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高校MBA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基于对美国哥伦比亚商学院的实地考察

2019-04-12廖文武

关键词:商学院哥伦比亚教学模式

李 佳,廖文武

(1.上海理工大学 管理学院,上海 200093; 2.复旦大学 研究生院,上海 200433)

教学模式可以定义为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实践教学思想发端于西方,从20世纪初美国大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开始,他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教期间推行实用主义经验论,与陶行知、胡适相识后,他的思想在中国开始传播。之后,让·皮亚杰(Jean Piaget)通过研究儿童认知结构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使构建主义思想得以发扬[1]。20世纪中后期,反思实践、人本主义教学观、有效教学等理论相继在西方教育界遍地开花。简而言之,所有这些理论均倡导以学生为主体和社会生活对认知的重要性,以上的百家争鸣也是当今实践教学模式落地的思想根源。实践教学是指在教学计划内,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为主而独立设置的,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辅导为辅的教学活动[2]。但是,对实践教学模式的诠释一直没有准确界定,有学者认为是一种教育活动,有学者认为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有学者认为是一种教学方式,也可以说,从这三个方面均可以对实践性教学模式进行诠释。

近年来,我国国内教育界也结合各个学科在实践教学模式上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很遗憾的是,针对MBA(工商管理硕士)教育的研究不多,然而MBA教育却相对更需要采取实践教学,原因是:MBA是一种专业硕士学位,与学术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不同,MBA旨在培养能够胜任工商企业和经济管理部门高层管理工作需要的务实型、复合型和应用型高层次管理人才,因而MBA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兼具教育性和企业性的职业训练,特别强调在掌握现代管理理论基础上,通过商业案例分析、实战观摩、分析与决策技能训练等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而其他研究生则侧重于理论学习、学术研究。这决定了MBA教学更要采取实践教学模式。

2018年1月29日,英国《金融时报》评选出2018年全球MBA排名Top 100[注]英国《金融时报》每年1月会发布当年全球MBA百强名单,2018年发布来源:https:∥www.ft.com/content/33b22448-f7d1-11e7-a4c9-bbdefa4f210b,我国7校入榜前50强,分别是排名第8位的中欧国际工商学院(2017年排名第11)、第14位的香港科技大学工商管理学院(2017年排名第15)、第33位的香港大学(2017年排名第39)、第34位的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2017年排名第34)、第39位的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第42位的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第43位的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2017年排名第36)。2018年,复旦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从2017年未入榜单而异军突起进入全球前50强,这标志着我国高校MBA教育已逐步得到世界认可。但是,相比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排名,我国高校MBA教育仍有较大发展空间,教学水平与国际顶级商学院还存在不小差距。哥伦比亚商学院以排名第6的水平每年吸引全球大批学子前往深造,本文基于我国高校与美国哥伦比亚商学院的比较研究,就我国高等院校MBA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和如何打破壁垒展开具体分析,旨在构建新时代背景下具有中国特色的实践性强的教学模式,以促进MBA教育健康持续发展。

一、我国高校MBA实践教学模式与哥伦比亚商学院的比较

(一)基本情况的比较

1.美国哥伦比亚商学院MBA招生规模和学习形式

美国哥伦比亚商学院开设的教育项目包括MBA项目、EMBA项目、博士培养项目、专业硕士培养项目以及与其他学院合作的针对金融方向的本科生培养项目[注]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不设置专门针对本科生的培养项目。。MBA年招生数量达到800人,包括600位Full Term学生和200位January Term[注]January Term是在每年1月份入学,比前一年8月入学的Full Term推迟1个学期,利用暑假Full Term学生实习的时间完成第二学期的课程,在8月份,两批学生同时进入MBA第三学期。学生。MBA项目均为全日制,有两年制的Full Term和一年半制的January Term。

2.我国高校MBA教育教学中心规模和学习形式的“中国特色”

首先是规模上的“中国特色”。我国高校在当前管理体制下的经管、商学教育的成长是非常迅速的,但总体而言,至今发展时间较短,且规模较小,独立性较弱,大多作为高校经济或管理学院设立的一个教育教学中心。中国高校MBA招生对象以非全日制为主,全日制项目招生人数较少。以上海高校为例,年全日制招生数量在40~180人之间,而非全日制招生数量在60~480人不等,几所双一流高校招生数量远高于普通高校。

其次是学习形式上的 “中国特色”。我国高校开设MBA项目大体可以分成三类(图1),第一类是国际合作办学,1984年大连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商学院合作[3],开创了国内MBA合作办学的先河。办学形式一般为国内知名高校与国外知名高校合作,学生可以运用两边的资源进行学习,并获得双方学位。目前在中国进行国际合作的学校有30所[注]开设高校数量数据统计于各高校MBA项目招生简章。,其中小部分为全日制,学生可以有一段时间跨国就读;另一部分为非全日制,多为国外老师来中国集中时间段开设课程,相比之下,非全日制合作办学数量远超全日制。第二类是纯本土全日制MBA项目,全国开设高校数量有144所④。第三类是本土在职MBA,全国开设高校数量有203所④。

图1 高等院校开设MBA课程教学方式图④Fig.1 Map of MBA teaching methods offered by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非脱产MBA的课程主要安排在周末、晚上或集中时间段上课,难免会遇到外地学生因工作无法赶到学校的现象,因而部分学校也会考虑异地办学,产生的后果是:一来学生们一边工作一边学习,难免不能全心投入;二来异地办学由于老师和场地的限制,无法因学生背景差异开设符合学生需求的课程。我国高校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的数量对比情况与美国相反,可以说中国的MBA办学来源于美国但又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灵活有余,难免影响了部分教学和办学质量。

(二)教学理念的比较

1.美国哥伦比亚商学院对MBA教学理念的认知

教学理念是学校对教学工作认知的集中体现,在理论层面和操作层面影响了学校对学生的培养模式。从美国哥伦比亚商学院的官方网站上可知,他们秉承的理念是“Theory in Practice”,可以理解为理论联系实际。

2.我国高校对MBA教学理念的认知

上海某双一流高校MBA教育网站上注明,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办学使命是“培养出具有全球视野又深谙中国国情的青年精英、未来领袖”;北京某双一流高校金融MBA项目遵循“进行立足本土、具有国际视野的课程设置”。我国高校普遍致力于追求国际化,更强调培养掌握国际化知识、熟悉国际惯例、拥有较强跨文化沟通能力、独立国际活动能力和多元化处理信息能力的人才。可见,我国高校和美国高校在教育理念上重视纬度不同。

(三)课程设置的比较

1.美国哥伦比亚商学院MBA课程设置情况

哥伦比亚商学院MBA项目分为会计(Account-ing)、决策(Decision)、风险及实施操作(Risk and Operations)、金融与经济(Finance & Econo-mics)、企业管理(Management)、市场营销(Market-ing)及跨学科研究(Cross-Disciplinary Areas)7大专业方向。课程设置分为核心课和选修课。

核心课程包括2门全学期的课程和8门半学期的课程。核心课程完成通识教育,旨在让学生掌握针对普遍商业领域成功所必需了解的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由全职老师和商务领域兼职老师教学,通过案例教学和参与式的模型教学方式,使学生们不仅懂知识,更要学会如何在商务实践中做分析,做决策和起领导作用[4]。核心课程几乎在第一学期完成,第一学期上半学期教授的课程有:管理统计学(Managerial Statistic)、战略规划(Strategy For-mulation)、管理经济学(Managerial Economics);第一学期下半学期教授的课程有:商业分析(Business Analytics)、市场营销(Marketing)、国际经济环境(Global Economic Environment);第一学期全学期教授的课程有:金融会计学(Financial Accounting)、公司金融(Corporate Finance);第二学期只有一节课:运营管理学(Operations Management)。每学期之前学院会安排豁免考试,允许优秀学生用选修课代替核心课。

选修课程包括3门全学期课程和2门半学期课程。选修课程更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由于学生就读商学院前的行业背景和专业不同,哥伦比亚商学院给予同学们充分的选择空间,学校为学生提供了超过200多门的选修课,涉及14个领域,充分满足来自各行各业学生们的需要。

2.我国高校MBA课程设置特点

目前,我国高校在MBA课程设置上均有核心课和选修课安排,选修课也有研究方向区分,很好地结合了通专人才培养。例如,上海某双一流高校的MBA项目共设置11门必修课和几十门选修课,选修课方向涵盖财政金融、市场营销等六大领域。我国高校MBA课程设置情况普遍与此相似,近年来,部分高校加入了实践类课程。

与哥伦比亚商学院7个专业、200门选修课相比,我国高校MBA教学资源相对薄弱。但是,如果在课程设置上完全借鉴美国著名商学院做法又不现实,我国普通高校MBA年招生量在60~120人,少数一流高校年招生量可达200人左右,有限的学生集中于有限的班级,学生数量少却行业背景跨度大,使学校和学生都面临尴尬的局面,常出现一个广告营销行业的学生不得不完成证券投资学课程的现象。因此,课程设置丰富性和生源量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使普通高校出现了两难局面,学生趋向于报考教学资源相对丰富的一流高校,一流高校的师资与招生出现了正向循环,而普通高校陷入MBA不断招生困难的负向循环。

(四)MBA教育配套资源的比较

1.美国哥伦比亚商学院MBA教育配套资源情况

哥伦比亚商学院为学生提供的教育与服务资源包括但不限于以下5种。

(1)学术研讨会与讲座。学术研讨会为学院定期组织的由学校老师和外来学者发表学术观点的座谈会,作为学院公共资源,面向所有师生开放,与会者公开讨论、自由发言。学生可以从网站“Topics”一览中搜索符合自己职业发展路径的专题,理解行业最前沿的发展态势。学术研讨会的开设频率为每周5~7次。

(2)学生交流服务管理平台。此平台是学院专门为学生教学任务以外设立的交流服务系统,学院网站上会有“Calendar of Events”,学生们可以进行搜索,活动内容涉及专题讨论会(Panel Discussion)、面世(Interview)、酒吧聚会(Happy Hour)、董事会议(Board Meeting)等,由于MBA学员均为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学院组织学生之间的会谈或与企业的见面可谓是另一种实践性尝试。

(3)网络数据资源。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数字化研究与学术服务主要由数字化研究与服务中心(Center for Digital Research and Scholarship,简称CDRS)承担,旨在帮助学生共享新的知识,应用创新的传媒方式和数字化技术为学生们带来信息、资料和数据库,以及具有定量分析功能的软件。

(4)跨国访学资源。MBA学习的最后一学期,学院会安排学生跨国访学,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Global Immersion Program,由学院组织,游学过程中学生会参观其他国家的政府机构和大型企业,并且需要上课和提交论文,最终进行学分考核;另一种是Chazen Trip[注]Chazen Chip是由哥伦比亚商学院Chazen Institute组织的游学项目,Chazen Institute是哥伦比亚商学院处理国际事务的部门。,这种游学没有学分,由学生组织,但最后由学院评定整个行程的计划性。

(5)著名企业实习。选择两年制MBA学习的学生在完成全部核心课和部分选修课后,在夏天有一个实习阶段,学院负责联系投资银行、咨询公司、基金公司等著名企业,由企业主导对学生们进行选拔和录用。在学业过程中间的实习可以说最大限度地将所学结合所用。

2.我国高校MBA教育配套资源情况分析

国内高校MBA教育配套资源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

(1)国际交流。通过国际学生交换项目,以此拓展MBA学生的国际视野;通过国际合作项目或专家交流,邀请外国专家来校授课或座谈;通过海外游学,短期赴海外合作高校参观学习。但存在的问题是:能够开设国际交流的学校主要为一流高校的国际MBA(IMBA)项目,普通高校的国际资源有限且质量不一。

(2)学生活动。包括国家或地方组织的MBA论坛、联谊活动和竞赛;学校组织的拓展活动;校友会举办的联谊活动。但问题是:由于在校学生数量有限,学校组织的常规学生活动也同样有限,部分高校还缺少专门的组织机构。

(3)企业实践。部分高校开展企业实践项目,学生以小组的方式深入不同企业进行考察学习,并为其开展市场调研、数据分析、方案制定,最终完成书面报告。企业实践有助于学生从实际出发、贴近市场需求、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商业运作。

(4)实习基地。部分高校与企业签订实习基地协议,有助于稳定的实践教学开展。但是,还仅限于少量高校,大部分实习和就业还是依靠学生自己联系。

(五)师资结构的比较

1.美国哥伦比亚商学院MBA教育师资结构状况

美国哥伦比亚商学院凭借华尔街的地域优势,在金融领域拥有实力雄厚的师资力量。学院现任全职教师超过150位,这当中既有学院派教师,也有具有丰富经验的著名企业退休的实战派教师,学院派全职教师肩负核心课程教学,而具有企业任职经验的教师往往更受选修课学生们欢迎;另有近200位兼职教师,这些教师通常是所在行业优秀人才,他们有本职工作,同时也兼任哥伦比亚商学院教师,可以将理论联系实际的经验传授给学生;第三部分为杰出访问学者[注]杰出访问学者(Distinguished Visiting Fellows)是访问学者中具有荣誉头衔的一类,不属于哥伦比亚大学的正式教职员工,在受邀时来学校进行访问期间以授课、讲座的形式出现;而一般访问学者(Visiting Fellows)的期限一般为1年内,最多不超过2年,以学习、研究的形式出现。,他们从国际视角为学生们讲授专业知识与技能;第四部分为授课老师邀请协助教学的企业任职人员,他们结合市场操作经验解答课内问题。

2.我国高校MBA教育师资情况分析

从教师数量上,上海某双一流高校承办MBA教学项目的管理学院有全职教师145位,邀请国内外著名经济学家、企业家、特聘教授和访问学者共80多位。但是,真正投入到MBA教学项目的师资量仅有几十位,教师数量存在缺口;从教师背景上,高校里有商业实战经验的教师不多,大部分教师是从校门到校门并没有企业实践经验,却要给学生讲述管理学问,这造成中国的MBA教学偏向学术型定位;最后,从引入外部师资力量上,聘请来的外教在中国停留时间不长,不能和同学进行很好的互动交流,难以成体系地进行课程教学。

二、我国高校MBA构建实践性教学模式的建议

通过以上对我国高校MBA教育与哥伦比亚商学院的比较研究,可以对我国相关高校实践教学模式的改进起到指导作用。以下从几个方面对我国MBA教学模式构建提出建议。

(一)MBA教学理念方面

西方教学科学化运动始于20世纪上半叶,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后,“有效教学”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学者的关注。何谓“有效”,需要以教学对象、教学目标作为衡定标准,MBA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胜任工商企业和经济管理部门高层管理工作需要的务实型、复合型和应用型高层次管理人才。19世纪中后期,美国经济快速发展,时任哈佛大学校长的艾略特明确提出:“我们要培养实干家和能做出成就的人,他们成功的事业生涯可以大大增进公共福祉。我们不要培养世界的旁观者、生活的观众或对他人的劳动十分挑剔的批评家。”[5]

而我国高校普遍追求的“国际性”是否等同于“有效性”呢?“国际性”只是培养方向,但新时代下我国仍需要大量具有本土经验、着力于推进西部大开发的应用型人才,因此,高校需要提倡理论与实践并重、国际化与本土化并行,培养适合我国新时代发展的实操型高层次管理人才。

(二)MBA课程设置方面

中国高校MBA教学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即是校均招生规模小且以非全日制为主。除了少数双一流大学招生人数可达350~700之间,我国大多数高校年60~200人的生源量与哥伦比亚商学院年800人的招生规模相差悬殊,但学生行业背景不同又使学生学习目的存在差异,规模小但需求多样的现状对我国高校MBA课程设置的丰富性上提出了挑战。目前,各校MBA教育项目为了实现通专结合的教育目标,在课程设置上大同小异,教学内容涉及面过广,无所不包,貌似实现了课程的丰富性,但实际上是浅尝辄止[6]。鉴于此,我国部分高校已率先进行了一些尝试,如:网络化教学方法,依托所在高校学科特色办理MBA,具体如下。

在教育资源薄弱与生源行业背景差异间矛盾的问题上,有的高校开设网络在线课程,比如,清华大学开设多门国际领先的SPOC[注]SPOC是Small Private on Line Course的简称,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模式课程和MOOC[注]MOCC是Massive Open on Line的简称,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模式课程,提高教学效率同时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针对在职度非常高的MBA教育,应鼓励高校采取这种解决方案,让工作繁忙的MBA学生灵活按照自己的行业背景、时间和进度安排课程学习,但这也在硬件和软件上对高校提出了新的要求。

网络化教学方式虽然较好地解决了中国高校MBA教育资源相对薄弱的问题,但是网络只是教学的辅助,此种方法只是“治标”。而如何“治本”?部分高校采取一些做法应该更值得推荐。对于课程设置丰富性与生源量有限性间矛盾的问题,我国有些高校实施行业特色MBA教育专项,比如:上海理工大学开设针对出版印刷方向MBA,中国海洋大学开设针对海洋管理方向MBA,中国地质大学开设针对珠宝商务方向MBA,等等。以上各高校将工商管理方向与所在学校学科特色相结合,课程设置在通专结合的基础上偏向特定行业背景,在招生简章上就将招生方向提前细化,这样做的好处是:对学生来讲,有相同的行业背景、有共同的需求,这样可以根据自己未来的发展目标报这所学校;对于学校,在教学资源有限、生源不充足的情况下可以倚靠自己的学科特色,集中力量打重拳,并根据这个专业特点进行教育课程结构设计,开设有效的核心课和选修课。

(三)教育配套资源方面

我国高校MBA教育配套资源形式上已足够丰富,但落实上并不到位,相比哥伦比亚商学院,我国高校存在的不足具体体现在:教学活动和校园服务缺乏网络支持系统;学校层面的学生交流服务平台不完善;跨国交流上与国际高校合作不足;实习与实践性课程上与企业间缺乏长期稳定的产学合作基地。

教育资源配置建设并非一朝一夕,按照哥伦比亚商学院标准要求也并不现实。目前,解决方法就是在现有教育资源条件下,着力提升资源使用效率,以提高学生的知识获取便利为导向,具体措施有:加强政府、社会等多种来源的资金支持,逐步完善MBA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学生交流服务平台、学校与企业间合作交流平台;在学校学科特色上与相关行业优秀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夯实实践教学支撑体系;鼓励有条件的学校与国外商学院开展教育教学合作,为开展国际MBA项目奠定基础。配套资源的完善有利于MBA实践性教学的展开,使高校逐步进入教学配套资源完善、学生知识获取便利性加强、教学质量提高与招生标准提升的正向循环。

(四)教师团队结构优化方面

目前,我国高校MBA教师主要聘用本校内理论型老师,而理论型高校教师参与的行业企业实践少,无法获得对问题的感知,也就无法针对于“问题解决型”MBA学生学习目标的痛点,更是难以培养出能够直接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型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当然也就很难谈得上教育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7]。

师资力量优化并非单指招生简章上标明会有多少名誉教授、特聘教授、国际著名学者或杰出企业家加入,对于这种,更建议邀请他们以讲座或研讨会的形式与学生们进行互动。师资力量优化更在于授课教师所授课程需要形成常规化、体系化、学时符合要求、设置符合学院人才培养计划。问题是,没有足够国际一流教师长期授课怎么办?学校可以将师资队伍建设和师资力量扩大到扎根本土、同时具有国际视野的国内行业专家,邀请他们走入课堂,作为兼职教师。按照哥伦比亚商学院的师资配比,150位全职教师与200位兼职教师的比例,我国高校可以大比重增加兼职教师数量。比如,对于目前不断兴起的互联网金融教育,老师通常为具有实操经验和国际视野的企业高管或一线人士,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所授内容理论联系实际,深受学生们欢迎。这说明中国并不缺好的老师,这类市场操作人员应作为兼职教师大胆纳入高校师资体系,逐步造就一支人数充足、背景多样、结构合理的MBA教师团队。

三 、结束语

本文在考察比照哥伦比亚商学院MBA教育项目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构建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MBA实践教学模式的新架构,以进一步推动我国高校MBA教育教学水平走上一个新的高度。相对于西方商学院的百年发展历史,中国商学院虽然历史与积累较浅,但是可以借鉴各国的成功经验,结合自身条件,不断挖掘和培育特色和优势[8]。

2017年度全国MBA培养学校管理学院院长联席会议在浙大紫金港校区举行。会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主任、教指委主任委员吴启迪介绍了目前MBA教育的发展现状,在充分肯定各大高校在国际认证、人才培养以及专业评估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同时,也从思想政治教育、需求与质量、创新创业以及质量监督等方面对未来的MBA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次会议深入探讨了商学院MBA教育未来发展的新使命、新要求以及下一步工作核心,对于高校MBA教学模式,应从市场发展的第一需求出发设置课程,注重与市场实践性结合,及时修订讲课内容和方法,增强高校师资力量,各学校依托自身的资源和专业的特色,在办出有本校特色的基础上,向国际一流大学靠拢,从学院、MBA项目中心到授课老师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和自下而上的改进,如此势必能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又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高端应用型人才,为工商企业创新发展输送领导人才,为国家社会创新驱动发展输送领军人才。

猜你喜欢

商学院哥伦比亚教学模式
HICOOL商学院 集结来自世界的科技力量
《福建商学院学报》来稿须知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哥伦比亚的五彩河
巴黎高等商学院荣登《金融时报》欧洲商学院排名榜首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搜寻“一带一路”倡议下商学院的机会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合康变频成功进军哥伦比亚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