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历史资源打造特色文化社区
——以武林街道竹竿巷社区为例
2019-04-12龚上华谢超凡
文/龚上华 谢超凡
杭州市下城区武林街道竹竿巷社区位于市中心,曾是杭州编蓝插篱所用的细竹交易之处,所以得名竹竿巷。近年来,竹竿巷社区深入挖掘社区中的历史文化资源,以竹为题、文化为魂,扎实开展各项工作,取得明显的成效。社区先后获得全国侨务示范社区、全国社区服务先进社区、省文明示范社区、杭州市“竹文化”优秀特色社区、下城区五星级社区、满意社区等荣誉称号。
第一,突出“竹文化”特色,选择竹子作为社区主题文化。竹竿巷辖区内每一条路,每一幢建筑的背后都可挖掘出深厚的历史文化和人文典故,这些历史文化和典故都可以串“珠”成“链”,形成具有竹竿巷社区特有的社区文化。因此,社区通过广泛征求居民意见后决定以“竹文化”作为社区主题文化,通过“竹文化”来推动社区建设。为了让广大居民更多地了解竹子的品种、习性、用途等,社区不但发动群众,让大家参与种竹、养竹和护竹,还特地邀请“竹乡”安吉县的专家来给大家讲种竹、养竹的知识,让居民们对身边这些朝夕相伴的“新邻居”有了基础性科学的认识和了解。
第二,以“竹文化”为依托,积极开展各类社区公共文化活动。竹竿巷创办社区《文竹报》,用以宣传竹文化,报道社区的新鲜事,加强居民间的联络。挖掘深厚的历史文化,通过文化展览活动再现历史风貌。竹竿巷将辖区内的墨梅凌烟、梅竹双清、宋都御街、歧黄圣道、老竹新枝、古巷春雨、节义郁新、众安百戏等八个历史典故整理成文,再现竹竿巷历史风貌。竹竿巷社区融合绿意怏然、咏竹诗词、对联、格言、人物方志、社区八典等文化,建成社区文体活动中心,成为杭州市首家“竹文化”主题精品社区,既丰富了居民文化生活,又强化了社区居民教育、管理和服务。
第三,以“竹”为题材,建设良好的社区自然人文环境。竹竿巷社区外环境建设以绿化为形,以文化为题,紧紧抓住“绿化”和“文化”两个环节,将社区建设的丰富内涵进行物化处理。社区在外环境改造方面投入大量资金购置硬件设施,使社区的整体外环境得到了大大改观。此外,对社区内的绿化在布局上进行合理规划,补绿、植绿,增加了绿化覆盖面,使社区绿树成荫,环境优美,从而被市环保部门授予“绿化社区”荣誉称号。
社区的发展需要广大居民群众同心同德,共建共享。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传统的以血缘、地缘为基础的“熟人社会”逐渐转变为“陌生人社会”,因此,充分发挥文化承载记忆、形成认同、凝聚人心的纽带作用显得尤为重要。竹竿巷社区紧紧围绕“竹文化”展开工作,彰显“历史资源禀赋”,为居民们创造社缘,变“无缘”为“有缘”,在打造特色文化社区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竹竿巷中北房管站建筑
其一,凝练了社区精神。竹竿巷社区历史悠久,人文璀璨,社区浓郁的文化底蕴确实为社区的发展带了诸多机遇。但与其他老城区的社区一样,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社区规划不规范、失业人员多、退休老年人多、居民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这些问题为深入创建特色品质社区带来一些困难。因此,如何凝练社区精神成为老旧小区提升的重要课题之一。而竹竿巷社区通过立足于社区浓厚的历史气息的特色,去宣扬社区的历史浓厚感,居民的自豪感和社区归属感得到了提升,居民树立了良好的人格品质从而培育和凝练了社区精神。
其二,传承了社区文化。社区是我国城乡的最基层单元,社区治理是社会治理的基础环节。而社区文化建设和创新是完善社区治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工程。一直以来,竹竿巷社区立足自身优势和特点,以社区历史文化为载体,以古文人志士的文章和文学、精神为内容,以梅王阁、马宴初工业局等历史古迹为依托,引导和教育社区居民回顾国史,传承国家的优秀的文化传统,同时社区以已有的文学场所来培养社区居民的学习意识,从而培养了居民良好的文学素养和浓厚的文化传承氛围。
其三,促进了社区融合。竹竿巷社区地处杭州核心区块,且周边又有省儿保等大型医院,社区楼宇多、人员复杂、老旧小区多,给老旧小区治理带来了诸多问题。竹竿巷社区通过社区主导、居民自治,以竹文化为契入点,实现了街道、社区与群众的无缝对接,打通了社区居民群众与基层政府间的沟通渠道,探索出了老旧小区管理的新模式,为老旧小区注入了新活力。一方面,以楼群为线,在特色楼道装点古代名人咏竹的名句名言,让竹的历史文化逐渐渗透到居民日常生活中去,通过传承竹文化来培育社区精神,来凝练社区建设。另一方面,将社区“竹”主题的精神具体化,渗透到社区居民公约的制定和修订中,规范了居民的行为习惯,明确了居民的基本行为准则,居民良好精神文明得到了养成,社区居民正直正义感得到了培养,社区居民之间互帮互助的美德得到了弘扬,有力地促进了社区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