现学生表达能力的同步提升。

(一)即时生成

“插图文”篇幅短小,是教师结合阅读文本的重难点,选取适宜读写结合的训练点而产生的,需要学生利用当堂所学,即时生成练笔表达。“插图文”不追求习作篇章的完整性,而是将描写集中于插图所展现的某一个方面,结合理解介入一项或几项写作表达的技巧,实施有针对性的练笔。

(二)理趣交融

小学语文教材中绝大部分插图色调明快,富有童真,极具趣味,符合儿童的年龄与认知特点。可以说,每一幅插图都是一个生动的故事。同时,这些插图大多都与课文主题内容、主旨立意等密切相关,往往能反映一篇课文的重难点,可谓是寓趣于理。

(三)虚实相生

“插图文”是打通虚与实的桥梁。儿童所见的实实在在呈现的插图画面就是“实”,而透过图画本身,儿童所产生的丰富想象外延就是“虚”。儿童在进行“插图文”练笔时,将画面本身与合理想象互相融合,使想象有所凭借,而画面又得到了丰富。

二、“插图文”对于提升儿童语用素养的作用

(一)图解教材,提升文本理解

插图是对教材文本的诠释与补充,与文本互相配合,形成有机的统一整体。儿童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他们对文字的理解常常需要直观事物的辅助。适时引入插图,就能展现直观的视觉形象,使学生能通过插图补充对语言文字理解的不足,就“可以实现图文结合、以图解文、读文赏图,使之相互促进,使教学难点迎刃而解”。[2]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插图文”练笔,能促成学生不断内化文本的语言和内容,使思考通过练笔外显化,同时进行一种创造性的表达。

(二)图释静言,易于聚焦细节

插图是对静态画面的定格,虽然只是一瞬间的场景,但其中蕴涵的细节之处丰富而深邃,更有一些是教材文本中未能一一呈现的。引领学生仔细观察,既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学生的读图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对特写镜头的反复咀嚼品味,从而关注细节,并结合作者的文字叙述,图文互相补充和理解,相互对应,真正体会细节描写的精妙之处。

(三)图现情境,提供素材支持

课文中的插图非常丰富,是课文的补充或延伸。这些插图为儿童打开了一扇扇生活之窗,有助于丰富儿童的认知,增进儿童的体验。“插图文”的写作就是将其变成可利用的创作资源,为学生有限的生活经验拓宽外延,提供丰富的素材支持。同时,借助插图,学生能够有效避免不合理的想象、不到位的细节选取等问题,降低练笔的难度。

三、“插图文”在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插图文”属于“读写结合”的一种形式,即在文本中练达语言,在插图中丰富资源,图文互补,两者巧妙融合以促成“插图文”的最大效益。

(一)解译文本的语言密码,实现迁移表达

教师应该抓住课本这个现成的也是学生最为熟悉的教学模本,遵循儿童由模仿过渡到创新的认知发展特点,凭借“插图文”这一手段,以仿写为起点,结合续写、评论、赏析、批注等写作方式,引导学生解译文本的语言密码。这样,学生就会对语言文字内涵产生一定的“内部轮廓”,进而学会一系列文体的迁移表达。

1.借用句式

课文是儿童学习语言表达最规范的模本,课文中隐藏着各种各样可供儿童借鉴模仿的语言表达形式,如一些能体现文体特点的句式等。在“插图文”的练笔中,教师若能善于捕捉这些彰显写作风格又富有代表性的、适合熟习掌握的句式,引导学生在体会句式所具有的话语功能的同时,展开仿作,迁移表达,就能有效提高学生读图写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如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恐龙》一文就有使用说明方法介绍恐龙种类、形态的典型句式,在教学时,让学生自主选择课文插图中的几种恐龙或恐龙近亲,模仿课文中的表達方式,写写它们的外形特点,学生便能及时掌握说明方法,对说明文也会有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2.化用结构

自小学中年段开始,段落结构、篇章结构就成为了学生的学习重点。一般而言,每个重点语段都有一个核心意思,每个语句都是围绕这个核心意思彼此相连的,这种内在的逻辑联系就形成了每个语段独特的语言表达结构。[3]例如,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荷花》一课采用了典型的“总—分”结构,总写荷花冒出之后,又分别描摹了荷花的三种姿态,但并未展开细致描写,学生有练笔的空间。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单朵荷花特写图及整池荷花场景图,模仿结构表达,用“插图文”生动呈现荷花的不同姿态。“插图文”的练笔推进,就在体会文本内在逻辑的基础上展开,这一内在逻辑的强化,有助于学生建构起图文之间的转化途径,从而做到巧妙化用,熟稔于心。

3.移植概念

每一篇文本的表达中都蕴涵着丰富的信息,如一些科学性强的概念、专业术语、专用名词等。学生在写作时,如果需要单独查找此类科学概念,费时费力不说,运用还未必恰当。显然,通过学习课文,学生已能在语境中对这些特殊的概念、词语等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进行“插图文”练笔,就能确切地移植这些名词、概念,从而快速进入语境,内化理解,促成表达。

如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麋鹿》是一篇介绍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的课文,文章中含有大量有关麋鹿的专有名词,如角尖、蹄子、叉角等。该课文还配有一幅麋鹿涉水奔跑的插图。教学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围绕插图,利用课文中关于麋鹿身体部位的名词,具体细致地展现麋鹿奔跑时的姿态各异、行动轻快敏捷等。

(二)聚焦插图形象,深入细节描写

学生在写作时,常有的困惑就是不知道如何把细节写具体写生动,这一现实困境来自于小学生生活经验的缺乏,也源自于平时的观察泛泛而不深入。插图是静态的呈现,便于学生反复观察聚焦,教师如能有针对性地展开“插图文”指导,对学生的习作表达必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

1.细察外貌形象

适时地抓住插图所表现的人物形象,对其外貌特征进行深入观察,既可以弥补学生生活观察的不足,便于教师指导,又可凭借课文中的语言,使学生表达时有章可循,切实提升表达质量。

如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一文中有一段典型的外貌描写,表现爱因斯坦不修边幅的人物形象,同时,教材所配插图为爱因斯坦在小女孩的建议下穿戴整齐的场景,但这一形象课文中却没有描述。此处便可介入“插图文”练笔,让学生仿照上文描写外貌的顺序,抓住特征的聚焦点,细致观察,生成练笔。这样,爱因斯坦不同的形象便在学生脑海中形成鲜明对比,并在对比中深切地感知爱因斯坦的品质特征。

2.刻画精神形象

体现人物的精神气质是习作时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方面,而精神品质往往通过典型事例来彰显。教材中的写人文章常辅以生动的插图,聚焦人物在关键事件中的具体表现。紧扣人物此时的动作、神态等展开“插图文”描摹,贯通其精神形象与外显特征,有助于学生熟悉写人文章的一般方法。例如,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船长》一文配了一幅船长殉职前巍然屹立舰桥上的人物形象插图。教学过程中,教师安排聚焦这一定格镜头的“插图文”片段练笔,让学生细致描摹能表现人物品质特征的局部外貌,那么,对于学生把握人物形象、领悟文本主题都有裨益。

3.扩展语境形象

有些插圖展现的是课文重点场景的特写镜头,与课文描述的语境互为补充和延展。学生读文识图,入情入境地体验文本表达,仔细地品味经典镜头蕴涵的语言,能读出课文的更深之意,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如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嫦娥奔月》一课中的“奔月”场景最能凸显文章意旨,但文本着墨不多,需要学生凭借合理想象扩展奔月过程,走进嫦娥内心。此时,教师可以适时安排奔月场景的“插图文”练笔,让学生从画面的环境入手,由景及人,人景交融,使形象描写能漫溯至课文语境深处,实现文本理解与习作表达的双重提升。

(三)拓展情境空间,引发个性表达

插图是一种情境画,并非写实图。插图的意韵并不仅限于画面定格的瞬间,画面外自有其无尽的延展空间。因此,它能激发学生思考的意识,为学生的创造性表达带来无限的可能。与文本表达不同,插图提供的确定信息较少,对同一幅插图,学生可以有多元化的解读,产生不同的解释与认知,这就为表现其个性创造了适宜的空间,从而引发一个又一个独具个体经验的、个性鲜明的故事。

课文的每一幅插图都蕴涵着特有的情境,但又不仅限于画面所描绘的情境,尤其是在古诗及其插图中,往往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以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示儿》一诗为例,教材插图生动再现了一位两鬓斑白的诗人形象,补充了学生对陆游的认知。画面定格在他卧于病榻的场景,诗句“但悲不见九州同”“家祭无忘告乃翁”也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留白想象。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妨借助插图情境,辅以诗歌内容的理解,让学生扩写成一篇记叙文,这样既可以避免教师的枯燥说教,也能激发学生的想象与联想。这样,诗与画有机地融为一体,插图的一瞬情境便在学生脑中化为动态的画面和细腻的语言。

当然,教材中不是所有插图都适宜作为“插图文”的选材,教师应该用自己的“火眼金睛”去发现和分辨,在遇到好的读写结合点时,也可以自行寻找课本外恰当的图片来替代。创造性地利用插图资源,不断追寻最切合学生的语文实践,实现学生语用素养的全面提升,这便是“插图文”练笔的意旨所在。

【参考文献】

[1]宋凤宁,宋歌.插图与阅读理解[J].四川心理科学,1999(220)

[2]史延虎.小学语文教学要让“小插图”发挥“大作用”[J].教学与管理,2015(2)

[3]黄珍珍.利用绘本在小学低年段开展读写结合教学研究[D].广州:广州大学,2016

作者简介:陈梦桔(1989— ),女,汉族,二级教师,江苏无锡人,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文学学士学位,现为学校教科室干事,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优秀吸引:儿童积极学习生活的实践研究”的核心组成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优秀吸引策略。

(责编 黎雪娟)

猜你喜欢

插图读写结合
插图在小学语文课中起到的教育作用分析
图文相辅共筑生态课堂
结合实践再探指导写作之最佳策略
浅议群文阅读下的“读写结合”
读写结合,分散指导,坚持“下水”
巧用插图,注入课堂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