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矿工工作压力对心理社会安全行为的影响机理及实证研究*

2019-04-12琰,张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9年3期
关键词:矿工效应资本

李 琰,张 燕

(西安科技大学 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4)

0 引言

我国应急管理部2018年数据显示,1—8月间,全国共发生煤矿事故169起、死亡211人,当前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现状依然不容乐观[1]。调查统计近30年的重大煤矿事故结果表明:96.5%以上的重大煤矿事故是由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2]。因此研究矿工不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发生机理,减少矿工不安全行为的发生,对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国内外学者[3-4]已经对矿工身体安全行为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而针对矿工心理社会安全行为的研究比较缺乏。Bronkhorst[5]提出了医疗工作者的心理社会安全行为,表明了员工的心理社会安全行为是其安全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国内外很多学者[6-8]研究表明,员工的工作压力会通过心理资本对其安全行为和安全绩效产生影响。Youssef 等[9]提出心理资本是人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可以有效改善员工面对压力时的不良反应,进而提升其工作投入和安全行为;王璟等[10]根据心理资本定义,提出矿工安全心理资本,并结合中国国情,开发了中国本土矿工的安全心理资本量表。此外,基于交互理论视角,工作压力对安全心理资本和心理社会安全行为的影响可能依赖于矿工对心理社会安全氛围的感知。当矿工面临较大的工作压力时,较高的心理社会安全氛围可以改善矿工对工作压力的反应,因而有助于缓冲工作压力对安全心理资本的破坏作用,进而降低工作压力对心理社会安全行为的负向作用。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矿工的心理社会安全行为,并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出发,整合了矿工工作压力和安全行为的文献,探讨了工作压力对矿工心理社会安全行为的影响以及安全心理资本的中介作用和心理社会安全氛围的调节作用,以进一步揭示煤矿企业一线矿工心理社会安全行为的产生机理,为后续研究指明方向,同时为提高煤矿企业安全管理水平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

1 理论与假设

1.1 工作压力与心理社会安全行为

煤矿作业的特殊性使得矿工面临着巨大的工作压力。心理社会安全行为是员工为维持自己的心理安全或与他人共同营造有助于心理社会安全的环境而开展的活动[5]。Demerouti[11]提出的 JD-R 模型证明职工在较高的工作压力下作业会在较短的时间内感到疲劳,并且可能造成身体和心理健康问题,这会增加不安全行为出现的概率。相关研究也表明,矿工的工作压力与其心理健康和安全行为是紧密相关的[12]。根据以上分析,提出假设1:矿工的工作压力负向影响其心理社会安全行为。

1.2 安全心理资本的中介作用

安全心理资本是一种与安全生产中的安全心理状态息息相关的心理资本,反映了员工在工作中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在员工的心理安全行为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相关研究表明,员工在工作中遭遇的压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安全心理状态,即安全心理资本[13]。因此有理由相信矿工的工作压力会削弱其安全心理资本。矿工的心理状态越积极,其对待工作的态度越乐观,对组织的认同感越强,这种积极的心理和情感态度会促使矿工更加灵活地对待井下作业环境所带来的挫折和压力,充分利用身边的一切积极资源改善不良的工作状况,进而有助于安全行为的产生。相关研究也表明,较高的安全心理资本有助于促进矿工的安全行为[10]。根据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假设2a:矿工的工作压力越大,其安全心理资本越低;假设2b:安全心理资本越高,其心理社会安全行为越多;假设2c:工作压力通过安全心理资本间接影响矿工的心理社会安全行为。

1.3 心理社会安全氛围的调节作用

心理社会安全氛围是指保护工人心理健康和安全的“具体政策,实践和程序”,凸显了企业内心理健康和安全的价值和重要性,在企业的安全管理和安全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14]。研究表明高心理社会安全氛围有利于缓解工作压力导致的情绪低落[15]。因此,工作压力对安全心理资本的作用效果可能取决于心理社会安全氛围的水平。压力交易理论认为当员工承担过多的岗位职责和工作要求时,会更多地关注个人的付出是否得到领导的重视[16]。如果企业具有较高的心理社会安全氛围,则员工更可能将工作中的压力转化为其成功的动力,因而由严酷的工作要求所带来的焦虑、疲劳等也会更低,进而有助于提升员工的安全心理资本,换言之,工作压力与安全心理资本之间的负向关联较弱。反之,较低的心理社会安全氛围则可能导致员工将工作中承受的压力和负担转化成消极情绪,从而导致员工心理状态受到影响,不利于心理资本的发展,换言之,工作压力与安全心理资本之间的负向联系较强。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假设3a:心理社会安全氛围在工作压力与安全心理资本的关系间起调节作用。

心理社会安全氛围不仅会调节工作压力与安全心理资本的关系,可能还会影响工作压力通过安全心理资本影响心理社会安全行为的间接作用,进而提出假设3b:心理社会安全氛围调节工作压力影响心理社会安全行为的间接效应,即心理社会安全氛围水平越高,工作压力通过安全心理资本与心理社会安全行为之间的间接关系越弱;反之,此间接关系越强。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样本

选取陕西省某煤矿企业的一线矿工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调研与样本采集。在企业领导和学校的帮助下,对该企业进行全程跟踪调查,保证了问卷收发过程的有效性及数据来源的可靠性。为进一步避免同源偏差,采用2阶段纵向研究收集问卷。第1阶段,向矿工发放工作压力问卷和个人基本资料问卷;第2阶段(2个月后),向这些矿工第2次发放问卷,用于测量矿工的安全心理资本、心理社会安全氛围和心理社会安全行为。共发放问卷240份,最终共获取有效问卷203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4.6%。其中,煤矿工人的人口统计学资料情况如表1所列。

2.2 研究工具

本文均采用国内外成熟量表,其中,工作压力采用邸鸿喜[17]编制的5条题项测量问卷;矿工安全心理资本采用王璟等[10]开发的4条测量题项;心理社会安全氛围采用Hall等[18]编制的4题项问卷,该量表在周帆等[19]的研究中得到了充分检验,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心理社会安全行为采用Bronkhorst[5]编制的4条题项进行测量,因为心理社会安全行为量表首次在国内使用。因此对该量表采用了回译程序,邀请英语专业博士研究生对题项进行翻译和回译,对回译的问卷和原问卷进行比较,直到没有差异为止。

表1 煤矿工人的人口统计学资料Table 1 Demographic data of coal miners

在控制变量方面,结合Mostafa等[3]关于矿工行为的实证研究,将一线矿工的年龄、工作年限、婚姻状况、文化程度作为控制变量。在调查问卷中,除了关于被调查者基本情况的问题,其余都采用 Likert 5点量表法,按照完全不同意、比较不同意、不确定、比较同意,非常同意选项,分别给予1,2,3,4,5分。

3 研究结果

3.1 信效度检验

对回收问卷进行CITC(纠正项目总相关)统计分析,删除 CITC 值小于 0.5 的题项,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剔除所有因子负荷都小于0.5 和同时在2个因子上载荷大于0.5 的题项,获得最终量表。运用SPSS对量表进行信度检验,得到工作压力量表的Cronbachα值为0.908,安全心理资本量表的Cronbachα值为0.866,心理社会安全氛围量表的Cronbachα值的为0.921,心理社会安全行为量表的Cronbachα值为0.935,均大于0.80 一般接受水平,说明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进而对模型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检验量表的区分效度,结果如表2所列。由表2可知,与其他4个竞争模型相比,四因子模型对数据拟合最佳,说明本文所涉及的4变量具有良好的区分效度。

表2 各个竞争模型的拟合结果Table 2 The fitting result of all of the competition models

注:基准模型:包含工作压力、安全心理资本、心理社会安全氛围及心理社会安全行为等4个因子;三因子模型一:在基准模型的基础上,将工作压力和心理社会安全氛围合并为1个因子;三因子模型二:在基准模型的基础上,将安全心理资本和心理社会安全氛围并为1个因子;三因子模型三:在基准模型的基础上,将工作压力与心理社会安全氛围合并为1个因子;单因子模型:将4个变量合为1个因子

3.2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分析

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和相关分析如表3所列。由表3可知,工作压力与安全心理资本(r=-0.76,p<0.01)和心理社会安全行为(r=-0.82,p<0.01)均显著相关;安全心理资本与心理社会安全行为呈显著正相关(r= 0.94,p<0.01)。这些关系为后续的中介效应分析提供了前提条件。

3.3 假设检验结果

3.3.1 主效应检验

由表4可以看出,工作压力显著负向影响安全心理资本(r=-0.77,p<0.001),说明工作压力越大,安全心理资本越低,假设2a得到验证;其次,安全心理资本显著正向影响心理社会安全行为(r=0.75,p<0.001),说明安全心理资本越高,心理社会安全行为水平越高,假设2b得到验证。

表3 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与相关分析Table 3 Descriptive statistics and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main variables

注:**代表显著性水平p<0.01

表4 主效应和调节效应检验结果Table 4 The main effect and adjustment effect test result

注:***代表显著性水平p<0.001

3.3.2 心理社会安全氛围的调节效应检验

在验证心理社会安全氛围的调节作用之前,以安全心理资本为因变量,做虚无模型(null model)检验。虚无模型的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处于不同工作压力的个体,其安全心理资本有所不同(F(15,123)=20.381,p<0.001),且η2系数为0.71,显示个体的安全心理资本有71%的变异可以由个体所属的群体预测,因此符合分层回归分析的基本前提条件。分层回归分析的结果如表4所列。从表4可以看出,工作压力与心理社会安全氛围的交互项对安全心理资本(r=0.23,p<0.001)具有显著的预测效果。

为了进一步确认心理社会安全氛围在工作压力与安全心理资本关系间的调节效应是否符合原先的预期,根据心理社会安全氛围水平高低进行分组,将得分在1个标准差以上的被试作为心理社会安全氛围高分组,反之作为心理社会安全氛围低分组,然后做工作压力对安全心理资本的回归分析,并进行绘图(图1)。由图1可以看出,与低心理社会安全氛围相比,在高心理社会安全氛围的情境下,工作压力与安全心理资本之间的负向关联性较弱,这与原先的预期相符。

图1 心理社会安全氛围在工作压力与安全心理资本之间的调节作用Fig.1 The role of psychosocial safety climate in adjusting work stress and safety psychological capital

同时,为了更加准确地判断跨层次调节效应的显著性,在心理社会安全氛围的2个水平上(正、负1个标准差)对跨层次调节效应做简单斜率分析(simple slope analysis)。简单斜率分析结果表明,在高心理社会安全氛围的情境下(平均数加上1个标准差),工作压力与安全心理资本的负向关联性较弱(简单斜率为0.07,p>0.05);相比较而言,在低心理社会安全氛围的情境下(平均数减去1个标准差),工作压力与安全心理资本的负向关联性较强(简单斜率为0.26,p<0.01)。这与原先的预期相符,因此假设3a得到支持。

3.3.3 总效应、中介及被调节的中介效应检验

本文利用bootstrap法检验总效应和中介效应的显著性。由表5可知,工作压力对矿工心理社会安全行为有直接的显著影响(效应值为-0.85,95%置信区间为[-0.97, -0.73]),因此假设1成立;其次,工作压力通过安全心理资本影响心理社会安全行为的中介效应显著(效应值为-0.78,95%置信区间为[-0.92,-0.62]),因此假设 2c成立。

本文运用bootstrap法对被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的显著性进行检验,检验结果如表5所列。从表5中可以看出,心理社会安全氛围能够调节工作压力通过安全心理资本对心理社会安全行为的间接作用。当心理社会安全氛围水平较低时,工作压力通过安全心理资本影响心理社会安全行为的间接关系显著(间接效应为-0.55,95%置信区间为[-0.71,-0.40]);当心理社会安全氛围处于中等水平时,工作压力通过安全心理资本影响心理社会安全行为的间接关系显著(间接效应为-0.38,95%置信区间为[-0.52,-0.25]);当心理社会安全氛围水平较高时,工作压力通过安全心理资本影响心理社会安全行为的间接关系显著(间接效应为-0.22,95%置信区间为[-0.38,-0.04])。随着心理社会安全氛围水平升高,间接效应值减小,说明心理社会安全氛围水平越高,工作压力通过安全心理资本影响心理社会安全行为的间接效应越弱,反之越强,由此假设3b得到验证。

表5 总效应、中介效应和被调节的中介效应检验结果Table 5 The total effect, mediating effect and adjusted mediation effect test results

4 讨论

4.1 结果讨论

研究从心理学视角揭示了矿工的心理社会安全行为,对进一步研究矿工安全行为的产生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首先,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提出一线矿工的心理社会安全行为,扩展了矿工安全行为的理论研究,进一步验证了Bronkhorst[5]的观点,即员工的心理社会安全行为是其身心安全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员工的心理社会行为和身体行为同样重要。

其次,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出发,证实了矿工的安全心理资本是连接工作压力与矿工心理社会安全行为的内在中介,以新的视角解释了工作压力影响矿工安全行为的内在机制,进一步证实了Ghasemi[20]的理论观点,即工作压力不仅可以直接影响矿工的心理社会安全行为,而且能通过心理资本产生间接作用,为解释矿工心理社会安全行为形成机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最后,回应了Huyghebaert等[21]关于加强企业心理社会安全氛围的号召,研究结果表明,为了更加清楚地确定工作压力与矿工心理社会安全行为的关系,还需考虑心理社会安全氛围这一因素。心理社会安全氛围在个体压力反应对安全行为的影响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Havermans[22]的研究结论一致,即心理社会安全氛围可以缓冲员工的压力反应,改善员工的安全心理资本,进而缓解不良的工作压力反应对安全心理资本和心理社会安全行为的负向影响,进而丰富了我们对工作压力和心理社会安全行为之间关系的认识。

4.2 管理启示

研究结果为煤矿企业如何通过管理一线矿工的工作压力,提升安全行为提供了几点重要启示。首先,一线矿工在工作和生活中面临的压力会对其心理社会安全行为产生较大的抑制作用,这提示我们,煤矿企业不能只追求生产力水平而忽视矿工的身心健康和安全,应该在提高生产力的同时关注一线矿工所面临的各种压力,并及时解决;其次,证实了矿工的安全心理资本在工作压力和心理社会安全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这启示煤矿企业管理层要特别加强对一线矿工心理状况的重视,开发矿工心理资本,进而减少矿工不安全行为和矿难事故的发生;最后,心理社会安全氛围对于工作压力和心理社会安全行为具有显著的负向调节作用,这提示煤矿企业应该着重提高心理社会安全氛围水平,管理层应该从自身做起,加强对安全的重视态度,在生产力水平和矿工安全之间优先考虑矿工的心理安全健康问题,提供专门的心理健康和安全咨询处,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心理安全相关的各项事务,让矿工切实感受到领导对其生命和心理安全的重视。

5 结论

1)从矿工心理安全角度,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了矿工工作压力对其心理社会安全行为的影响机理,并提出相关管理建议和对策。

2)矿工的安全心理资本在其工作压力与心理社会安全行为的负向关系中起中介作用;心理社会安全氛围能调节工作压力与安全心理资本之间的关系;心理社会安全氛围能够调节安全心理资本在工作压力与心理社会安全行为关系间的中介作用。

猜你喜欢

矿工效应资本
基于新SEIRS 的矿工不安全行为传播分析
铀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应
资本支出的狂欢:投资潮即将到来 精读
金牌挖矿工
矿工
懒马效应
金茂资本 上地J SPACE
资本策局变
第一资本观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