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制本科学生干部职业发展规划与培养方式的思考
2019-04-11徐长文
徐长文
摘 要: 学生干部作为高校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其坚定的政治素养、扎实的工作能力和良好的外部形象是高校各项学生工作良好运转的基础与保障。高校五年制本科学生在管理方式和培养模式等方面具有特殊性,指导学生干部合理规划职业发展,针对不同类型的职位开展专业化培养,是保证高校学生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本文通过建设可持续的选拔与淘汰、系统的管理与培训和有效的激励机制,思考五年制本科学生干部队伍培养途径与策略,以提升学生工作综合管理水平。
关键词: 五年制本科 学生干部 职业发展
学生干部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作为学生群体的骨干,不但是师生沟通的桥梁与纽带,更是各项思政教育、教学课程、学生活动和校园服务的组织者、协调者和执行者。近些年,随着高校逐年扩招及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学生干部利益化趋势突显,职业化能力不足,部分学生干部素质能力降低,价值观念偏差。既不利于学生自身的成长,又影响高校学生管理效果,急需思政工作者引入针对学生干部的职业发展规划。
一、学生干部及职业发展的界定
高校学生干部大致分为三种类型,即学生组织干部、班级干部及党团干部。他们从不同的岗位、角度执行和开展学校各层次、各阶段学生工作。学生组织干部多指在校、院级学生会、社团联及各类型社团组织内工作的学生,他的服务对象面向全校师生,工作内容多以大型学生活动或专业类、兴趣类交流活动为主;班级干部多指班级班委会内以班长为主的各职能委员,其服务对象一般只针对班级内部成员;而党团干部是学生政治队伍的骨干,以支部为核心开展内部学习和外部发展等先进性建设活动。学生干部作为高校管理和发展的执行群体,发挥着“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1]。
所谓学生干部的职业发展,多指以专业背景为基础,以未来从事的行业为培养目标,学生干部在大学内从事整个学生工作期间的全部经历,包括工作职能、职位变动,工作能力及素质提升及工作理想实现的整个过程等[2]。这种职业发展具有时间上的节点性和规律性,即不同专业、同一类型的职务在相同或相近的时间段内所从事的工作内容大致相同,使以往的学生干部管理与培养有章可循。学生干部的职业发展是其步入社会前的重要发展过程,每个学生都会对自己的大学生活有理想的目标,并为之努力实现。当其在一个学生组织内工作时,如果管理者及时并准确地为他的发展进行设计规划,就会产生被认同感,从而形成一种强大的工作动力,为组织创造更大的价值。所以高校通过思政工作者和学生干部之间的合作交流,针对专业背景和个人条件等因素,制定合理的学生干部职业发展规划,使学生干部产生积极的上进心,从而为学校学生工作做出贡献,进而使个人发展目标和学生管理目标良好地统一,在高校育人教育中起到重要作用。
二、五年制本科学生干部职业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本科高等教育大都为“四年制”培养方式,即绝大多数专业学生都在四年内完成本科教学课程获得相应学位。学生管理模式和方法,以及学生干部队伍的建设方式已具备良好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方法。但在少部分专业,例如医学、建筑学、城乡规划学及双外语类等,则采用“五年制”的培养方式,其教育教学上的特殊性必然导致在传统意义上的学生管理模式基础上,出现时间周期、人员组成及协调管理等方面的差异。
由于应试教育的存在,绝大多数学生进入大学之前的主要任务是课程学习,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较弱,心理和行为意识等方面发育不足,即使担任过学生干部,也多以班主任直接管理下的班级干部,主动并独立处理和解决问题等能力仍不足,更谈不上规划发展方向,实现自我价值。在高校学生干部职业发展现状中存在竞争的功利主义、角色定位偏差、积极性和自主性差、办事不公以权谋私、团队意识及心理承受能力弱等问题[3]。尤以“五年制”本科为例,近些年学生干部职业发展出现新的问题:
(一)较长的工作周期,导致可持续发展减弱。
传统学生干部职业发展都会把入校的第一学期作为基础培养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内不但要快速树立学生干部的工作理念和服务意识,更要大力提升其工作能力,为部门和职位的可持續发展提供储备。但随着学生年级增高,内外部的因素会导致其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下降。目前在“四年制”培养模式下,学生干部的工作周期一般可以维持两至三年,在一定的激励机制和管理手段下尚可达到各项工作要求。但在“五年制”培养模式下,学生工作职位的周期会被拉长,文案性质的工作内容重复性加大,需要达到三年甚至四年以上,以往的管理要求和激励方式难以有效地维持学生工作的高效性,导致部分学生干部在工作中出现倦怠和应付心理,容易出现职位的频繁更迭和职位再培养,导致工作可持续性减弱。
(二)特殊的专业环境,导致理想目标模糊。
现阶段高校本科专业培养与实际社会需求出现了较大的缺口,即产学研逐渐脱节,导致一些人学习的专业与未来从事的职业相去甚远。而“五年制”本科大都是专业领域较强的专业,多一年的专业学习和生产实践旨在提高个人从事该领域的综合能力,进而具备更高的竞争能力。在一般情况下,学生干部需要在出色完成各项例行工作的同时,较高质量地完成自己的学业,这给很多人带来较大的身心压力[1]。随着近些年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与时间相比,这种培养方式的优势越来越小,相反由于其他专业人员不断注入,原有的就业空间更加狭小。对未来理想目标的恐惧和担忧,使得很多学生不得不把重心放在学业和就业上,对学生干部的职业发展并不关心,导致一些学生干部初期工作十分积极,中后期却选择放弃。
三、五年制本科学生干部职业发展规划方向
(一)以自我定位为基础,提升学生干部的心理素质。
所谓“自我定位”,是指在认清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的情况下定位自己的角色[4]。当今“90后”已完全成为象牙塔中的主流群体,独特的个性思维和处事方式,以及大学之前的教育理念导致他们遇到各种问题时,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为基础,很难做到正确的自我定位,进而在学生工作中出现“自负”、“懦弱”、“被动”、“过激”等类型,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水平,这是目前高校思政工作者们首要重视的方面。针对“五年制”本科学生干部,应在入职伊始以深度辅导等方式开展心理素质培养与干预,使之在工作初期即具备良好合理的心理基础,应对每一项工作。
良好的自我定位需要学生完成“我是谁”、“我要做什么”、“我该怎么做”等一系列追问。首先要使学生在特定环境下很快认清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义务,为工作打好良好的心理基础。其次建立一定阶段的目标与期望,小到完成一项工作任务,进而到一系列活动的阶段成果,大到本科期间的整体规划等,都要在角色的基础上制定。最后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针对具体目标采取各种方式以实现。需要高校思政工作者们提前了解学生的性格、兴趣和已有的能力,把握其优势和劣势,有的放矢地进行职业发展规划。
(二)以职业发展为目标,提升学生干部的综合能力。
目前部分高校学生能力培养两极化严重,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工作能力不强或不爱工作,工作能力突出的学生又有学业上的压力,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尤以“五年制”本科专业突出,就业机会的紧俏和专业课程的繁多,使很多学生干部把成绩不理想问题归于学生工作,重心的转移导致工作效率降低,甚至出现中途辞职等情况。干部的培养旨在利于学生未来发展,而未来的职业发展需要的是高素质综合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前,不但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更要具备过硬的综合能力,这是现阶段高校育人的重点。专业技能的学习固然是未来职业发展的基础,但以学生工作为主的综合能力逐步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凸显出来,很多用人单位喜欢招聘党员和学生干部,这往往是学生综合能力强的体现。这就要求思政工作者们在规划学生干部职业发展过程中正确拿捏利弊,将学习与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不能只是简单地“使用”学生干部而不注重专业技能培养,更不能因为学业压力大导致成绩不理想等降低对学生干部的要求,应该全面、客观、发展地评价其工作能力,建立一个可以证明和展现自身价值的平台。
(三)以理想信念为核心,提升学生干部的工作热情。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一个好的学生干部职业规划不但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和工作能力,最终还要落在其工作热情上。很多学生干部刚上任时总有许多想法和期望,未来在自己的工作领域大刀阔斧,努力出一番作为。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人失去了当初的工作热情,开始敷衍了事得过且过,不但导致工作效率降低,还会影响整个组织的发展。除了学生个人责任感缺失,在工作中得不到认同等外,最主要的是现实与自己预期的发展目标有差距;也有部分“五年制”本科学生干部由于工作时间较长,认为自己已经学到了很多东西,达到了理想要求,剩下的只是重复性工作,缺乏新鲜感。这就需要思政工作者們在为学生干部制定职业发展规划时,一方面结合学生岗位条件和职能因素,使其工作内容、环境和方法与理想和信念相结合,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使学生干部在工作中不断学习东西,在增加认同感的同时增加工作热情。另一方面,不断增加工作的挑战性,明确干部个人和团队工作方向和重心,在原有基础上提升学生干部的自我期望值,培养“精英中的精英”。
四、五年制本科学生干部职业发展培养方式
(一)建立可持续的选拔与淘汰机制。
良好的学生干部队伍需要一个严格并可持续的进出机制,这就要求思政工作者们在学生入学阶段,如军训期间,对每一个学生进行深入的了解,全方面抓住每一个学生的性格、兴趣和期望发展方向。针对适合在各类型学生组织中发展的学生应提早全面地对其进行介绍,鼓励并推荐其参加。在选拔学生班级干部和党团干部中,杜绝直接委任和简单的投票选举,通过多种渠道和环节例如设立轮值,采取自荐、推荐和差额选举等,让学生彼此之间形成了解和互信,扩大其人际关系,防止学生干部脱离广大学生的现象发生,进而在充分参考班级或支部成员建议的基础上,根据已有优势能力,结合男女比例、宿舍分布等因素,任命不同的职务,并明确其工作期限。
针对“五年制”本科,可扩大管理团队,将科代表、寝室长等纳入班级或支部管理团队中,培养储备干部,建立候补选拔机制,使有能力和热情的同学都投入学生工作中;也可将高年级优秀学生干部推荐到低年级班级中任职,使良好的管理理念和方式得以传承。同时应加大监管力度,定期开展全面考核,实施合理的淘汰机制,做到公平公正,必要时开展换届选举,使每个人都有锻炼和成长的机会。
(二)建立系统的管理模式与培养方法。
“重使用、轻培养”是一些高校学生干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很多时候思政工作者并没有很好地教会学生干部应该具备何种素质、如何处理各类事情,就开始大量频繁地差遣和使用他们,甚至部分工作者自己都不知道如何去做。导致学生干部出现盲目思维和抵触心理,使他们感觉到在工作中既没有学到什么东西又没有快乐感,进而拉低整体工作效率。
这就要求学院及思政工作者建立科学的管理模式,在规章制度上首先加强对学生干部的规范和管理,各级、各类型组织都要对学生干部的责任、义务和权利做出明确的规定,使学生干部在工作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五年制”本科学生管理中,应该明确不同年级、不同阶段、不同职位的工作范围和常规内容,即按部就班地完成各项既定任务的同时,具备解决突发事情的方法和能力,在精益求精的同时不断发掘适合各种职务的后备管理人才。尤其在后三年培养上,应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工作的自主创新性和主动性,即使团体发生改变或职位发生变动,也能既好又快地投入到新工作中,杜绝“徒在其位、不谋其事”的现象。
其次在完善思政工作者自身素质和能力的前提下,抓好各类型学生干部的培养教育工作。提前针对不同的岗位、面向的人群及要开展的事务制定好培训目标和规划,根据具体实际需求确定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可多种多样,如请一些有经验的专家学者开办讲座;抑或针对某项事务或某个职位开展短期工作培训。可组织同一岗位不同年级、班级的学生干部进行内部探讨,或让优秀学生干部分享经验,相互介绍和了解彼此的工作方式与方法,自察的同时可短时间内使新人熟悉管理制度和流程,掌握各项规律,提高各种工作综合技巧。定期开展心理干预,通过心理测试或诫勉谈话的方式,了解学生干部的心理状况,及时对有心理问题的同学干部进行疏导和排解,使其理顺工作思路,无后顾之忧。
(三)创新学生干部激励方式。
弗鲁姆的期望理论指出:“当人们预期某种行为能够带给个体某种特定的结果,而且这种结果对个体具有吸引力时,个体就倾向于采取这种行为。”[5]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要求学生干部单纯地无偿奉献显然早已与时代不符。近些年,随着大学生价值观的迅速转变与多样化突显,原有的激励手段已经在现阶段学生工作中产生偏差效应或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榜样的树立效果随之弱化,甚至起到相反的作用。目前一些学生参与学生工作多半是为在测评中获得加分,借此机会获得更高的奖学金或荣誉称号;也有部分学生是为了多交朋友,或者在未来的求职中有一定的工作经历。
所以如何有效地创新学生工作激励手段是当下思政工作者们的创新重点。要在常规工作中设置合理的基本目标和更高要求,要使学生干部感到他们是通过自身努力和团队协作完成自己的创意和想法,并得到认可和建议,并非完成哪个组织或哪个人的任务,以此挖掘学生干部的潜能。要鼓励学生干部的创新性建设,对个人或团队的“好点子”给予放大和帮扶,使之在更高层面获得成绩。要在规章制度上完善现有激励政策,做到“赏罚分明”,改变原有的物质奖励机制,通过平时工作绩效和阶段性考核核定每个岗位和每名干部的得失,杜绝“岗位加分制”;针对学生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正确指出并促使其改正,避免产生“做多做少一个样”的消极想法。要关注学生的发展目标与需求的关系,除了原有的物质奖励和荣誉称号外,要多开展团队活动,利用校际间培训交流、素质拓展训练甚至踏青郊游等方式,让个人不断融入团队中进而培养集体感,使其真正从工作和学习中获得快乐,更好地完成各项任务。
参考文献:
[1]宋晓周.基于职业发展的学生干部培养路径初探[J].文教资料,2011(30):232-234.
[2]杨若邻.高校学生干部职业生涯发展的三个维度研究[J].成功,2013(1):297-298.
[3]周六春.论新时期高校学生干部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8(33):65-66.
[4]王小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步骤及内容初探[J].科教文汇,2008(6):2.
[5]曾俊,温金英.对高校学生干部职业发展的几点思考[J].成功(教育),2011(24):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