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新农村建设景观规划研究
2019-04-12李星宁
李星宁
(贵阳学院 城乡规划与建筑工程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5)
1 引言
随着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新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中的景观规划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贵阳市新农村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展开,新农村环境景观设计理念在不断地创新,对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与建设的认识也不断地深入。本研究从景观规划结合地域文化的角度出发,通过以贵阳地区新农村为例进行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的初步探讨,解析贵阳市新农村景观规划特点,为促进贵阳市新农村景观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2 贵阳市概况
贵阳市现辖云岩、南明、花溪、乌当、白云、观山湖6个区,清镇1 个县级市,修文、息烽、开阳3个县。全市有1054个行政村,截至2017年底,贵阳市创建了多个新农村精品型和普及型示范点。
3 贵阳市新农村景观空间特征
3.1 农业生产景观
3.1.1 平原型新农村
平原地区的新农村,由于地势较为平坦,农业生产景观连续性、完整性较好,景观破碎化程度较低,景观效果较好。农业生产景观主要包括蔬菜、稻田田园景观、果园景观、防护林景观等,其构成了平原型新农村景观的典型特征[1]。如花溪青岩镇龙井村、黔陶乡马场村、高坡乡扰绕村等几个美丽乡村地势相对平坦,整个村落与田园风光融为一体,犹如世外桃源,且在乡村景观上出现“以量为美”的规模效应(图1)。
3.1.2 山地型新农村
山地坡度较大,绿化程度较好,景观形状大多不规则。由于山地地形高差的影响,景观上表现为高低错落有致、跌宕起伏的山地自然景观。如修文县谷堡乡猕猴桃园、开阳县禾丰乡生态硒茶园——“云山茶海”、花溪高坡乡石门村农田景观(图2)。其农业生产景观被林带、林地或山地分割,其景观破碎度较大,面积大小不一,分布范围广,且景观连续性不强。但在贵阳地区的山地型新农村中,农业生产依山就势,充分利用地形地貌,实现了农业生产与地形、林带、居住区的完美契合,呈现出了“虽然人作,宛自天开”的喀斯特山地乡村田园风貌。
图1花溪高坡乡扰绕村新农村景观
图2 花溪高坡乡石门村景观
3.2 居住区景观
在新农村居住区的选址上,在山地型新农村,居住区主要是沿河或依山而建,形成带状居民区,建筑的主要朝向依山傍水,坐北朝南。在平原型新农村中,居住区沿道路修建,并沿道路的垂直方向发展,形成线型的带状区域。建筑已从木结构榫卯建筑发展到小别墅,建筑墙面装饰各种民风民俗图案,整个村庄的住宅显得温馨而富有活力。但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新农村还存在少量危房、弃房,无人居住,需要进一步加以维修或者进行改造,塑造乡村居住景观。
3.3 广场景观设计
随着贵阳新农村里配套设施不断完善。不少新农村兴建了文化娱乐广场,广场设置了亭廊组合、民俗文化建筑小品、树阵休息椅、健身设施、文化景墙、乡风村规宣传栏等,整个广场为村民提供了休闲娱乐、加强邻里交往、健身运动的公共活动空间,丰富了村民的业余生活,增强了邻里交往,提升了村民文化品位,促进了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图3、4)。
图3贵安新区马场镇平寨村广场
图4 白云区牛场乡阿所村民俗广场
3.4 道路景观
目前,贵阳地区多数新农村道路景观建设有一定的成效。在具体的道路绿化过程中,一般多采用当地的乡土树种,如香樟、桂花等,其长势好,既丰富了乡村景观又加强了村庄的整体生态效益。部分新农村道路景观充分利用现有的优美田园风光,通过道路旁边野生树木及花草,形成乡间自然野趣的田园风光。但在道路绿化植物选择上,景观季相变化较少。在景观层次上,基本上就是行道树的乔木层,缺少灌木层及地被层;部分新农村主干道是以零星的道路绿化为主,即是行道树和杂生的花草结合,乡间小路基本上以田间野生植物为主。
3.5 民俗文化
贵阳地区新农村民族文化在景观规划上的表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民居墙面装饰体现民族农村文化,如开阳十里画廊底窝八寨布依族农耕文化彩绘墙、花溪青岩龙井村的布依文化浮雕墙、花溪久安乡久安村牛昌坝民居上的民族生产生活方式的墙绘,这些都是对布依族的风土人情、民风民俗提供了较好的宣传载体(图5)。②村寨景观构筑物上传承民族乐器文化,如花溪青岩龙井村浮雕墙上刻画了布依族布依景墙(见图6)。③在广场上充分结合历史名人事迹,宣传民族文化教育,激发爱国主义精神,传承创新,树立典范。如花溪久安乡久安村牛昌坝的茫父艺术中心和白云蓬莱村的奢香夫人主题广场。
图5 开阳底窝八寨布依族农耕文化彩绘墙
图6 青岩龙井村的布依文化浮雕墙
4 新农村景观主要存在的问题
4.1 缺乏合理规划,人工景观呈现无序状态
新农村居住区景观人工痕迹较为突出。在民居的建设过程中,虽说外部装饰和民居屋顶都进行了统一规划,但存在部分村民乱搭乱建现象。这种毫无秩序的民居建筑破坏了乡村的统一感,使传统上的乡村格局受到严重破坏。
在乡村建设中,类似牌楼、广场以及植物景观设计中植物选择趋同的背景下,乡村景观逐步失去了原有的田园风貌,整个乡村景观建设趋于千村一面,地域特色文化丧失了活力,民族文化传承失去了更好的物质载体,乡村民族特色文化没有得到有效地传承和保护。
4.2 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破坏严重
近年来,随着乡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新农村为了改善当地物质条件,加大了对基础设施、服务设施的建设,但由于缺乏资金的有效支持,各种建设没有进行科学合理的布局,导致乡村景观被无序的分割,田园景观破碎度大,农村生存空间以及乡村自然生态环境被破坏。另外,乡村管理无序,环境整治难,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排污、牲畜污水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新农村景观的质量。
4.3 地域化设计理念欠缺
乡村景观设计的出发点是立足于村民,服务于村民。乡村景观建设的优劣关键是景观设计是否来源于村民生活,包括村民的民风民俗、宗教信仰、村民意愿等,如景观得到村民的认同,让村民感到归属感和认同感,这样的景观设计是成功的。而贵阳地区部分新农村在景观设计中“地域化设计”的意识还不够强,未能充分考虑到村民对景观的意愿、精神需求及尺度需求,没能协调好人与景观、地域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缺乏自然、人文、和谐的设计理念(图7、8)。
图7龙井村“略显笨重”的休息亭
图8 马场村无人性化设计的花架
4.4 新农村绿化建设质量有待提高
在贵阳地区的新农村绿化建设中,普及示范点的新农村绿化建设普遍质量不高,如道路绿化树种单一,树形美观效果良莠不齐;公共空间植物配置群落结构简单,季相变化少;居住区绿化杂乱无章,全凭个人喜好,绿化效果参差不齐。整个乡村景观的“点线面”没有形成完整的乡村绿化生态网络体系,生态效率不明显。综上所述,新农村绿化建设没有优美的田园风光添砖添瓦,需进一步加强绿化建设,更好地服务于乡村产业经济发展及村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5 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建议
5.1 农业生产景观设计
在平原型新农村,加大地域性特色农作物的资源利用,以体量、规模大为美,增强农业生产的园林景观美、意境美,促进当地景观建设与产业建设的和谐共存,促进乡村环境改善,经济发展。在山地型新农村,结合当地地形,依山就势,解决好地形、经济农作物、村民生活环境之间的关系,打造优美的喀斯特自然田园乡村风光,提升乡村景观质量,促进乡村农业发展,发展乡村旅游。
5.2 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
在新农村居住区设计时,除了满足现代村民的生活功能需求以外,需与地域文化相结合。贵阳地区苗族、布依族较多,在建设民俗型美丽乡村时,居住区设计需传承和延续两个代表性民族的民居样式、体量、色彩等,形成和谐统一的民宿风貌,整个设计风格简洁明快,既能体现现代感,又不失自然乡土气息。另外,还可通过两个民族民居的悬山顶坡屋面、山墙上的格栅图案、挑檐、窗花形式、栏杆形式、墙面等形式体现现代性少数民族民居风格,增强地域化的民居特征[2]。
5.3 广场景观设计
广场在乡村主要功能有休闲、娱乐、交流以及举行各种庆典活动,它的存在丰富了村民的业余生活,满足了其精神需求,加强了邻里交往。景观设计时,需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前提下,需结合当地乡村的个性化特点,如当地的名人名物、特色资源、宗教信仰、民族喜好等,充分提取好、利用好设计元素,使广场景观设计得到广大村民的认同和接受,在展示地方风貌的同时,让居民具有归属感和成就感,完美实现景观实用性、地方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5.4 道路景观设计
在满足居民出行和通行需要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其在街道景观、地方形象特征方面的塑造。设计时注重乡村道路景观的“线”型设计,注重道路空间的节奏变化,以增强空间的识别性和层次感,保持道路的完整性与连续性[3]。如可在道路两边自然风光较好地段,根据实际地形适当加以乔木进行绿化点缀,增强道路景观层次,丰富季相变化;宅间道路稍宽的时候可以栽植行道树,针对因道路狭窄不能栽植行道树的,可以在转角处设置花坛或树池栽植绿化植物。
5.5 民俗文化应用
鉴于贵阳地区新农村苗族、布依族文化丰富,需加强新农村景观规划对乡土生境的保护和对特色民族的传承,深入挖掘布依族、苗族历史文化、历史名人典故以及民风民俗,如民风民俗、干栏式建筑民居文化、宗教信仰文化、音乐文化、色彩、服饰等文化,尤其要加强对乡村非物质文化景观的保护,如布依族蜡染、布依山歌、斗鸟、斗鸡等民俗活动,创造和谐优美的新农村景观。
6 结语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探索建立贵阳地区新农村地域化景观是势在必行。通过对新农村重要景观节点分析,结合贵阳新农村地形特点、民俗文化、村民意愿,积极探索新农村景观规划与地域文化结合的契入点。通过此研究,能为贵阳市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的更深层次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补充,最终更好地为贵阳市新农村建设服务,为实现贵阳市的乡村振兴提供理论指导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