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源视角下的贵州研学旅游发展前景研究
2019-04-12雷显兵罗时琴王德远贾真真
贾 敏,雷显兵,罗时琴,王德远,贾真真
(1. 贵州省山地资源研究所, 贵州 贵阳 550001;2. 贵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贵州 贵阳 550001)
1 研学旅游发展研究
1.1 研学旅游的内涵
旅游是游客进行放松休闲的一种活动,其主要目的在于心灵的体验,是一种身心的享受。但研学旅游略有不同,研学旅游是以学生或伴有学习目的的人为主体,集旅游、学习为一体,以线路旅游的形式组织到居住地以外的国家或地区进行观光游览、生活体验、学习特定知识等的主题旅游活动。从广义上来讲,研学旅游是指以研究性、探究性学习为目的的专项旅行,是旅游者出于文化求知的需求,暂时离开常住地,到异地开展的文化性质的旅游活动。其主体并不仅仅是学生,可以是任何年龄的抱着学习求知的目的而进行旅行的人。狭义上,研学旅游是指教育部门和学校根据区域特色、学生年龄特点和各学科教学内容需要,有计划地安排组织学生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校园,在与平常不同的生活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加深与自然和文化的亲近感,增加对集体生活方式和社会公共道德的体验,开展研究型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活动。
1.2 发展研学旅游的意义
研学旅游是集教育、文化和旅游为一体的一种新型、多元化的旅游发展模式,其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教育和旅游行业的发展探索,以及全体国民素质和知识水平的提升。发展研学旅游,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之情;有利于推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促使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有利于加快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从小培养学生文明旅游意识,养成文明旅游行为习惯。另一方面,发展研学旅游,有利于促进旅游与研学深度结合,创新多元化的旅游发展模式;有利于推进对传统旅游产业进行转型升级、对旅游产品进行创新优化,促进地区旅游事业持续发展;有利于拉动其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形成市场竞争力,培育其成为地区旅游发展创新的增长点。此外,在文化层面上,研学旅游注重在游玩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可以称之为文化旅游的一种新形式,旅游者通过各种形式参与到研学旅游活动中,在享受休闲的同时学习文化知识、提升自身文化修养,有利于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承、科学知识的习得与国民素质的整体提升。
2 贵州省旅游资源概述
贵州省位于我国西南地区东部,东毗湖南、南邻广西、西连云南、北接四川和重庆,是一个隆起于四川盆地和广西丘陵之间的亚热带高原山地地区,地势总体西北高东南低。贵州70%的土地面积为喀斯特岩溶地貌,山高谷深,沟壑纵横。乌蒙山脉、大娄山脉、武陵山脉、苗岭山脉纵横于全境。南北盘江、红水河、乌江、舞阳河、清水江、都柳江等珠江、长江水系的支流奔流于万山丛中。奇特的自然环境造就了贵州丰富的旅游资源,有山形地貌、碧水激流等独特的自然旅游资源,有古建筑、民族风情、历史文化遗产等特色鲜明的人文旅游资源,有革命历史遗迹形成的宝贵的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等,此外,贵州拥有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几乎可以常年开展旅游活动,成为贵州省大力发展旅游业的一大优势。
2.1 自然旅游资源
2.1.1 地文景观类
地文景观是指在长期地质作用和地理过程中形成,并在地表面或浅地表存留下来的各种景观。贵州地层发育齐全,自远古界到第四系均有出露,海相地层发育,沉积岩分布广,沉积环境变异多姿,相带发育齐全,化石丰富。沉积岩中又以碳酸盐岩分布最为广泛,因而形成了贵州独特的喀斯特地貌与地质景观。贵州岩溶地貌有石芽、溶沟、漏斗、落水洞、竖井、洼地、溶盆、槽谷、峰林、峰丛、溶丘、岩溶湖、潭、多湖泉等。地下有溶洞、地下河、伏流、暗湖及各种钙质沉积形态,如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等。单个个体形态在一定的岩溶地质环境条件下又组合成峰林谷地、峰丛洼地、垄岗槽谷等多种组合形态,旅游价值较大。
2.1.2 生物景观类
贵州地处高海拔、低纬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自古以来,贵州到处森林蔽日,绿水长流。良好的环境造就了贵州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全省共有自然保护区116个,属森林生态系统、野生动植物类型的106个,内陆湿地类型的8个,古生物遗迹类型的1个,地质地貌类型的1个。
2.1.3 水域风光类
水域风光指水体及所依存的地表环境构成的景观或现象。贵州境内的河流分属长江和珠江流域,是长江、珠江上游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全省水系顺地势由西部、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分流。大体以乌蒙山及苗岭为分水岭,以北属长江流域,以南属珠江流域。贵州省水域风光拥有河段、天然湖泊与池沼、瀑布、泉、河口与海面5个亚类。著名的黄果树大瀑布、荔波小七孔景区隶属于此类旅游资源。
2.1.4 天象气候类
天象指发生在地球大气层外的现象,泛指各种天文现象。气候现象指在一定的天气条件下在大气中、地面上出现许多可以观测到的物理现象。贵州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15 ℃左右,年降雨量在1000~1400 mm之间;年无霜期在250~300 d之间。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独特的气候特征,使贵州成为理想的休闲旅游和避暑胜地。
2.2 人文旅游资源
2.2.1 名人名胜类
贵州发展历史源远流长,人才辈出,一代帝师孙应鳌,诗书画三绝杨龙友,晚清名臣丁宝桢,革命先烈王若飞等文人志士和无产阶级革命家群体,以及各个时期留下的各类革命旧址、纪念馆、文物馆、故居等奠定了黔贵学派的深厚底蕴。现在,黔贵人才亦在各个领域书写传奇,有著明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音乐家以及世界体育名将,黔贵名人灿若星河。名人名胜资源成为贵州旅游的地方特色文化。
2.2.2 遗迹建筑类
遗迹是指已废弃的目前不再有实际用途的人类活动遗存和各种构筑物。建筑类旅游资源是指融入旅游的某些基础设施或专门为旅游开发而建设的建筑物和场所。盘县大洞古人类文化遗址、海龙屯土司遗址、贵州古冰川遗迹的典型代表—梵净山、为纪念王阳明先生而修建的阳明祠、晴隆二十四道拐、西江千户苗寨、述洞侗寨独柱鼓楼、册亨大寨民族村寨、镇远县青龙洞古建筑群、克度天文小镇等构成了贵州丰富多彩、独具一格的遗迹建筑类资源,颇具地域与民族特色。
2.2.3 民族文化类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共居的省份,全省有51个民族成份,各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6.11%,民族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特色鲜明,民族风情独特,绚丽多彩。从观音洞文化到夜郎文化,从水西文化到红色文化,以及酒文化、茶文化等,各民族都拥有独特的民族文化,他们在语言、信仰、风俗习惯、生活饮食、服饰、节庆、婚俗以及建筑等方面都表现出自身独特的气息。各少数民族古朴浓郁、特色鲜明的民族风情,孕育了各具特色的人文环境,极大地丰富了贵州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2.2.4 山地体育类
贵州是生态山地省,有非常好的山地户外运动资源。2016年9月首届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在贵州省黔西南兴义举行,大会期间举办了20多项户外体育赛事,吸引了较多的国内外户外运动爱好者,并对贵州的山地体育旅游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玉舍滑雪场、滑草场、下司皮划艇激流回旋训练基地、中国紫云格凸河国际攀岩节、环雷公山超100 km国际马拉松比赛(雷山段)、杉木河漂流等项目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体育赛事是一种特殊、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通过开展户外运动或举办体育赛事使其与地方旅游资源有机结合,有利于山地体育旅游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另外,根据贵州省旅游资源大普查结果显示,全省共普查登记旅游资源82679处。贵州在国家标准基础上新增的康体养生类、乡村旅游类、红色旅游类、山地体育类共计11070处,占资源总数的13.39%。从资源单体分级构成看,普通级资源75072处(含三级以下),占资源总数的90.80%;优良级资源7607处,占9.20%,优良级资源中:良级资源6359处(三级),占7.69%;优级资源1033处(四级),占1.25%;特品级资源215处(五级),占0.26%。从资源规划开发情况看,已经开发或正在进行规划、开发的旅游资源单体31053处,占资源总数的37.56%;尚未规划、开发旅游资源单体51626处,占62.44%,说明贵州旅游后备资源丰富,旅游业发展后劲十足。
3 贵州研学旅游产品分析
根据贵州省旅游资源类型,对研学旅游产品进行以下类别划分,主要有:知识科普型、探险拓展型、自然观赏型、文化体验型、励志教育型。
知识科普型:主要包括各种类型的喀斯特地貌与地质景观、历史文化遗产、天象气候及各类博物馆、科技馆、天象馆等资源。例如,双河洞、梵净山、古夜郎文化园区、贵州龙化石群、乌蒙佛光、贵州省博物馆、中国天眼(FAST)等。
探险拓展型:主要为地文景观类、山地体育类等资源。如南江大峡谷、攀岩岩壁、梅花山滑雪场、威宁高原运动基地、环雷公山超100 km国际马拉松比赛、坝陵河国际低空跳伞国际挑战赛等。
自然观赏型:主要包括地文景观、生物景观和水域风光类资源,如云台山峰丛、织金洞、万峰林、马岭河峡谷等地文景观类资源;茂兰喀斯特原始森林、大韭菜坪、百里杜鹃、乌蒙大草原等生物景观类资源;黄果树大瀑布、黄鹤营地下河、四洞沟瀑布群、万峰湖等水域风光类资源。
文化体验型:主要包括遗址遗迹类、民族文化类、少数民族村落及其所催生出来的旅游商品类等资源。比较著名的有阳明洞、海龙屯土司遗址、雷山苗年、彝族撮泰吉、贵州茅台酒、控拜银饰、牙舟陶等旅游资源。
励志教育型:主要包括名人名胜类、红色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军营等资源。譬如,遵义会议会址、四渡赤水战役遗址、集中营旧址、王若飞故居、深河桥抗日文化纪念园等。
总之,贵州省旅游资源丰富,自然及人文环境独特,再加上气候条件优越,四季皆可旅游,开发潜力较大。尤其是其独有的喀斯特地貌、少数民族风情和以革命历史为主的红色旅游成为贵州最为人知的三张旅游名片。由此,贵州良好的资源优势为研学旅游市场的开发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条件。
4 贵州研学旅游发展前景研究
4.1 政策环境良好
国家在多项政策上明确了研学旅游工作任务。2013年2月,我国在《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中首次提出“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研学旅游项目逐渐进入大众视野。2014年8月,《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中明确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生日常教育范畴。2015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中强调“支持研学旅行发展,支持建设一批研学旅行基地,鼓励各地依托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红色旅游景点景区、大型公共设施、知名院校、科研机构、工矿企业、大型农场开展研学旅行活动。”随后,国家旅游局在全国组织开展了“中国研学旅游目的地”和“全国研学旅游示范基地”品牌认定活动,2016年1月,决定授予北京市海淀区等10个城市为“中国研学旅游目的地”称号,授予北京市卢沟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等20家单位为“全国研学旅游示范基地”称号,自此,研学旅游品牌创立。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中明确了研学旅行的意义、内容和目标,进一步将研学旅游在全国范围内推广。2017年9月,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正式将研学旅行纳入课程目标,丰富了综合实践课程内容,确立了新形势下研学旅游的发展意义和重要地位。
4.2 市场需求旺盛
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持续推进,旅游已经成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2016年我国旅游消费保持高速增长,2016年全年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超过44.4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4.69万亿元,同比去年分别增长11%和13.6%。2017年旅游直接投资达到万亿元规模,同比增长15%。从图1和图2可以看出,贵州2016年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5.31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5027.54亿元,同比去年分别增长41.2%和43.1%;2017年接待游客数7.44亿人次,总收入达7116.81亿元。不论是全国还贵州省内,旅游消费整体增幅较大,反映了近两年来旺盛的旅游市场需求。然而在当前新形势下,人们已不满足于浅尝辄止、走马观花,而是更热衷于深度、定制、体验游,更关注新方式、高品质,研学旅游恰是一种可以满足自我精神需求的一种高层次旅游,具有体验性、教育性、娱乐性和休闲性等,研学旅游市场需求前景广阔。其次,伴随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形式的转型升级,研学旅游作为教育与旅游兼得的新形式,将成为两大行业发展的重大转机。教育与旅游的结合,既是校内与校外教育的结合,也是知识与行动的结合,研学旅游需要“知行合一”,这也是教育与旅游行业发展趋势所需。
图1 贵州省2006~2017年接待游客人数统计情况
图2 贵州省2006~2017年旅游收入统计情况
4.3 旅游资源可开发性强
(1) 贵州各地州市旅游资源丰富多彩,地域差异使得各地资源独具一格。以中部贵阳为核心的综合旅游发展区、以北部遵义为核心的红色旅游、生态体验区和以南部黔南州为核心的民族风情、生态山水旅游区向周围辐射,为开发研学旅游产品开展研学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2) 资源具有典型性、独特性,地方特色鲜明。贵州环境的多样性使得各大类型资源依托地域环境而生,有独无偶。从古人类文化遗址到黔贵文化,从观音洞文化到黔南民族风情等,很多资源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研学价值较高。
(3) 资源品质精美优良,潜在发掘能力强。贵州在历史文化、红色经典、地质地貌、民族风情、漂流温泉等各方面资源条件得天独厚,拥有各类纪念馆、名人故居、溶洞峰林、山水瀑布、传统村落等旅游资源,数量庞大,资源品质极高,具有很强的研学价值和旅游吸引力,但目前大多数资源还是浅层次开发或未开发状态。
5 贵州研学旅游发展建议
(1) 研学旅游所关注的主体应当扩大范围。传统研学旅游群体主要是青少年学生,目前研学旅游市场已出现变化,随着现代社会知识更新的加快,社会各层次群体尤其是中高层人士,有了更加紧迫而强烈的学习欲望和更高的旅游要求,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修身养性已成为现代休闲旅游时代的普遍需求。
(2) 研学旅游产品应注重多样化开发,形成品牌效应。由于研学旅游主体的不断扩大和市场的持续完善,应着力打造多样化、主题化的旅游产品以适应不同群体的需求,比如以科技、医疗、历史、生物、探秘、地理、体育等为特色的研学旅游,从而打造行业领军品牌,形成品牌效应,以提升研学旅游项目的认可度和满意度。
(3) 各级部门要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制定适应于当地发展研学旅游的方案。全省各级各部门积极响应国家一系列政策的指引,制定实施适应于地方的“研学旅游规范”,设立联合教育与旅游的专门管理机构来支持、规划、指导、协调、规范、保护研学旅游的健康持续发展,更好地推进学生市场纳入到研学旅游的教育实践中。
(4) 实行研学旅游规范管理,加强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由于目前研学旅游主要以青少年为主,人数多、停留时间较长、青少年学生活泼好动,安全问题是发展研学旅游的主要制约因素。这就要求旅游组织部门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保险制度、应急管理制度,旅游从业人员增强旅游安全意识、加强职业道德、提升业务水平和整体服务质量,始终遵循“安全第一”的原则,降低风险,保证研学旅游活动顺利安全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