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比“上元”晚一二百年
2019-04-11魏学宝
魏学宝
编者按
作为农业文明古国,中国社会长期以农为本,以儒家思想为正统。因此,理性节制,重男女大防,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乃是民族文化和生活的重要特点和常态。而“金吾弛禁”,全民参与,在灯影迷幻、恍入仙界的特殊时空中,作长夜狂欢的上元节,突破了庸常的生活节奏与礼制,表现出对古老农业文明和儒家文化暂时性的反抗与超越。
从典籍记载来看,至晚在初唐时期,上元节与诗歌已缘分匪浅。由精心设计的各色灯火营造的仙幻情境,极易催生文人雅士的诗兴,也为青年男女“人约黄昏后”增添了独特的浪漫色彩。故上元节定型于诗国高峰到来的盛唐时期,应非偶然。它与唐诗表现了共同的民族审美情趣,因而是最具诗意的传统节日。
唐人眼中的上元节,“灯花助春意,舞绶织欢心”(唐·羊士谔《上元日紫极宫门观州民然灯张乐》),堪称激情与欢乐的助燃剂。而在我们看来,这个节日本身就是立体的、流动的“诗”。它激活诗人的灵感,也为小说家开启了通往艺术世界的门户。本栏目的五篇文章,探讨上元节的起源和习俗,在唐诗、宋词、明清小说及近现代小说中,追寻文人笔下的上元“真容”。让我们“穿越”时空阻隔,侧身于彻夜嬉游的人流中,欣赏前人对人生之美的节庆展演,感受节日与文学碰撞而产生的永恒美妙的光华,进而引发对文学与节日关系的重新思考。
——刘怀荣(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上元节是春节后的重要节日,后世多称元宵节。关于这个节日的由来学界有多种说法,分歧颇大。考诸传世文献,多数出于传闻,缺少扎实考证。因此虽然上元节为我们所熟悉,但是关于其由来、命名及其早期风俗还是需要做一番探究。
上元节的起源及名称演变
从现存文献来看,类书中最早对上元节有所介绍的当是产生于初唐的《艺文类聚》,其卷四《岁时》“正月十五日”条曰:“《史记》曰:‘汉家以望日祀太一,从昏时到明,今夜游观灯是其遗迹。”宋初编纂的《太平御览》卷三十《时序部》十五“正月十五日”条亦云:“《史记·乐书》曰:‘汉家祀太乙,以昏时祀到明。今人正月望日夜游观灯,是其遗事。”此后类书与《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大致相似。正月十五这一节日源于西汉应该说和这两部类书有很大的关系,同时源于西汉说在后世也获得了广泛的认可。但是纂于南宋初期的《古今事文类聚·前集》卷七“五夜元宵”引《太平御览》云:“而今史记无此文。”考《史记》卷二十四《乐书第二》,原文如下:
汉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祠,到明而终。
由此来看,《古今事文类聚》云“而今史记无此文”是有根据的,因为汉家祀(祠)太一(乙)并非正月十五,而是正月上辛日。古人以天干地支纪日,一月之中一般有三个辛日,“正月上辛”,即正月第一个辛日。而上辛最早可以是正月朔日,即初一;最晚是初十。因此“正月上辛”与“正月十五”本不相关。
目前文献中有关正月十五的记载,比较早的有东晋人陆翙《邺中记》(又名《石虎邺中记》),据梁宗懍撰、隋杜公瞻注《荆楚岁时记》引《石虎邺中记》“正月十五日,有登高之会。”(上海古籍出版社编:《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P1053-1054)《邺中记》早已佚失,今所见的一卷本为明人辑录。在今本《邺中记》中不见这段文字记载,但考虑到《荆楚岁时记》产生于梁、隋时期,故其所引应该是可信的。如果《邺中记》所记属实的话,正月十五作为节日,可以上溯到西晋后期至东晋初期。此外,成书于南朝刘宋时期的《世说新语·言语》有:“祢衡被魏武谪为鼓吏,正月半试鼓。衡扬枹为渔阳掺挝,渊渊有金石声,四坐为之改容。”不过梁刘孝标注引《文士传》云:“乃令为鼓吏。后至八月朝会大阅试鼓节……次传衡,衡击鼓为渔阳掺挝。”显然刘注的时间并非正月十五。当然,无论时间是否为正月十五,这一记载与后世的正月十五节日几乎没有关系。
到南北朝后期,这一节日应当已经定型。在相当数量的文献中,均有所提及。《北史》卷四十八《尔朱文畅传》:“自魏氏旧俗,以正月十五日夜为打蔟戏,能中者即时赏帛。”这一文献记载的背景是任胄等人谋划刺杀东魏丞相高欢,事情发生在东魏孝静帝武定三年(545)。而《魏书》卷十二《孝静帝纪》曰:“(天平)四年(537)春正月,禁十五日相偷戏。”由此来看,北朝正月十五节庆游戏由来已久,这一禁令暗示此前这一日的游乐至少在统治者高层是非常流行的。又《隋书》卷六十二《柳彧传》曰:
彧见近代以来,都邑百姓每至正月十五日,作角抵之戏,递相夸竞,至于糜费财力,上奏请禁绝之,曰:“窃见京邑,爰及外州,每以正月望夜,充街塞陌,聚戏朋游。鸣鼓聒天,燎炬照地,人戴兽面,男为女服,倡优杂技,诡状异形。……非益于化,实损于民。请颁行天下,并即禁断。……”诏可其奏。
《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五亦详细记载了柳彧奏请禁正月十五節庆,胡三省注云:
上元燃灯,或云以汉祠太一自昏至昼故事,此说非也。梁简文帝有《列灯诗》,陈后主有《光璧殿遥咏山灯诗》,则柳彧所谓近世风俗是也。……观此,则上元游戏之弊,其来久矣。后之当路者,能不惑于世俗,奋然革之,亦所谓豪杰之士也。
《资治通鉴》的记载置于陈长城公至德元年(即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此时正月十五的节庆习俗。已经蔚然可观,乃至引起柳彧的攻讦,认为这种热闹的节庆有伤教化,有妨治安,有碍民风敦厚。胡三省注中提及梁简文帝、陈后主节庆诗篇,梁简文帝诗未见,陈后主诗见《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陈诗》卷四。从这两首诗亦能看到南朝节庆的盛行。
总之,从以上的梳理来看,虽然唐宋及以后的类书认为正月十五起源于西汉,但多少有以讹传讹的成分。正月十五作为一个特殊的日子,应在西晋后期有所体现,但真正成为节日应当还是在南北朝中后期,即公元6世纪上半叶之后。
将正月十五命名为上元节、元宵节应该是更晚的事情。陈元靓《事林广记》成书于南宋绍定年间(1228-1233年),该书卷之二《节序类》“上元”条目下列“元宵、元夜”。由此来看,至晚在南宋中后期正月十五已经有了上元、元宵的名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