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书如同爱自己
2019-04-11孙尧
孙尧
韩愈在《师说》里讲: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论语·述而》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出了大学的门,行走在社会的路上,遇到良师很不易,真遇到有“传道授业解惑”者更不易,何况,我们往往有时也不会是“三人行”,常常多是“独行侠”。此时,一本好书,实则乃吾师也。
诚然,读书是一种品味。书是值得珍惜而宝贵的东西。它终究不是普通的生活用品。先贤说得好,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经验的宝藏。书的价值不是用金钱可以衡量的。喜欢读书的人,也一定是看中了书中的价值,不仅是黄金屋、千钟粟、颜如玉。我所认为的读书,读一本好书,就是要让真正温暖的阳光常住在心里,在书间,不仅有眼前,更有诗和远方。
从小我便喜爱读书,那时候在云南边疆,仅有的一处图书集中的地方就是新街镇街头的新华书店。每次随同母亲去赶集,她去市场买米买菜,顺路将我寄托在书店里。店面卖书的阿姨非常喜欢我的光临:不吵也不闹,找一本书,端坐在一个角落里专心致志地安静阅读。《三国演义》《西游记》《铁道游击队》等故事书常常是吸引我的一类。一看几个时辰过去,直到母亲采买回来接我,我扛着米袋子,跟随母亲拎着菜篮子,尽兴而归。
喜爱读书,如同爱自己。书是我最好的精神食粮,以至于我为之做了生活的实践:找了在图书馆附近的工作单位,买了位于图书馆附近的居所,于床前于阳台乃至衣柜(家太小没有书柜)存放了从书店购买的许多旧书和新书。我时常记起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的诗句里描绘的美景:“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我暗暗地想,虽然没有达到天堂,但是生活在靠近图书馆的地方、家里有很多书也必定是一件幸福的事。
西汉学者扬雄在《法言》中倡议,“君子强学而力行”,勉勵自己学习并且努力去行动。这种学以致用、以知行合一的主张对当今来说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每到一个新的地方,必然要去拜访的“景点”就是当地的图书馆、书店、阅览室。从省市图书馆到大学中学小学的图书室,乃至乡镇的希望工程阳光书屋,还有各地景区里或附近的24小时书店,都少不了我往来的身影。
从学生时代,到工作后做项目、下工地,开会间歇,早起后、晚睡前,都忘不了翻阅一些书刊,写几句随感。我想,我的生活可以没有肉吃但不可以没有书看。
而今网络发达的信息化时代,人们碎片化、娱乐化的阅读,带来很多肤浅的思考和言论。惟有系统化、专业化的阅读,才可能引发大众的深度思考。何况,倘若读书只识博览但无宗旨,好比杂乱的一盘散沙,并无意义。好的书,比如我时常喜欢翻阅的《博览群书》,能让人砥砺思想、宁静心灵,对社会、对人生这部无字大书进行思考。每每看过《博览群书》的好文好故事好内容,深入浅出,以小见大,通达明理,内容详实,情节可亲,接地气,且内容有料,可读耐读,遂心喜也!细觉而然,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可味。现实生活中,确是面目可憎、语言无味的有之,或曰:忙于工作,忙于生计,没有时间读书。此言差也。不读书,则所为何事,大概是为世尘劳事所扰,困于名利功禄,苦恼烦心。读书之气质,乃有一种清新爽朗之气。
我在母校清华上大学的时候,有好心的导师会给学生开据读书目录单,那是最幸运的事。做学生能受到师长的指点,进步必然很快,免得一个人在偌大的图书馆里转半天,不知借什么书看好。离开学校就只有靠自己了。好在,读书永远不觉得晚。随时随地,只要有书可读,我就可以安居。比如现在寄居的住所,胡同的后院,简单的书架,工作之余多数的时间和周末或小长假都在小小的书房里度过。我以为这可算是一种清福。读完一本书写写几句读后感,随意的感受,或多半是摘录几句书中的经典,怡然而畅快。
正如杨绛先生所说:“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吧。”爱书如同爱自己。感谢写书的作者和做书的人们,让我的生活有了一份弥足珍贵的安静、恬适的着落。
(作者单位:清华校友总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