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国四季》的题外话

2019-04-11梁东方

博览群书 2019年2期
关键词:空气书写德国

梁东方

在德国生活过的人,都或多或少会有一种德国情结,这固然是因为个人生命中一段生活的记忆,其实更主要还是因为德国社会的秩序与良好的自然风貌给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能有机会接触保护得这么好的大自然,能经历真正的春夏秋冬,春天和秋天都有正常的长度:一点一点的细节无一遗漏地展开,没有沙尘暴,没有雾霾,也没有酷暑严寒;一年四季雨雪不断,空气总是湿润清新,天上永远有云儿朵朵。在德一年,除了语言学习与上课所学,还给了我享受和思考这样环境意义上的幸福的机会。

这使人相信在这个星球上确实有堪称理想的人类生活之境,而幸运的是自己居然还有过在那样的理想之中真实生活的经历。所以以后再遇到与那段生活有关的只言片语、再遇到有德国痕迹的任何东西,甚至包括一首歌、一张图片,都会心仪不已,都会不由自主地激动起来,仿佛一下就又回到了那个环境中。

偶然在网络上听到德国电台上的广播,连广告声都是那么亲切:那种配着简单轻快的节奏和急速而清楚的德语语句的广告,直接让人想起自己在德国的日日夜夜,想起那些硬着头皮努力记单词、努力弄懂每一句话的时刻;想起听着这样的声音度过的夜晚,以及所有这样场景之外的纯净的空气和畅快的呼吸。

不过在时隔多年之后,真正拿出大量的时间来集中书写关于德国一年之间的种种经历、游历与感受,写着写着自己也有了疑惑:这种基于不舍记忆的审美,这种记述遥远行程的文字,现在被自己这样一直地书写下去的表象之下的潜在意义,或者说真正意义是什么?

可能除了审美的回味之外,更多的还是对当下状态的责任与期冀;不说其他,只就自然环境而言,追溯过去的美好,描绘曾经经历的异国他乡的蓊郁的森林、一尘不染的天空、迢递蜿蜒的道路、滚滚来去的江河和碧波荡漾的湖水,描绘人家的四季,让自己一次又一次地沉浸到本质上属于别人的春夏秋冬里,从根本上说还是对现在的春夏秋冬的某种渴望与表达。

这些年里,初到德国的国人,往往并不是被什么高大上的东西所吸引,而多是被人家保护得非常好的大自然所陶醉:清新的空气、朵朵的白云、高大的森林、清澈的河流、不怕人的天鹅、会追着人要吃的鸟儿,这让人意识到,德国人对环境的保护,既是传统使然,也是发展之后科学思考的结果;并已渐渐地已经成为一种不言自明的文明范式与文化基础。

在污染越来越严重的现代社会,甚至只是在翻阅人类既往的历史的时候也已经会发生这样的感叹了:只要是在纯净的空气里展开的人类活动,不论喜怒哀乐,似乎都已经变得可以羡慕。在德国那样每天都陶醉在美景与发现美景的快乐之中的长久的兴奋,竟是越来越难以重复了。

人生一世,能在纯正的大自然环境里生息,按说应该是一种最基本的福祉,但是现实社会的发展却告诉你,那既已成为无上的福分了。现代社会里的大多数人是没有这种地球赋予人类的最基本的福利的,意识到这一点并且努力将自己曾经身在其中的幸福记录下来,不仅可供自我回看,也可能于他人、于社会,特别是于自己有所提醒,也许正是自己这一番书写的意义所在了。

德国四季的细节以未被污染的方式空前繁复地被自己捕捉到、感觉到,气息和颜色、氛围和情绪,经常都是在不期然中击中自己,让自己感动并铭记的。那种诗情焕发的陶醉,不仅当下令人动容,即便是过去了这么多年以后也依旧会在偶然被触及的时候、偶然想起甚至进入类似的感受之中的时候,不禁突然陷入那真切的美妙之中而不愿自拔,在一种要流泪的陶醉里沉湎不已。

德国的一年,逐渐使自己脱离开了已经麻木的成年人的生活,重回学生时代,这不仅是在形式上,更是在内心里。既有的东西突然不再能心安理得地支撑自己的信念……而从德国回来以后,不知不觉地就又失去了那种在优美环境里刚刚养成的好感觉、好习惯,连带着那种与陌生人打招呼并露出善意的微笑的做法也很快就被摒弃掉了,慢慢地重新回到了视周围为无物的普遍状态中去了。对于这些,我其实首先是自责的。

每一个早晨都能呼吸到令人喜悦的空气,都能在每天早晨一出门的时候就感到生的乐趣,就有一种庆幸与感恩的心情洋溢起来——感恩自己生在天地间,感恩自己还活着,感恩自己能在这样的天地之间活着,可以自由地享受这种上天赐予人的美妙无比的好空气。喜悦与兴奋都不需要理由就已经盈满了整个身心,理智上也许要说其所来无由;但是不管有没有理由,它都已经是确确实实的事实。这种经由本能而来的喜悦与兴奋,比理智更真实。

所有关于德国的记忆,不管是什么内容,不管是一去一回的大事件还是在那里的日日夜夜中的小事情,都始终有一种总的气氛笼罩着。那是一种由透明的空气和舒展的植被、不被打扰的呼吸、能见度极高的视野与原始的阴晴雨雪共同组成的,适宜人类生存的那个地球环境所拥有的美好氛围。

所以细致地描绘在德国的几乎每一天,只因为那是在环境优美的异域里极其珍贵的记忆,这些记忆是不能被重复的,过去了就成了永远的过去;由此,那些永远逝去了的在德国的日子,显得特别值得留恋。也许只有这样尽量详细的记录,才更能唤起自己对曾经在那样纯净的自然和良好的社会中度过一个完整的四季的无边喜悦,让人在重温之中思考我們如何创造自己的,未来也许能让德国友人羡慕的美好。

这也就是为什么必须要在回来以后才可能写下这些文字的原因了,正如在德国的时候才更多地想念中国一样。不在一个地方,那个地方的不好往往就会被屏蔽,那个地方的好往往会被放大。德国的四季优美如画,但是没有家,不是家,文化和语言的隔膜还使人常常陷于孤独;中国则有德国没有的这一切,但是却没有那里的景色和环境,没有那里的设施、规则的科学与完备。这种悖论状态决定了书写的相对性,对另一种状态的持续书写的兴致,其潜台词或者说其动力经常是对现状的修补与矫正之念。

正是在这样的意义基础上,对于《德国四季》的书写就一再有自发的内在动力。不过自己还是力图克服掉这种具有某种功利意味的相对性,努力还原德国四季中的真实情形,不唯美的、好的要写,令人遗憾的负面的东西也不回避。

也看过不少人出国回来以后写的文章和书,尤其看了不少记述去德国的经历的东西。发现很多时候,当写作者自己还在津津有味地讲述在异国他乡的所见所闻的时候,实际上已经陷入了个人主义的观光记录的陷阱,已经扫掉了大多数读者继续阅读下去的兴致。怎样既能将国外的观感说出来又尽量避免这种自说自话的自以为是的窠臼,就成了自己在书写的时候一直萦绕在心头的症结。

既要有个人性,有个人的视角,有不人云亦云的观点和态度,又一定要避免将私人化的偶然性的情绪或者问题带到文稿中来;既要有主体的活力,充分地显示激发了自己的观感,又要将叙述的独特性限制在有节制的行文规则里面,不泛滥,不重复。

关于德国的回忆是支撑着自己一直将《德国四季》完整地书写下来的不竭动力,如果不是由衷地、发自肺腑地对身在德国的每一天的珍惜,只是作为任务来将这样一本书写下来,那是很难完成的。旅行容易,写旅行难。在旅行中获得感受容易,而将感受转化成不重复、不令人生厌的文字更难。

写作是一件很较真儿的事情,当年虽然印象极深,但是对于具体名字和方位已然模糊了的记忆,都需要一板一眼地坐实。这就需要研究,研究地图,研究当年的笔记和照片,以确定当年的行程轨迹。只有将方位与轨迹确定了,那些具体的细碎感受才有了被安放的恰当位置,书写才不至于含糊。这实际上是在将整整一年时间里的所有行程做一次多年之后的大总结。这个任务如果不是有一直持续地对于那段生活感受的兴趣,是很难被一直坚持着认真完成的。

持续了一年多的《德国四季》的写作,既是美好的重新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相当艰难的梳理与审视的过程。将风景与地域的观感诉诸文字,而又尽量言之有物、不空泛乏味,洵非易事;比想象中的要不流畅、要艰涩,甚至多次出现无论如何都难以为继、写不下去了的情况。

感受是一回事,将感受有序地记录下来是另一回事。而秩序化了的语言在原生态的感受面前从来都是笨拙的,信矣。

(作者系花山文艺出版社编审。《德国四季》一书作者。)

猜你喜欢

空气书写德国
[呼吸的空气]Die Luft zum Atmen让我们把它推迟到明日
书写要点(十)
养成书写好习惯
“梦梦”“娇庆”德国行
我要买空气
那些你意想不到的神回复
早晨的空气真的好吗
书写春天的“草”
My Story以笔相伴静书写
新中国科技60年(3)