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只是情感勃发
2019-04-11邢海珍
未曾谋面的文友王波,笔名施立夫。他是我曾经的同事郎学初教授的同事,大学毕业后在伊春工作,先在大学教书,后进机关当了公务员。王波是才子,以诗文见长,曾是黑大名师刘敬圻教授的弟子,曾在北师大攻读了硕士学位,是一位有着高远理想追求的年輕人。
《青春无界》是王波的第一本书,是一部散文随笔集。我知道王波是诗人,他的诗很有激情,写得深沉蕴藉。我读过的那首写黑河的获奖诗篇,就很让我感动,不乏灵气,又追求厚重,是有思想有底蕴的诗,他不是只停留在轻飘飘的情感咏叹层面的那一类诗人。《青春无界》的许多篇章可以读出那种“无界”的青春冲动和书生意气,文章生命的动感足具,有文采有感情,可说是“此中真歌哭,情文两具备”了。
虽然王波的行文走笔不乏很重的学者气,知识性很强,考据辨析,引经据典,但他写起来却无法掩饰青春气息,情志深切的诗意境界总是荡漾于笔端,他写出的多是重“情”之文。《鹅是不吃鱼的》是这本书的开卷之作,先是题目便让我愕然一惊,随即读来却深入肺腑,为作者对于启蒙师长的至情至性所打动。一个残疾人的内心世界如此宽阔博大,无限的敬意和悲悯油然而生。当然,王波笔下的人物境界也彰显了作者的性情和良知,不忘师恩,“鹅是不吃鱼的”这个命题让读者看见了一大片全新的灵魂天地。在《歌声里的流年》一文中,我读出了王波对于音乐的深刻理解,他在歌声里悟性大开,在此看到了人生和世界多么美妙的风景。其实,音乐和歌声就是王波的一种情感载体,或者说就是他文字中的情怀和襟抱。往事与友情、亲人与童年、校园与记忆,诸多的心路历程都次第展开,也包括音乐与歌声,就像一条源源不断的时光河流,正在摆渡生命岁月的情感重量。一个有情有义的人,他的文字一路走来,就是人性体温的佐证。
《青春无界》中的文章虽是情感勃发,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但说到底还多是靠理性支撑、以思考见长的感悟之文。王波的书生意气主要表现在“理”上,知性十足,充盈着对人生世界的深刻思辨精神。他的才华他的底气,主要表现在他善于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用自己的心智去思考人生,他善于在精短的篇章里一吐心中的块垒,抒写自我独立的理想和信念。在《比翼鸟》一文中,王波讲了两位残疾舞者的故事 ,其中一人没有右臂,一人没有左腿,但二人用精致的舞蹈构成了另一种人生的完美,二人合在一处就是“比翼鸟”,在精神和肉体的交融中神奇地飞了起来。作者因此提炼出人生和命运的哲理:
生命在跌倒的时候,并不意味着梦想从此就走向了死亡。只要信念还在,只要坚忍还在,梦想依然能够起航,残缺的生命也能乘长风、破万里浪。
《棋是一种人生境界》,是从“棋”的角度剖析人生得失的常态,文字不多,却能洞明世事、烛照幽微:
棋亦如世人所叹,直如人生。有时得其势,却终不建功;有时虽不得势,却乾坤逆转。有时求胜心切,却屡败麦城;有时信马由缰,却水到渠成。有时仅一招不慎,就满盘皆输;有时昏招迭出,却意外得胜。
王波的这些文字,是对世界、人生领悟后的心得体会,是来自生命进程的长期积累,是深入思考之后的灵魂之门的洞然敞开。
王波的文章处处闪耀着文化精神和历史深度的光芒,读来令我心旷神怡,如在重雾之中见了青天白日一样。他的许多篇幅精短的小文章都能写得气象开阔,虽文字不多,却是挥洒自如,一派天高地远的襟怀和境界。《在唐诗里赏月》是一篇很见功力的文章,作者梳理唐诗中“月”的文化符号,从而开启了自我的精神世界,以他人之月,书写一己情怀。唐代文人的不朽诗笔,创造了传诵千古的明月之诗,温润着无数后来者的情思和心智,是无比宝贵的文化遗产。熟读唐诗,畅游历史,王波在经典的文化“月光”之中,深深地领会着人情和人性的悠远,体味着生命中亲情友爱、聚散别离、忧伤失落、国难乡愁等诸多意蕴,达成了一种深邃的文化总结。我喜欢王波文章中的知识性特色,不是浮泛之文,扎实厚重,就像这篇“赏月”之文,是需要读好唐诗的,甚至只是读诗还不够,还要有开阔的知识面,要有辨析、总结能力。比如说长期的有心计的积累,开阔的眼界和明晰的思路,当然这些都可称之为才华或才气。王波的专业是中国古典文学,书读得不少,从文学写作的角度说可称为是知识型的。他的散文有鲁迅的杂文之风,有锋芒,读来有一种凌厉的骨感;但他也很重视平和宽厚之风,把知识和道理融于一炉,也时时显示出秦牧的特色。像《“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考辨》《中国古代建筑名称集释》《十四种文体名称溯源》等篇在散文文体中可读出别一种特色来,丰富的知识内涵流布于字里行间,情怀心性自在其中。这类文章难写,因不只是知识的堆积,还要思想和识见。许多平和之文,之所以有价值、有人喜欢,主要在于内在的精神品质,而不靠外部那些虚张声势的装点。
人生的第一本书出来了,就是见了世面,这本身就是一种意义。《青春无界》作为王波的处女作,肯定不是多么完美,但说回来,世上哪有什么东西是完美的呢?一个有志向的年轻人,他的写作就是一种精神高标,一本书所彰显的是一种生命追求的高度。所以我说,意义在书之中,当然更在书之外,坚持下去,努力下去,就会文字成峰,文字生辉。未来岁月的路就在脚下,精神的光芒,自会照亮人生和命运。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原绥化学院中文系教授。1976年开始发表作品,文学创作以诗歌为主,曾在《诗刊》《星星》《人民文学》《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诗歌作品1500余首,创作之余兼及诗歌理论研究和文学评论,出版专著《诗意的美质追寻》《诗在灵魂高处》《中国新诗三剑客》《文学传统批评》《文学写作与诗性空间——邢海珍诗学论集》等多部,发表论文百余篇。曾获黑龙江省文艺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